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探秘

石家河文化探秘

石家河文化探秘

王德中

01 石家河文化是誰的文化

天門人都知道有個石家河,是距今4000——4600多年前的文化遺址,在中華文明史中佔有很高的地位。但再多的恐怕就說不上來了。石家河文化到底是誰的文化?這些人從哪來又到哪裡去了呢?我們今天來侃侃史前時期的天門石家河。

先看看專家們怎麼說:

俞偉超先生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他認為,以江漢平原為分佈中心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當為三苗文化。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韓建業透過對“禹徵三苗”及江漢平原史前考古學文化與中原地區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的變遷、互動關係的考察又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

而另一位大師級的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石家河遺址考古隊隊長嚴文明先生也明確指出:“長江中游……根據古史傳說,那裡曾是三苗部落活動的地區。該區較早有城背溪文化,其後發展為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到龍山時代則發展為石家河文化。著名的楚文化應是從這裡孕育起來的”。

這就明確告訴了我們幾點:石家河文化是三苗文化;石家河文化是從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一步步發展過來的;石家河文化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石家河文化探秘

02 古人們怎麼說

《戰國策魏策二》:“苗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史記吳起列傳》:“昔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韓詩外傳》卷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澤之水。”《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三苗“在彭蠡、洞庭之野”。

汶山就是現在的四川汶川,洞庭和衡山都在湖南,彭蠡是江西鄱陽湖的古稱,岐山在陝西。可以大致判定,三苗國、三苗族主要分佈範圍在陝西岐山、四川汶川、湖南衡山和江西鄱陽湖中間,而且在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在地圖上找到這個區域,天門石家河是這個地區的中心。而且據古書載,堯、舜、禹時期屢伐三苗,因此可推斷,三苗國、三苗文化在長江流域也有一個南遷過程,即早期在長江以北,後遷至洞庭湖、鄱陽湖地區。

石家河文化探秘

03 “三苗”與蚩尤

石家河遺址是三苗文化遺存應該可以確認了。那三苗又是誰啊?

談到三苗,我們首先要提到中國傳說中的一個牛人:蚩尤,這個至今仍被現代苗民族尊為“祖神”的人物。

蚩尤在傳說中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人物。歷史上蚩尤為九黎之君,被尊為兵神。作為部族首領,蚩尤依靠戰爭帶給了部族無限的榮耀,但因其好戰也帶給了部族滅頂之災。九黎族,因蚩尤而興盛,亦因蚩尤而衰落。

根據考證,九黎活動於今河北、山東、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區。相傳共有九部: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合稱九黎或九夷,每個部落有九個氏族,共有八十一個氏族。蚩尤成為九黎部族首領後,迅速整合了部族力量。傳說蚩尤和他的這八十一位部落兄弟,銅頭鐵腦,吃沙子石頭,兇猛殘暴(應該是擁有洪荒之力哦)。

而且,傳說蚩尤是神州大地上最早冶煉打造青銅兵器的人。這讓人很想不透,上古傳說時代就有青銅兵器啊?還是一位考古專家告訴我,那時候森林覆蓋率高,雷電很容易誘發山火,一些裸露在地表又熔點較低的金屬礦,如錫銅鉛鋁鐵礦石等,就被猛烈的山火融化,順山坡流下,形成一條條堅硬又尖銳的青銅刺、棒、塊,經過磨製後就是最原始的青銅武器了。憑藉這些老天賜予的先進武器,拿著刀劍對付木棒石塊,蚩尤在戰爭中就是所向披靡了。

第一個被蚩尤看上了的是南方霸主炎帝部落,上古時代是沒有和平崛起這一說的,講的是叢林法則,新興勢力必將挑戰老舊勢力。但這次挑戰實在是太順利了,蚩尤輕而易舉打敗了炎帝,並迫使炎帝北遷。蚩尤的強勢震驚天下,在這種背景下,炎黃部落摒棄前嫌,合力東向,試圖擊敗蚩尤,收服九黎部族,但後來蚩尤被封為兵神(兵主)不是沒由頭的,在距今約4700年前,雙方會戰於涿鹿,即便是炎黃聯手也拿他毫無辦法,炎黃聯軍九戰九敗,由此可見蚩尤部族的強大。

黃帝束手無策,只好祈求上蒼,上天感其仁義,派九天玄女下界,傳授黃帝兵符戰策,製造指南車,黃帝藉此才打敗九黎族,並擒殺蚩尤。在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有一個大鹽池,叫解池,之所以叫解池,是因為傳說當年蚩尤正是在此被黃帝尸解的,他的血水化為滷水,而他被擒獲後帶的木枷落地後變成了楓樹,木枷上的血就化為了火紅的楓葉,所以楓樹也被苗民族尊為“祖神樹”。

九黎部落被擊敗後,部族大部分融入了炎黃族中。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炎黃族人稱自己為百姓,稱九黎人為黎民,兩者共同成為了漢人的祖先。而少部分南遷進入江漢平原形成了三苗。而在考古學上,一個部族遷入另一個地方與原來的本土文化融合會形成一個文化突變,反映到考古中就是原來統治此地的屈家嶺文化變成了石家河文化。

現在我們來看,原來是八十一個兄弟,九黎之君,現在變成了三苗。當然,八十一、九、三都是指當時由很多部落的聯盟組成的一個集團,並不是實指。但也可以從數量多少的變化看出當時戰爭的殘酷了。

石家河文化探秘

04 古文中的“三苗”

古文獻中記載三苗最早出現在堯時,《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遷三苗於三危”。關於這一段,漢代鄭玄詳細地註釋了三苗部落的起起落落:“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氏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國。高辛之衰又復九黎之德,堯興又誅之,堯未在朝,舜臣又竄之。後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誅之”。這記錄的又是一場場戰爭:

堯時,三苗是堯部落的聯盟之一,後來三苗部落不服,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堯與三苗作戰于丹水(今丹江一帶),透過戰爭,把失敗了的一部分三苗人遷移到了三危山(今敦煌)一帶,成為了後來的羌族。

舜時,舜徵三苗“道死蒼梧”,看來舜的戰爭是失敗了,舜自己也死在湖南。所以就有了娥皇女英的“斑竹一枝千滴淚”地傳說了。

禹對三苗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討伐。《墨子·非攻》詳細記錄了這場戰爭的經過:“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四電誘祗,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則此禹之所以徵有三苗也。” 《墨子·兼愛》還記錄禹出征前的誓言:“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以徵有苗。”

從記載看當時三苗境內發生的首先是日全食(天文學家推斷這次日食時間為公元前2098年3月19日,也就是距今4120年前),然後是地震,天氣劇烈變化,引起作物歉收,苗師大亂。禹趁著三苗的天災,發動了進攻,經過這次毀滅性的打擊,三苗後世就此衰微,即所謂“後乃遂幾”,三苗之地也納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從此以後,中國曆代再無三苗的記載了。

石家河文化探秘

05 石家河:三苗的城市

三苗當時在江漢平原的石家河建立了巨大的城市,文化的輻射範圍北至河南,南至湖南。安徽等地在考古中也發現過石家河文化的蹤跡。

宗教、水利設施異常發達,還制定了中華民族史上的第一部刑法:五虐之刑。《書·呂刑》:“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 三苗之主,頑兇若民,敢行虐行,以殺戮無罪,於是始大為截人耳、鼻,椓陰,黥面,以加無辜,故曰五虐”。而且當時在三苗內部有了“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了階級分化,三苗有與中原民族不同的信仰,有“髽首”的習俗,即把麻和頭髮合編成結。漁業和稻作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有了相當水準的製陶和制玉工藝。但隨著戰爭的一次次失敗,他們只得又一次放棄了自己的家園,又一次開始了漫長的遷徙。

魯迅先生認為現代苗族是蚩尤和三苗的後代,現代苗族也認為他們是三苗的後裔,他們尊蚩尤為祖,尊楓樹為祖神樹而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在他們口口傳唱的《遷徙歌》中詳細記載了苗民從東方海邊跨過三條河流渾水河(黃河)、白水河(漢水)和清水河(長江)一路輾轉來到南方,而《喪葬歌》唱的是逝者在蚩尤的帶領下,跨過清水河、渾水河回到遙遠的故鄉。三苗後人並不僅僅只有苗族。瑤族、黎族,包括留在中原的土家族也都是三苗後裔。

四千多年的風雨,石家河古城消磨成了一座座土堆,後來在他的旁邊建起的一座周代古城也已化為殘垣,現在上面遍佈的是稻田和村落。有人說,天門一鋤頭下去,就是四千多年的歷史。翻開厚重的黃土,石家河如一塊美玉,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始作於2012年,2020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