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瑞的雙語之路:一條蜈蚣引發的慘案

小瑞:2歲3個月的寶寶

瑞爸:英文碩士一枚

對於一個在中國環境下成長的寶寶,父母要對寶寶進行中英文雙母語級別的培養,尤其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面對的首要困難就是英文輸入不足。背後的原因顯然易見,寶寶周圍全都是中文的聲音,而英文的環境是絕對稀缺的。

我嘗試進行全英文對小瑞進行英文輸入。但是我發現,英文碩士畢業加英文專八且近10年多的英文教學經驗,在面對小瑞提問的時候,仍然會捉襟見肘。

某次陪小瑞出來玩,2歲3個月不到的小瑞對地方的蟲子非常好奇,蹲下來看地上的蟲子,問到:“這是什麼?” 我看著蟲子,正準備用英文告知的時候,發現只說出:“This is 。。。” 然後就啞口無言。

小瑞的雙語之路:一條蜈蚣引發的慘案

小瑞問的蟲子:一條蜈蚣引發的現場教學的慘案——備課量不足啊!

面對一個2歲的寶寶,我無法用英文來解釋來回答她的問題。比如說成“an insect with hundreds of legs”(有幾百足的蟲子)於是沒有辦法,馬上拿出手機來查“蜈蚣”的說法。馬上查到是centipede。 然後我告訴寶寶,這是centipede。

寶寶馬上重複,centipede。 然後寶寶依然盯著蜈蚣看,並且有追上去的動作。我馬上補充到,“Don‘t touch it, it’s poisonous。 ”(不要碰,它有毒。) 寶寶從我的語氣中猜出了大概意思,沒有繼續往蜈蚣爬行的方向湊。我又重複了“No touching!”(不要碰!) “It ‘s an insect with hundreds of legs。” (它是有幾百足的蟲子。)

事後反思,中文作為我的母語,當小瑞指前蜈蚣問出“這是什麼?”時,我幾乎可以脫口而出:“這是蜈蚣。” 但是,講出centipede反而是我這個英文碩士的難點。那對於中國成千上萬的父母來說,想要做到寶寶又母語級的培養,又是何等的難事。但正是因為難,所以我和瑞媽需要不斷地提升我們自己的英文水平,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好雙語寶寶。

現場教學翻車後我反思的一點是:

雙母語級的寶寶培養不難,難的是先要求有雙母語級的父母!

因為我發現,小瑞是能見到恐龍玩具時脫口而出“dinasour”;見到熊貓雕像時馬上說到“panda“的; 見到貓頭鷹時不假思索講出“owl”。為什麼這些動物小瑞不會說中文? 因為她現在幾乎沒有聽到過“恐龍”,“熊貓”和“貓頭鷹”。她聽過的只有一遍又一遍的“dinasour”,“panda”和“owl”。至於有些家長見到我,會懷疑寶寶以後中文會聽不懂。這一點我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只要呆在中國,她今後聽到“恐龍”,“熊貓”和“貓頭鷹”的機會會比聽到“dinasour”,“panda“和“owl” 大得多得多。如果真是聽不懂中文,她指蜈蚣問出的問題應該是“What’s this?”而不是“這是什麼?”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易。

小瑞的雙語之路:一條蜈蚣引發的慘案

一條蜈蚣引發的慘案

歡迎關注

微信影片號:瑞爸英語

抖音號:瑞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