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專科貢獻學問,民科貢獻思想!

大家好!我是愛歷史的農民工老曹。

我喜歡在歷史方面和大家吹吹牛。我吹牛的主題是《中華民族7000年》。

在前面的兩集裡,我們已經透過考古發現和史籍記載,探討了締造我們中華民族的幾大遠古文化和歷史人物。這兩個話題並沒有說完。這一集裡我們還要繼續探討。

我們現在把目光轉向東方,看一看當時的山東地區的情況。我們首先要知道,距今6400年之前的山東地區,還是一片海島。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當時的海岸線在哪裡呢?

就在現在的河南淮陽到河南濮陽一線。也就是說,淮陽和濮陽,當時都是在海邊和山東地區的那一片海島隔海相望的。

然後,山東地區最早的文化,是後李文化。

後李文化的年代,大約是在距今8500——7500年之間。這個時間點,是跟大陸地區的興隆窪文化

和磁山文化的起止時間

差不多的。

後呢,後李文化就轉變成了北辛文化。北辛文化,是在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這個時間點,又和大陸地區趙寶溝文化的起止時間差不多。

再然後,北辛文化又轉變成了大汶口文化。這個時間點,又和紅山文化、廟底溝文化,以及大溪文化產生的時間差不多。

所以,雖然山東地區當時是一片海島,但是,她的文化發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大陸上其它的地區同氣連枝的。

在這樣的一種認知之下,我們再來讀一首詩:

四朝憂國鬢如絲,

龍馬精神海鶴姿。

天上玉書傳詔夜,

陣前金甲受降時。

曾經庾亮三秋月

下盡羊曇兩路棋。

惆悵舊堂扃綠野,

夕陽無限鳥飛遲。

這是唐朝詩人李郢的一首題為《上裴晉公》的詩。

我們看這首詩的第二句:“

龍馬精神海鶴姿

”。

這個“

龍馬精神海鶴姿

”,明顯就是一句用典,是吧。

但是,她的這個用典,又是典出何處呢?她這個典故的內涵又是什麼呢?

相信沒有幾個人知道。

不過,我們可以分析。這個“龍馬精神海鶴姿”中的“龍馬”,是不是“龍馬負圖,神龜載書”

的傳說中的那個“龍馬”呢?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龍馬負圖,神龜載書”的故事傳說:在伏羲時代,黃河上出現了一匹“龍馬”,揹負著《河圖》,向人們呈祥獻瑞;又有一隻神龜,揹負著《洛書》,出現在洛水,向人們昭示吉祥。伏羲氏就根據《河圖》和《洛書》這兩幅天書,而畫出了《八卦》。由此,《河圖》《洛書》作為《易經》的核心內容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

所以,這個“龍馬”,在我們中國古代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但是,它這個很神奇的存在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在《周禮·夏官·廋人》裡面,有這樣的幾句話:“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lái ,六尺以上為馬。”然後,我們在電視連續劇《西遊記》裡面也看到那個唐僧的坐騎大白馬,原來就是一隻小白龍。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所以,這個“龍馬”,搞得不好就是一種龍,只是,它的形狀像馬而已。

那麼,龍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什麼時候的龍,又會是像馬的形狀呢?

我們不妨從考古學上來看一看,不同時代的龍的各種變化。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個最早的龍,就是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時期的龍。它是一隻用石塊堆塑而成的龍。它的身長,達到了19。7米;頭部的最寬的地方,達到了兩米。這簡直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哇!

而這樣的龐然大物,在我們的現實世界,就只有是恐龍才能和它配得上。

那麼,8000年前的人們,都見到過恐龍嗎?

和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雖然見不到活著的恐龍,但是,我們還是有機會看到恐龍遺留下來的骨架的。透過恐龍的骨架,我們雖然不知道恐龍的真實的樣子,但是,我們至少知道,它是一種龐然大物。

那麼,身大力不虧呀,既然恐龍有那麼大的骨架,那它那種體格所擁有的氣力,當然就是不會小的。而8000年前的剛剛進入農耕社會的人們,他們所從事的農業生產,是非常需要氣力的。所以,他們崇拜恐龍的身大力不虧,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然後,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趙寶溝文化時期,龍,就變成了這種豬首蛇身的樣子。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隻龍的頭,是一隻公豬的頭骨。而它的身子,也是用石塊堆塑而成的蛇身的樣子。那麼,為什麼這時候的龍,會變成了這個樣子呢?

我們要想到,趙寶溝文化,是由興隆窪文化轉變而來的。那麼,為什麼興隆窪文化,會轉變成趙寶溝文化呢?這不光是社會向前發展了那麼簡單,她還包含著興隆窪文化的挫折和失敗。

興隆窪文化一分為二,變成了南北兩個地方相距遙遠的高廟文化和趙寶溝文化,這是興隆窪文化族群南下中原,被磁山文化族群給打敗的結果。

那麼,在這個巨大的挫折與失敗中,興隆窪文化族群的倖存者們,他們會不會有些什麼思考呢?

他們當然會有些思考。而這個豬首蛇身的龍,就是他們思考的結果。

這個公豬的頭骨,它是有獠牙的。這個獠牙,就是代表武力,代表兇猛。

其實,在高廟文化和興隆窪文化晚期的文化裡面,就有一種“獠牙獸面紋”。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個“獠牙獸面紋”,我們看不出是什麼獸面;但是,它這個獠牙,肯定就是公豬的獠牙。這個“獠牙獸面紋”,可能就是由興隆窪文化早期的這個石塊堆塑的巨龍,演變而來的。

這個早期的由石塊堆塑而成的這種巨龍,它肯定是有力氣,但是,它兇不兇猛呢?我們不知道。

而這個“獠牙獸面紋”,就很明顯地顯示出了它的兇猛的一面。

那麼,為什麼這晚期的興隆窪文化會崇尚兇猛呢?

因為,這晚期的興隆窪文化族群,他們在與燕山南邊的磁山文化族群進行戰爭,他們只有崇尚兇猛,才能戰勝敵人。

但是,這種崇尚兇猛,真的是能夠戰勝敵人嗎?

事實上,最後的結果,還是他們興隆窪文化族群戰敗了。他們被一分為二,變成了南方的高廟文化,和北方的趙寶溝文化兩個部分。

那麼,倖存下來的興隆窪文化族群的人們,肯定就要想到,光有兇猛還不夠,還要有智慧。所以,趙寶溝文化的龍,就變成了豬首蛇身。

這個豬首,它有獠牙,就是代表兇猛的;而它的蛇身,能屈能伸,就是代表智慧的。

接下來,我們就又看到,在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文化遺址裡面,龍,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個龍,是不是有點馬的樣子呢?

有的人說,這個龍,一半像馬,一半像揚子鱷。特別是這個龍的脖子上的

幾個蚌殼,就像是一綹馬鬃。

這個觀點,我老曹也是很贊成的。這就是揚子鱷和馬的結合嘛。其中的這個馬,是代表武力;揚子鱷,就是代表霸氣。

因為,這時候的趙寶溝文化族群,已經入主了中原;伏羲氏,已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了,他們現在不需要智慧,只需要武力和霸氣。

然後,我們再見到的龍,就是距今5000多年的北方紅山文化的“豬首蛇身”的玉龍,和南方凌家灘文化的“鱷首蛇身”的玉龍。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相對來說,這北方的紅山文化的玉龍,就沒有那麼多的霸氣;而南方的凌家灘文化的玉龍,就仍然保持著十分外露的霸氣。是不是呢?

接下來,我們再發現的龍,就是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遺址中的盤中龍,和二里頭遺址中的綠松石龍。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這所有的考古發現的龍中,哪一種龍,才對得上我們傳說中的“龍馬”呢?

很顯然,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的這種龍,就是我們傳說中的“龍馬”。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所以,“龍馬負圖,神龜載書”的神話故事,和“龍馬精神海鶴姿”的典故,就都是發生在距今6400年之前,趙寶溝文化入主中原伏羲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的這個時期。“龍馬”,就是這時候的伏羲氏族群的圖騰。“龍馬精神海鶴姿”,表現的就是兩個族群之間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戰鬥景象。

那麼,相對於“龍馬”的這個“海鶴”,當然也是某一個族群的圖騰了。

但是,這一個族群,到底是當時的哪一個族群呢?當時的哪一個族群,是以“海鶴”為圖騰的呢?

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女媧氏族群,什麼樣的圖騰呢?

女媧氏族群,就是半坡文化的主人。而我們在半坡文化遺址裡,就發現了這樣的一種形象。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是一個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面魚紋的形象。

這個形象,明顯是一個與神靈溝通的祭師,頭戴著畫有魚神的面具。

所以,這時候的女媧氏族群的圖騰,就是魚。

為什麼我們現在會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呢?這其實就是因為,女媧氏族群衰落之後,他們就崇拜伏羲氏族群的強大,所以他們就希望他們族群的神靈魚,也變得像伏羲氏族群的神靈龍。

《帝王世紀》裡面有一段記載:“黃帝五十年,七月庚申,天下大霧,三日三夜,霧除,帝遊洛水之上,大魚負圖而出,今《河圖帝觀篇》也”。

這裡的大魚,顯然就是一種神靈。“大魚負圖而出”,就是黃帝利用大霧,有意製造出的一種“祥瑞”。而黃帝制造這個“大魚負圖而出”的“祥瑞”的目的,顯然就是為了討好女媧氏族群的後裔們,求得他們的支援。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燧人氏族群的圖騰是什麼呢?

燧人氏是裴李崗文化的主人,而裴李崗文化,又是由賈湖文化發展而來的。

我們在賈湖文化遺址裡,就發現了很多的龜殼。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些龜殼都是用來占卜的,所以,就都是與神靈有關的。

而“龍馬負圖,神龜載書”,說明了龜這種神靈,跟“龍馬”這種神靈是同時存在的。

那麼,我們試想一下,和南下中原的伏羲氏同時存在的賈湖文化的後繼者是誰呢?

就是裴李崗文化的主人燧人氏呀。

所以,燧人氏族群的神靈就是龜。

那麼,伏羲氏的神靈是“龍馬”,女媧氏的神靈是大魚,燧人氏的神靈是神龜,他們都不是以“海鶴”為圖騰,這個“海鶴”,到底是哪個族群的圖騰呢?

考古發現,在北辛文化的遺址中,有一種鳥形鬹,是一種炊煮器。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這個鳥的形象,是惟妙惟肖,頗有精神。

另外,在後來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很多的鳥形器。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這個“海鶴”就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圖騰,但是,北辛文化族群,和伏羲氏族群發生了一場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戰爭,這是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的。

第一,伏羲氏“

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

伏羲氏因為自認為受木神保佑,是“木德王”,所以,為了使他們的江山周全,他就一定要“東封泰山”,使他們的木神歸於東方正位。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但是,泰山當時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地盤。北辛文化族群,能夠那麼心甘情願地允許伏羲氏去東封他們的泰山嗎?

第二,考古發現,在半坡文化轉變為廟底溝文化,並且從渭水流域席捲中原的同時,大溪文化突然興起了,趙寶溝文化也轉變為紅山文化,北辛文化也轉變為了大汶口文化。而北辛文化轉變為大汶口文化,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地方,就是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人們表現出了對石神的崇拜和皈依。

他們口含石球,睡覺的時候,也是頭枕石頭,以至於他們的口腔和頭骨都會發生變形。直到現在,在山東地區,還有用泰山石鎮宅辟邪的風俗,其名稱就叫“泰山石敢當”。

我們來看現在的網上,還有那麼多的賣“泰山石”的。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那麼,為什麼大汶口文化的主人們,這麼崇拜和皈依於石神呢?為什麼他們的祖先,北辛文化的主人們,又沒有這樣的崇拜和皈依呢?這“泰山石敢當”,到底有些什麼樣的內涵呢?

其實,到這裡,我們應該瞭解一下我們遠古時代的五行文化。我們現在的五行文化,其中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

但是,如果是在伏羲、女媧那個時代也有五行文化的話,那麼,那時候的五行文化裡面,會有“金”元素嗎?

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金屬,根本就不可能產生“金”的概念,又哪裡會有“金”元素呢?

那麼,那時候的五行文化裡面,佔據“金”元素的位置的,又會是什麼呢?

晉朝的張華,有一篇《博物志》,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含火。”

所以,在伏羲、女媧那個時代,如果是有五行文化的話,那裡面就肯定沒有“金”元素,而是有“石”元素。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那時候的五行學說,就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了。

很多史籍都記載,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那麼,女媧氏為什麼要“煉五色石以補天”呢?

因為,當時天下大雨,引發了洪水災害,女媧氏要阻止老天下雨,制止洪水災害。而在一個流行五行文化的社會氛圍裡,女媧氏要想阻止老天下雨,制止洪水災害,她會怎麼做呢?

五行文化裡,是有“石生水”這麼一說的,所以,女媧氏要想阻止老天下雨,制止洪水災害,她就會想辦法去剋制住“石”,讓“石”不要生“水”。

而怎麼才能夠剋制住“石”,阻止“石生水”呢?因為,五行文化裡還有“火克石”一說,所以,女媧氏就要用“火”來煅燒石頭,達到“火克石”的目的。

這樣,就產生了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的故事。

其實,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就是舉行一種宗教儀式。她試圖透過舉行一種“火克石”的宗教儀式,來達到制止“石生水”的目的。

還有,女媧氏“聚蘆灰以止滔水”,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這種宗教儀式,就是透過焚燒蘆葦,來實現“火生土”,從而達到“土克水”的目的。這也是為了抗洪救災。

所以,當我們瞭解了伏羲、女媧時代的五行文化之後,我們再來理解“泰山石敢當”,就比較容易知道,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主人們,他們為什麼要口含石球、頭枕石頭,要那麼崇拜和皈依於石神了。

因為,伏羲氏是“木德王”,伏羲氏族群所信奉和皈依的神,就是木神;他們“東封泰山”的原因,也是因為五行文化裡有“木居於東”、“主春季”的說法。他們是要讓他們的木神歸於東方正位,以確保他們的時運與江山的周全。

但是,泰山,是在北辛文化族群的地盤上,本來就是北辛文化族群的神山,北辛文化族群,怎麼可能讓一個外來的族群,去佔據自己的神山,跟自己族群的神靈搶佔位置呢?

所以,他們就一定要阻止,一定要抵抗。

那麼,怎麼阻止,怎麼抵抗呢?

那就是“泰山石敢當”。

五行文化裡有“石克木”一說,就是石神能夠剋制木神。所以,北辛文化族群的石神,一定能夠幫助他們北辛文化族群,剋制住伏羲氏族群的木神,從而保佑他們北辛文化族群,打敗伏羲氏族群,挫敗伏羲氏族群的“東封泰山”。

而正是因為後來的結果,伏羲氏族群真的被他們打敗了,他們北辛文化族群真的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所以,北辛文化族群就更加堅信,他們是受到了石神的保佑,是他們的石神,幫助他們打敗了由木神保佑的伏羲氏部族。

所以,北辛文化轉變為大汶口文化,他們的後裔,就會口含石球,頭枕石頭;“泰山石敢當”的習俗,也會流傳下來。

其實,在口含石球的同時,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主人們,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他們的成年男女,都會拔掉自己的兩顆門牙。

這又有什麼內涵呢?

這個內涵,其實就是五行文化裡有“石”強“木”弱,但同時又是“石”死“木”活的說法。

而人的牙齒,相對人體內其它的骨質性的東西,是生長得很快的,相對就像是“石”死“木”活的“木”。所以,古人就認為牙齒是屬於“木”的。

而“木”,相對他們這個受石神保佑的族群來說,就不是個好東西,就不能太多。

所以,大汶口文化第一期的成年男女,拔掉他們的兩顆門牙,就是為了讓自己體內“石”多“木”少,以減少他們的石神在保佑他們的時候所承受的負擔。

可以證明北辛文化族群,和伏羲氏族群發生了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的第三個證據,就是山東地區有一個“濟寧”這樣的地名,和“濟水”這樣的水名。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我們先說地名“濟寧”。

“濟”,就是眾人齊心合力地划船渡水。“寧”,就是寶匣。“濟寧”,就是眾人齊心合力地划船渡水,去奪取或保衛“寶匣”。

這個地名就很有意思。

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叫這樣一個地名呢?

眾人齊心合力地划船渡水,去奪取或保衛什麼樣的“寶匣”呢?這個“寶匣”裡面,又是裝的什麼樣的寶貝呢?

如果我們把這個地名,和伏羲氏與北辛文化族群當年的那場戰爭聯絡起來,那這個地名,就好解釋了。

伏羲氏“都於陳,東封泰山”。“都於陳”,就是以“陳”這個地方為都邑。那麼,“陳”這個地方,是現在的哪裡呢?

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

而淮陽在濟寧的西南方,當時,是靠著海邊的。

所以,伏羲氏“都於陳”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夏季南風較多的氣象規律,快速地划船到達泰山,去“東封泰山”。

而濟寧,就在淮陽跟泰山之間,是伏羲氏從淮陽到達泰山的必經之地。

所以,濟寧就是一個“寶匣”。這個“寶匣”裡面,裝的就是泰山。

我們再來看“濟水”這個水名。

“濟水”,是中國古代的四瀆之一。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所謂四瀆,就是四條有獨立的起源,又直接通向大海的河流。分別是西瀆黃河、南瀆長江、

東瀆淮河、北瀆濟水。

古濟水的流向,在《禹貢》中是這樣記載的:“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里,到濟瀆和龍潭地面湧出,形成濟瀆、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流,叫沇水 ,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後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會合,形成鉅野澤。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

這個濟水,還真是神秘莫測啊,它能夠穿越黃河,而又三隱三現。

但是,如果我們要是知道遠古時代河南、河北到山東之間的地理狀態的話,它這個神秘莫測,會不會讓人啞然失笑呢?

遠古時代,河南、河北到山東之間,是一片汪洋大海,哪裡會有黃河以南的濟水呢?

但是,黃河以北的濟水,當時又肯定是存在的。

所以,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兩段濟水,根本就不是一條河流。黃河以南的濟水,是後來大海變成了陸地之後,才形成的好不好?

那麼,為什麼《禹貢》裡面要將這兩條河流,當成一條河流呢?

我們先看黃河以北的這一段。《禹貢》記載: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

”。

這就是說,黃河以北的這一段,又分為了兩段,上一段叫沇水,下一段才叫濟水。

呵呵,這不奇怪嗎?明明是一條河流,又分成了兩段,分別叫不同的名字;而隔著一條黃河,明明不是一條河流,又要當成一條河流,叫同一個名字。

這裡面,有什麼難解的秘密呢?

我們先看這沇水之“沇”,和濟水之“濟”,分別是什麼意思。

“濟”,我們已經知道,就是眾人一起划船渡水的意思。

那麼,“沇”呢?

它的結構是“氵+允”。其中的“氵”就是代表這條河,那麼,“允”是什麼意思呢?

《說文解字》說:“

允,信也。從兒、㠯聲。

原來,“沇”就是信。

那麼,這上下的“沇”和“濟”連起來,不就是有人在上面觀察水情,傳遞資訊,下面的人就抓緊時機,齊心合力地過河嗎?

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搶渡河水的行動,這條河流的名字,也就是因為這一次大規模的搶渡河流的行動而起的。

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一群人,在這裡大規模地搶渡河水呢?

我們不由得就想到了女媧氏的“

殺黑龍以濟冀州

”。

冀州,就是現在的河北西部和山西東部。女媧氏族群,是由渭水流域的上游向下遊發展的,那麼,他們要想到達冀州,去幫助共工氏打垮祝融氏,也就是幫助燧人氏的後裔打垮伏羲氏,他們就必須沿著黃河的北面進入冀州。

因為,南邊是黃河,北面是連綿不斷的山脈,只有這裡的一條通道,行軍才比較輕便快捷。

所以,黃河北面的這段濟水和沇水的名字,就必定是由女媧氏“以濟冀州”而來的。

那麼,黃河南邊,這條後來產生的河流,為什麼又會也叫濟水,和北面的濟水當成了一條河流呢?

這就要我們認真地體會“

龍馬精神海鶴姿

”這句詩的背景與含義了。

龍馬精神海鶴姿

”,是以“龍馬”為圖騰的伏羲氏族群,和以“海鶴”為圖騰的北辛文化族群相互交戰,而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一種狀態。

那麼,他們這種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狀態,是怎麼被打破的呢?

我們再來讀《三皇本紀》裡,關於女媧氏的一段:“

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

共工氏“

頭觸不周山崩”

這個“

不周山

”,就是說祝融氏、也就是伏羲氏的江山本來就是不周全的。

為什麼伏羲氏的江山本來就不周全呢?

因為,伏羲氏沒有“東封泰山”,他們的木神沒有歸於東方正位,不能以最好的狀態保佑他們伏羲氏部族。

而共工氏“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也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伏羲氏族群“東封泰山”不利,他們與北辛文化族群形成了“

龍馬精神海鶴姿

”的勢均力敵的狀態。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爆發洪水。而由於燧人氏被伏羲氏取代,燧人氏的後裔共工氏就認為,他們部族的保護神是水神,“水生木”,現在水神退位,木神當值了,所以,受木神保佑的伏羲氏才能夠取代他們。但是,現在洪水爆發,表示他們的水神正在發威,所以,他們就要乘著他們的水神發威,“

乃與祝融戰

”。

當然,雖然有水神助威,他們還是打不過祝融氏部族。

而這時候,女媧氏族群看準時機,就臨門一腳,去幫助共工氏族群打敗了伏羲氏族群的黑龍氏部落,從而導致伏羲氏“

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

而在女媧氏族群幫助共工氏族群打敗祝融氏的黑龍氏部落之後,面對山東地區的“

龍馬精神海鶴姿

”局面,

共工氏族群又會怎麼做呢?他們會不會去幫助北辛文化族群,打垮伏羲氏族群在山東地區的

主力部隊呢?

他們肯定要去幫助北辛文化族群,打垮伏羲氏族群在山東地區的主力部隊嘛。

那麼,他們要怎麼去幫助北辛文化族群,打垮伏羲氏族群在山東地區的主力部隊呢?

那就是去佔領濟寧島這個跳板,截斷伏羲氏族群的都邑淮陽跟泰山之間的聯絡。

伏羲氏族群的主力部隊在泰山,他們失去了來自淮陽的後勤供應,那麼,他們面對著泰山地區與他們旗鼓相當的敵人,他們還能夠堅持多久呢?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泰山的正西,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裡伏羲氏族群的王墓。

為什麼“東封泰山”那麼重要——7000年中華系列第三集

如果伏羲氏族群的王不是戰死的,他不是應該被安葬在他們的都邑河南淮陽附近嗎?

而且,史籍記載:“

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

伏羲葬南郡

”,是因為他們的新王帶領大家逃到了長江以南,最後死在了長江以南。

而這個“

冢在山陽高平之西

”的王,就是他們戰死在泰山地區的老王。

為什麼不說“

冢在濮陽西水坡

”,而說“

冢在山陽高平之西

”呢?

因為,山陽高平,當時是一座海島,他們就是從這座海島,逃到正西的大陸海岸的。而他們當時,並不知道這片大陸海岸是什麼地方,他們只是匆匆地安葬了他們的老王之後,就繼續南逃了。所以,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老王的具體安葬地點,只知道,那是在山陽高平之西。

所以,黃河南邊的濟水,為什麼叫濟水呢?

應該是從河北到濟寧的這一片海域,原來都叫濟水,後來,這一片海域,慢慢地變成了陸地,中間形成了一條河。於是,這條河,就承襲了那片海域的名字,也叫濟水。

又由於,兩條濟水,是因為同一場戰爭而得名的,所以,它們就在“神”的指引下,變成了“神秘莫測”的同一條河流。

當我們知道,除了伏羲氏、女媧氏、燧人氏三個族群之外,還有這個北辛文化族群也參與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締造程序時,我們再來理解“

斷鰲足以立四極

”這句話,是不是就比較容易了呢?

鰲,就是巨大的海龜。

龜,本來是一種性情比較寧靜的動物。但是,有四條腿在不停地擾動,它就寧靜不了。所以,只有把它的四條腿去掉,它才能夠寧靜下來。

這也就象徵著,我們的天下,也有四股好動的力量,讓天下不得安寧。只有把這四股力量去掉,天下才能夠安寧。

那麼,“四極”又是什麼呢?

“極”的本義,是指馬背上盛裝東西的木架。

這裡,就是象徵著能夠承載起各個族群之命運的政權。

“立四極”,就是四大族群各自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大家相互平等,互不侵犯。

所以,正是因為女媧氏提出了這樣一種“

斷鰲足以立四極

”的政治主張,得到了大家的響應與支援,天下,就從此太平了;神農氏時代就來臨了;我們中華民族,也就正式地形成了。

透過上面的討論,透過對五行文化影響古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的瞭解,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與這個民族的行為方式是分不開的。而這個民族的行為方式,又是受她的文化意識所支配的。

所以,要了解我們的歷史,必須先了解我們的文化。

下一集,老曹就來跟大家吹一吹,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基礎的文化——陰陽。

敬請大家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