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今年,兒子已經過完了七歲的生日。在我的心裡,我覺得兒子是個小男子漢了。小男子漢的標誌就是首先要學會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這無疑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跨越。因為,孩子的獨立首先意味著父母的放手。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我決定不再事事親力親為。保姆般的愛即將告一段落。

其實刺激我做出這種決定的是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去接孩子放學,遠遠地看著孩子的腳下鞋帶甩來甩去,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鞋帶子就開了,就這樣孩子在學校待了一天。那一刻,我深深地自責,也深深地反思。授人予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在平時我教會了孩子這些必備的生活技能,孩子遇到問題時,自己就可以解決,而不是鬧出這樣的難堪。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在平時,作為媽媽的我是一個救火員的角色。呼之即來。

“媽媽,幫我係下鞋帶。”

“媽媽,幫我整理一下書包。”

“媽媽,給我拿一下勺子。”如此等等。事無鉅細,媽媽的點選率非常高,凡事有求必應。孩子的依賴心理和我的無條件幫助相輔相生,我們彼此都習慣了這種依賴型的愛的模式。彼此沉浸其中,安之若素,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此以往,問題矛盾接踵而來。

我一旦不幫忙,袖手旁觀,事情就搞得一團糟。

穿衣服速度慢的沒法,而且有時穿得奇葩無比;吃飯不知道幫大人拿碗筷,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如此等等。

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樣子,自己氣急敗壞,又能如何?沒有經受過鍛鍊,如何成長呢?關鍵是自己沒有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又怎麼怨孩子不獨立呢?

於是,在兒子過完生日後,我給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又長大了一歲。要學著獨立,不能什麼事情都依靠大人。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在平時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這種獨立自強的意識。而且開始了真正的行動。

平時脫下襪子都是我給孩子洗。有一天,我給兒子說,自己去洗襪子。孩子聽了啊了一聲,很不習慣,不是吧。我說是的。以後自己的襪子自己洗。孩子很笨拙地在洗臉池那搓襪子,我告訴他如何洗,什麼時候開始沖洗,而不是不是一直嘩嘩地開著水龍頭。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以前吃飯的時候都是坐在桌前直接吃飯,現在讓孩子幫著端飯,拿筷子,擺凳子。一點一點地培養孩子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洗完衣服後,我會讓孩子幫我晾曬衣服,教他如何晾曬衣服,如何讓衣服平整。

每天晚上削鉛筆、整理書包,這些統統讓孩子自己來做。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而不是大包大攬。如果幹涉過多,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放手,對孩子的愛並沒有減少,相反,是給了孩子一個更廣闊的認知世界。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成長。放手,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與其大包大攬,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