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時,內心是挺矛盾複雜的,一來意識到了問題;二來感覺到接下來要調整路線;三來知道路線調整後,老母親要幹得活更多了。

但是,真是不吐不快。

去學校參加活動,好久不見的英語老師很是憐愛地誇我家娃,他真是咱班上最單純的娃。他畫的那些英文漫畫,掉哪兒我都能認出來,太有辨識度了。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每天寫完作業後的閱讀時段,娃總要試探:可以先看英文的嗎?

語文作業上的開放式書寫題,則經常性地留白,說不會,其實就是懶得想、懶得做。

閱讀理解練習,總是get不到文字的言下之意,一旦找不到“帶著問題去文中找”的直接文字,就傻眼了。

接觸《西遊記》,看英文動畫版時樂呵呵,一口氣能看20集;看央視86版電視劇,則屁股上長釘,怎麼都熬不完一集。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這叫什麼事?

曾在一個說話很犀利的上海教育公號上看過,作者管它叫“英文原版娃的語文之殤”。

有點誇張了。

但也挺扎心的,因為我感覺他說的,隱隱約約的有些對。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琢磨了很久,覺得可能是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在啟蒙階段,大量輸入的原版英文讀物,內容題材上和中文讀物很不一樣。

如果你家也是從低幼段、學齡前就開始了英文原版讀物的啟蒙,你會覺得他們的題材真的非常豐富(上天入地,海盜、外星人、惡龍、探險),內容天馬行空(經常腦洞大開,一會火星,一會黑洞,一會機器人)。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這些書“很小孩”化,從小孩的眼光出發,去好奇地看待眼前的世界和想象中世界,所以我家娃打小很喜歡看各種英文繪本、分級、橋樑書,覺得很對味,動不動一天可以看七、八本。

稍大一點,時空穿越、魔幻、科幻內容比重就更大了,學齡前後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十分樂意沉浸在這種神奇、刺激、幻想相互交織的故事世界。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而相對應的中文故事讀物,大部分孩子會則讀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少量魔幻故事(因為我們的魔幻著作有些偏成人化),科幻故事則基本沒有。

比較之下,我們的兒童、少兒讀物,題材會更加偏歷史、偏現實、偏真實的方向。

儘管在這個啟蒙階段,我不認為孩子多多保留天真與想象有什麼不好的(在我看來,孩子要有他該有的樣子),但這也確實提醒了我們:這兩種語言的讀物,在現實中,光題材就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第二,在東西方文化上,存在著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

不得不說,給娃買了這麼多年英文書,感覺這東西方文化,確實差別很大。

西方兒童讀物率真大膽,幽默搞笑,直來直去;而亞洲文化讀物相對含蓄委婉,溫情細膩,意味深長。

你看漫畫《Dogman》、《小屁孩日記》、初章《瘋狂學校》(My Weird School),橋樑書《淘氣包亨利》、小說羅爾德系列等,大膽、誇張、荒誕、搞笑。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就連古希臘神話裡的神,也沒有個神的正經樣子,有些情節真是令我尷尬為難,不知道該不該讓孩子細讀,讀了之後又會對行為產生怎樣的指引。

而咱們的中文讀物就沉穩多了,或細膩或簡潔地講述一個個故事,總要蘊含某一個角度的道理,或是解讀作者某一種意圖,強調學有所得。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的《世說新語》,講的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那一群“別人家的孩子”,既有趣又有內涵,格調還高,人稱“最有文化的段子集錦”,所以中考最熱門的文言文題庫也是它。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所以說,輸入英文原版讀物,儘管是從小自然而然接觸西方文化的一個好渠道,但是,依然需要我們家長有意識的去確立中國優秀文化的主導性地位,以及對外來文化兼收幷蓄、博採眾長的包容態度。

而且從考試提分的角度去說,原版娃也要儘快適應中文含蓄的文風,學會感受、挖掘表面文字之下的言下之意。

第三,在相同的年紀,中英語言之間的水平會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有些家長會說,英文整個體系也是自成一派,博大精深,出了無數思想深刻的人文、社科經典的,可不能因為小孩階段的書“幼稚天真愛幻想”就批人家不深刻。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是的,我完全贊同,所以我家會沿著這條方向正確的原版路,去一直學習英文世界裡的優秀知識。

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儘管走上了原版路,方向是沒錯的,可大部分孩子的進度和目標也是五花八門的,並不見得能在某個時間點達到用英文思考的同步深度。

比如18歲的高中生,母語是英語或是國際學校體系,那麼通常單詞要在1萬5到2萬之間,讀文學名著、人文小說、經濟新聞、文藝理論、科技雜誌,動不動寫2000-3000字的學科小論文;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而我們的高三也一樣,去看看高考語文卷或是文綜卷,文學經典、文藝理論、歷史經濟,有深度有思辨,可不容易吶。

在此,我並不是要求大家都把雙語水平完全同步當作目標,那可太難了。

但是,想透過語言工具不斷進階思維的深度,只怕還得踏踏實實靠中文,尤其是有階段性嚴格要求的學生時代。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而英文這個語言文化工具,則可以適度緩一點,在解決好應試高分後,再按照合適的節奏往下走。

第四,現在的語文,要考高分並不容易,特別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題。

現在的現代文閱讀理解,它的篇幅越來越長,答案也不再是文中現成能抄到的,背景、意圖、精神、主旨,即便不搞英文原版的孩子,也不是一下就都能抓住重點的。

特別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中男生),這同樣是個大難點。

何況英文還形成些許強勢的原版娃,看著頭痛,想了一會還是摸不著風,直接想放棄了。

畏難、犯懶,一下就全來了。

如何去“改善”這個原版娃容易出現的中文“陷落”問題呢?

不是破解,不是補救,沒有那麼嚴重,但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畢竟原版路線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畢竟任由這種苗頭髮展下去,對培養中文的興趣和水平都沒有好處。

於是,我開始著手做這麼幾個事情:

1、加大中文閱讀的時間投入。

咱們同時也是貨真價實的中文原版娃啊。

沒有時間這個要素的扶持,語言的積累不知從何談起,何況是聽說讀寫全方位的母語慢悠悠型輸入,加大時間投入才是王道。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每天讀20分鐘的,增加到 40分鐘;

以前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現在堅決執行日日讀書,實在耽誤了,週末一定還上;

大小假期再加碼。

2、更加謹慎地選擇中文閱讀題材。

語文老師會偏愛文學類的讀物,而我們家長則更應該小心翼翼的去擴大閱讀題材,不限於文史、文化,而偏科普、科幻的也要加入進來,做到文理平衡。

3、適當調整中文閱讀的體裁。

除了孩子們特愛讀的故事和小說,讀物的體裁也要豐富起來。散文類,特別是文藝類,多體會文中情感;新聞、科普、紀實類,現在很多雜誌就很不錯,知識面廣,內容還很新。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4、加大中文閱讀理解的刻意訓練。

這個環節很重要,看懂文章,迅速找到主旨,提取資訊,踩中要點答題,是需要訓練的。

爭取每天做一篇,覺得難就退回一個年級去做,覺得容易就往前趕。

家裡有不少語文教輔,有些知識點掌握了就可以不用重複做;但閱讀理解部分,我們是爭取篇篇都做,一來也是閱讀的輸入,二是就是訓練閱讀的技巧。

5、開始針對精讀篇目開展討論、多寫讀後感。

進入小學中段後,語文讀寫環節就不光是要求是“廣”字和“多’字了,而是開始向深裡挖一挖。

讀書裡的重點篇目,除了讀一遍,有條件要和孩子多做進一步的口頭討論,分析情節、人物和意圖;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同樣是讀一本書,有經驗的家長就知道,寫不寫讀後感,印象和認識深度那可不一樣;

包括作文,要重視精修精改。

所謂認知思維的深度,就是這樣一點點鍛煉出來的。

6、假期開始讀長篇,同樣是從深度入手。

長篇有沒有耐心看完?

能不能看懂相對宏大的敘事結構?

能不能梳理出相對複雜的情節線索和人物關係?

都是閱讀能力的深度培養。

但這要確實要花時間。

英文原版娃的中文“陷落”,養娃的真正理想型,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所以,平時沒空,假期一定要把長篇考慮進去,小學必讀、初中必讀、高中必讀,經典必讀,一步步刷起來。

我可不希望我家娃覺得英文輕鬆有趣,而中文又難又不好理解;

更不希望他象我們那一代一樣,把並不艱難的英文當作苦哈哈的天書,學不得法。

我最希望他象稚暉君、何同學那樣,熟練地運用中英文,態度熱忱、邏輯清晰地在自己的主場裡,幹出牛逼哄哄的事。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歡迎關注@B計劃老媽,孩子成長路漫漫,在這不可逆的十八年裡,努力扶君上馬,送君一程,但內心始終有B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