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個月累積3000萬詞彙的差異:讀完這本書,你該放下手機反思了

有一次,一個人在開車上班的路上,我開啟樊登讀書APP,裡面正在講一本書,聽到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4歲前已經積累了3000多萬詞彙上的差異,很驚訝:原來語言輸入和互動這麼重要!

當然,透過樊登老師的講解,我獲得一些最基本的認識,在實踐中開始有意識地訓練。直到孩子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家長讀一下這本書,我才開始細讀這本書,從中收穫了很多。

這本書主要論述了2個問題:

一是從最佳化大腦發育的角度,充分論證了為什麼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意識的互動式交流意義重大;

二是從實戰的角度,展示了怎樣做才能實現大腦潛力的挖掘,即3T原則。概而言之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樣和孩子說話。

39個月累積3000萬詞彙的差異:讀完這本書,你該放下手機反思了

一、 父母的語言何以重要?

(一)兩個實證

當我開啟這本書的時候,腦袋裡立刻有兩個疑問:為什麼是差異3000萬?這個差異的資料是怎樣得出的?果然在開篇的論證彙總就有兩個實證: 眾所周知,聾啞人正是由於耳朵聽不見才最終出現失語症。作者的一個研究專案正是想透過改善聽力水平來提升語言能力,有聽力障礙的扎克和米歇爾兩個人植入了人工耳蝸,使得他們本來發育緩慢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第二個實證是哈特與里斯利來自各個階層的42組家庭的跟蹤調查。從9個月到4歲的成長狀況,發現高經濟家庭每一小時平均聽到2000個單詞,而貧困家庭僅為600個,年累積下來,將產生3000萬詞彙的差異,而這些詞彙量對孩子非常重要,將會拉開沒有詞彙積累的孩子的差距。時隔六年以後再次對這些孩子進行回訪時,確實證明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影響了入學後的學業成績。

(二)神經是可塑造的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一千億條神經元潛能,能轉化成諸多不同的潛力,但如果沒有關鍵性的類神經連線,這些神經元便毫無意義,就像沒有接線的獨立電話亭一樣。寶寶一出生,每一秒都會產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線,尤其是在前三年,類神經連線的非常豐富,只有透過父母的語言刺激,使得這些類神經連線得到創造和鞏固,才能激發這些巨量的神經元潛能。

(三)語言影響一種思維方式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語言即是一種思維方式。書中論述了數學詞彙在一定程度上對數學能力有很重要的影響。任何技能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符號的支援。很難想象,一個將實體的一個蘋果和數字“1”連線在一起的孩子會有傑出的數學能力。

二、怎樣為孩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3T原則

最佳化大腦發育的親溝通中的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lk turns),結合整本書的內容,也就是多關注孩子關注的東西,多說孩子們的語言(兒

言語),多和孩子進行互動。

“共情”能力是現在比較重視的一項能力,為高情商奠基。要做到卻並不容易,它需要父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在玩一項遊戲的時候,儘管我們並不感興趣,卻還是要多一些關注。在“充分交流”的環節,在書中的第二章提到了“事務性談話”和“其他談話”,在事務型談話的基礎上有其他談話作為錦上添花當然更好,在第一個階段,父母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描述整件事情的經過和步驟,儘量少用一些代詞;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可以訓練描述一些抽象的東西、非眼見的東西,或者儘量使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在“輪流談話”環節,第一個階段是給予嬰兒積極的迴應,建立對父母的依戀和安全感。第二個階段是儘量用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39個月累積3000萬詞彙的差異:讀完這本書,你該放下手機反思了

三、 與其他三本書的關係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三本書。

1.《閱讀的秘密》

:大J的新書《閱讀的秘密》一書中反覆強調了在兒童分級閱讀中,要儘量使用講故事,或者“演故事”的方式進行,比如開展家庭故事沙龍等等活動,讓孩子充分參與到故事的演繹中,從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也可以讓孩子在高愉悅的環境中獲得閱讀能力。而讀故事與講故事之間的差別在於父母用日常語言將故事複述,更具有“輪流談話”的特徵。在怎樣對待數字裝置上:大J也特別指出:2歲半之前的孩子能不看電子產品儘量不看,因為孩子一旦適應了高強度刺激的東西,就很難對低強度刺激的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了。在這本書中也提到:數字裝置是“共情關注”的剋星,因為他很容易上癮,且沒有和父母的互動性,只是被動地學習語言。大腦就像是一個存錢罐,如果只是將裡面塞滿硬幣,即使將它塞滿了,你還是付不起學費,更不用說去醫院了,同樣,如果只是將詞彙塞入簡單的詞彙,裝的再多,也永遠無法跟大學水平相提並論。

39個月累積3000萬詞彙的差異:讀完這本書,你該放下手機反思了

2.《終身成長》

:書的第四章在論證父母稱讚兒童塑造兒童思維模式一節中,提到了成長型思維。稱讚中大有藝術,這是我從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獲得的感受,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概念,書中提供了對孩子的稱讚的有效方法和對於過程、努力、意志力的稱讚遠遠勝於誇讚孩子“聰明”、“有天賦”。同樣,誇得具體比誇得抽象更重要,讓孩子明白、確認這樣做的意義比簡單誇一句高明得多;相反,如果孩子考試考砸了,不能一句“沒關係,下次你會更好”之類乾癟的安慰,而應該和孩子一起尋找出現的問題及詳細的應對方法,這樣會更有力量。

39個月累積3000萬詞彙的差異:讀完這本書,你該放下手機反思了

3.《白板》

:書中,作者認同了一項研究,這個研究表明嬰兒們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天生具備非語言的“數感”,剛出生兩天的新生兒就會做數字匹配遊戲。雖然書中並沒有說明這項研究的名稱,但事實上人究竟有沒有天賦?人生下來是不是一塊白板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白板》一書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論證:人一出生並不是一張白板,每個人的出廠設定都是不一樣的。基於這個結論,父母語言的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既然不是白板,就更應該根據孩子的出廠設定,因人而異地用語言影響孩子。

39個月累積3000萬詞彙的差異:讀完這本書,你該放下手機反思了

四、一些反思和疑惑

這本書最有關懷的地方在於給了絕大部分的普通人金子般的希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教育資源壟斷等造成的焦慮:在日益嚴重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前提下,對於普通人而言,怎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自己跳起來可以夠得著的高度開發孩子的潛能。他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不是簡單的社會經濟學問題,如果你不能夠擁有最好的教育資源,起碼可以透過自己有意識的努力,一樣可以透過語言訓練開發孩子的潛能。即像書中所說“不一樣的童年,一樣希望”。但也應該看到,由於社會經濟資源往往影響著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影響著父母的語言能力、溝通方法、價值觀等等,而這些東西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人不能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文化資本的隱形遺傳的力量依然很強大,作為普通人需要努力的地方更多。

書中的有一些論述重複、冗長,比如第五章中“基於過程的稱讚”,但有些部分沒有將問題論述清楚就草草收筆,比如第四章最後一節中“你很差勁”與“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的差別依然沒有論述清楚;書中的有些陳述直接以結論方式出現,顯得有些主觀。

一家之言,如果有朋友也看過這本書,歡迎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