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孔子,妥善化解暴力教育

最近,我們家隔壁的孩子,幾乎天天都聽到她被罵,甚至有時候會捱打, 比如早上她不願意起來,媽媽就扯著嗓子罵了,“還不起來,遲到了,可不要怪我了!”一會兒聽到孩子“哇哇”的哭聲,不知道什麼原因又捱打了。幾次見過鄰居,他總是搬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一套理論。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說,打孩子最多隻能作為威懾孩子的手段,不能做為讓孩子聽話的手段。孩子經常處在捱打的陰影下,以後的心理成長肯定受影響。戰國法家學派代表人物慎到講,“孝子不生慈父之家”。那麼,如何處理棍棒的教育的關係,還得從孔子說起。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被後世尊為“宗聖”。也是千百年來出名的大孝子,卻因“孝”惹得老先生生氣。

話說這天,曾子求學歸來,看到父親在菜園子鋤草,趕忙上前,接過鋤頭,擼起袖子幹起來,帶給老父親滿臉幸福感。可是,心是好的,技術不到位。曾子不小心鋤歪了一株瓜苗,看了父親一眼,低頭等著受罰。老曾見狀勃然大怒,瓜苗少一棵,就是少了一個瓜,就是少了一份收入,學費就沒了著落。一定要給曾子點顏色看看,長點記性,左右也沒啥順手的東西,只找了根大棍子,劈頭蓋臉打來。注意,是大大大棍子。這下危險!危險!危險!

曾子呢,認為自己有錯在先,只要父親能解氣,粗棍子又如何。於是,腦門硬接了這一棍。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曾子就被打暈了。好大一個包,有沒有流血不知道,但疼是肯定的。

歇息了幾天,趕緊去拜見孔子趕功課。誰知門外就被孔子拒見。曾子摸了摸隱隱作痛的腦門,很奇怪。這件事情,《孔子家語》有記載。孔子舉了一個例子。說,舜帝是大孝子,他是怎麼做的?舜的親爹瞽叟很糊塗,聽從舜的後媽,三番五次要害死舜。舜毫無怨言,需要他幹活的時候他隨叫隨到。瞽叟拿小棍子打,他一動不動,如果瞽叟換了大棒子打,舜趕緊就跑了。為什麼?因為舜不願讓父親背上殺子的惡名。

孔子告誡曾子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意思是不管你是否理屈,父親用小棍子打你,你就坦然受之;如果換大棒子打你,趕緊逃走。如果父親因為一點小事打死兒子,該當何罪?這就不是孝了,而是愚孝。

現代社會溺愛孩子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老人,對待自己的孫輩更是聽之任之,恨不得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如果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性格及良好習慣的養成毫無益處,反而是害了他們。這也是一種“過猶不及”。適當的棍棒教育還是應該的,不然小孩子犯錯難長記性。一味的縱容和溺愛,養出來的大多是“熊孩子”。孔夫子的觀念時隔兩千多年,仍有一些可取之處。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孔子,妥善化解暴力教育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孔子,妥善化解暴力教育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孔子,妥善化解暴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