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愛孩子(1)

近日學習武志紅心理學講座,對於其“看見就是愛”的主題有頗多感慨,關於怎樣是看見,網上有這樣一段話:當你只注意一個人的行為你沒有看見他;當你關注一個人行為背後的意圖,你開始看他;當你關心一個人意圖後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見他了。回憶自己二十年養育孩子的經歷,發現自己經常看不見孩子,內心不覺有太多對孩子的愧疚。分享自己的感悟,希望對年輕父母,尤其是年輕媽媽們有所啟發。

女兒從會說話起就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我作為一個感覺非常遲鈍的媽媽,也很少覺察孩子的需求。當然也不是完全無知無覺,對於物質方面的需要透過孩子的間接表現還是能夠領會的,但是對於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就不那麼容易察覺了。比如,女兒在商店芭比娃娃櫥窗邊繞來繞去我就知道她十分渴望,就會毫不猶豫地為她買下,但是對於她希望媽媽陪伴入睡的小心思,因為她不能直接表達,我就一直沒有覺察。當然,之所以會這樣,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嬰兒早期沒有最大程度地及時迴應和充分滿足她的基本需求,導致她在會講話以後也不太願意對爸爸媽媽提要求。而嬰兒的養育方式通常與媽媽自己所受到的養育方式直接相關。因為我在原生家庭是一個不被歡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是一個被忽略的孩子,因此這一問題就傳遞至我的女兒這裡。這也是我今天為什麼特別想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歷的原因。

孩子的需求不被“看見”的結果是什麼呢?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孩子就不再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進而還會壓抑自己的需求,最為糟糕的則是,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被關注不被重視的,相應地,她(他)的自我價值感就很低,她的內在自我評價系統就難以建立,因而很容易為外在評價系統所左右,無論是在讀書求學階段還是在工作之中,如果得不到校正或治療,這一問題將會伴隨她(他)一生。更為嚴重的,如果一個人凡事都依賴於外在評價系統,她(他)就會壓抑自我,喪失自我,處處迎合別人的需求,這樣的個體很難有存在感,也很難對生活有熱情,

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而且長期壓抑自我,還會使有人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患上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我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女孩,我一出生就是一個不被歡迎的人,而父母乃至整個家庭系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使我在成長過程,始終是邊緣化的不被看見的孩子。比如,即便家庭條件不錯,我也需要穿哥哥的舊衣服,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好用的都是哥哥優先,當然這種情況在中國應該是極為普遍的(我不知道1980年以後出生的獨生子女會不會好些)。基於上述原因,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直到我讀完博士,又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工作,我依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乃至周圍的人都認為我很虛偽很矯情,其實他們不知道我是真的是沒有自信。價值感低,沒有自信,通常也是沒有自我、沒有決定能力和選擇能力的人,所以我總是把生活中所有屬於自己的決定權和選擇權都讓給身邊的人。結婚前什麼事都是家裡說了算,記得當年想考研究生的時候,家人嘲笑我說,“你什麼水平?還想考研?荒唐!” 我就真覺得自己差到不行,完全沒想到後來陰差陽錯自己竟然創下了複習兩個月就超國家線三十幾分的紀錄。結婚後,則是老公說了算,極少考慮自己的喜好。因為從沒有人看到我的需求,在意我的感受,而我也從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我深深地傷害了那個內在的“我”,所以,我一直都過得不快樂。

由此可知,看到孩子的需求有多麼重要!

當然,我們不僅要看見孩子的需求,還要對其做出及時的迴應。因為及時迴應,孩子才能感到自己被重視,被愛,才能建立起較高的價值感,而自我價值感高的人才更能體驗人生的美好。所以,“看見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