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而從獲取資源的手段上劃分,大體可劃分為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

那麼,這三種民族的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政治統治上都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

農耕民族

顧名思義,農耕民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是種植,人們透過耕種培育農作物獲取食物。這是一種穩定和諧的生活方式,而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孕育出來的便是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中國的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農耕民族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農耕民族在生活資源的獲取上比較穩定,更注重精神生活,而對於政治上有著系統的管理和等級制度比較森嚴。

漁獵民族

漁獵,是一種祖先流傳下來的古老的生活技能,透過打魚,獵取動物並馴化來獲取生活必需的資源。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漁獵民族便是女真族,即現在的滿族。

漁獵民族在漁獵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漁獵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存在的歷史和現實的基礎,是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文化成果或文明積澱,它以各種形態貯存在今天的生活中,或表現為物質載體,或表現為精神載體,如抽象的思維形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行為規範、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當今,在我國東北地區民間的跳大神,薩滿等民族風俗便是漁獵民族文化的最好體現。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漁獵民族

漁獵民族由於生活環境較農耕民族更惡劣,獲取資源的方式更不穩定,使之在政治統治以及發展觀念上更為超脫,善於容納外來的文化、民族、生產方式以求生存,能夠包容其他民族並一同發展,這在今天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清朝在滿族的統治下,漢人也可以考取功名做出自己的貢獻便是最好的例子。

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指的是以遊牧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遊牧民族也並不是居無定所,從中外的史集來看遊牧民族是有隱秘的定居據點的。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遊牧民族,代表性的有蒙古族、匈奴等。

遊牧經濟是一種專業化、流動的經濟型別,對農耕社會存在著依賴性,它不能完全脫離種植業,需以整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相當發展併產生一定的剩餘產品為前提。這就要求種植技術和遊牧技術都有相當的進步,從而決定了遊牧經濟只有在較晚的時候才能形成。

中國北方遊牧業的興起是在青銅文化的背景下展開的。馬被認為是草原遊牧的象徵,馬的馴化和傳播是歐亞草原遊牧興起的關鍵。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的代表,蒙古族自古就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藝術,在音樂、舞蹈、繪畫及文學諸多領域中都反映了特有的民族風格,蒙古的歌舞等,史有盛譽,世有流傳,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以看出遊牧民族對於文化所獨有的創造力。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那達慕大會

由於生活環境惡劣,以及飲食習慣與農耕和漁獵民族不同,導致遊牧民族的人身材魁梧,人高力大,加之可獲取的資源較少,所以在政治統治上以擴張掠奪為主。

蒙古帝國曾成為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由於其皇帝對土地、百姓的不管理,以及對其他民族的不包容最終滅亡。這也充分暴露了遊牧民族在政治上的弊端。

雍正皇帝曾說到:“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清朝能夠達到各民族相互融合離不開國家物質層面上的積累和民族的文化內涵。

從清朝開始直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使得我們國家有了今天欣欣向榮的面貌。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

下面附上錢穆老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

農耕民族、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都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

對三大民族的分析講述到此就已經結束了,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在下方評論打出來,我給大家逐一講述。

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