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2歲就能從1數到100啦!彆著急高興,這離學會計數還差得遠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焦慮的中國家長格外重視早教,甚至出現了各種“搶跑”的現象。很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學語之時就開始讓他們數數、背詩、認字、學國學。經常聽到一些爸媽這樣炫耀,“我家寶寶2歲就能從1數到100啦”、“我家孩子一歲半就認識50個漢字了”……

機械記憶≠理解並會應用

,著名的教育家盧梭早就批判過枯燥的、經院式,忽略幼兒興趣與感受的學習。幼兒需要透過遊戲活動獲得大量的實物操作經驗,逐漸才能理解抽象的、符號(例如,文字、數字)化的學習。

成人應該瞭解幼兒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注意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很多2-3歲的幼兒家長會驕傲地說,我們家寶寶會數60個數了,100個數了。殊不知,這還

不算真正認識數

,沒有理解數概念,這只是計數的第一步!今天推薦爸媽們觀看下面這個影片,一起學習怎樣

透過遊戲的方式

,讓孩子不僅僅記住數字,更能

透徹理解數字的含義併為以後的計算奠定基礎

影片中,一個外國4-5歲男孩(以下用Boy的

B

代替)在數地上散落的不同形狀、顏色的積木,但是沒有什麼順序,也沒有什麼規律。成人(以下用Adult的

A

代替)在一旁用語言指導,

使幼兒在很短的時間內具備了獨自點數的技能

B

:“1、2、3、4、5、6、7、8、9、10、11、16。 ”(漏掉了12、13、15、15,直接數16。對自然數列不熟悉是幼兒數數常見的錯誤之一。)

A

:“非常好!這一次,你把紅色的都挑出來擺成一排,數一數。”(分類是幼兒掌握數概念的基礎。物品的直線式排列有利於幼兒數清楚集合中元素的個數。紅色的積木就是一個集合。)

B

:“1、2、3 。”拿起一塊藍色積木的擺在紅色的一排積木中

A

:“good boy!哦,那是紅色的嗎?”(提示幼兒注意按照顏色特徵進行分類)

B

: 看了看積木,說“不。”

A

:“那是藍色的。你把紅色的挑出來,全部數一數。”

B

:繼續挑出紅色的擺成一排。

A

:當B結束挑積木,即將開始數紅色的積木時,A問:“還有(紅色的)嗎?” (用語言提示幼兒注意具有同一類特徵的積木,即挑出集合中全部具有該特徵的元素。)

B

:經過觀察後又找到一塊紅色積木。

A

:“能全部數一數嗎?”

B

:“1、2、3、4、5、6、7、8、9。”(手指未觸控積木,點數,共8個積木,數出了9個。重複數是幼兒數數中常見的錯誤。)

A

:好,你能再數一遍嗎?這一次,你摸著每一塊積木數一數。好幼兒!(讓幼兒觸控著數可以避免出錯,做到自然數序與積木的一一對應。)

B

:用手摸著每一塊積木開始數:“1、2、3、4、5、6、7、8。”

A

:真棒!一共多少個?

B

:(B不知道集合中最後一個元素的數量代表整個集合的數量,因此沒有回答8個。)又開始數數,“1、2、8。”發現錯誤,重數,“1、2、3、4、7。”

A

:“再來一次!”

B

:正確點數“1、2、3、4、5、6、7、8”,充滿自信。

B

:“我想再數數藍色的。”(遊戲中獲得的成就感驅使B還想繼續數數。)

A

:“好的”

B

:邊擺邊數,“1、2、3、4、5”。又用手摸著藍色積木點數一遍“1、2、3、4、5。”(積木數量在5以內,比較簡單,幼兒一次數對。)

A

:“太棒了!”

B

:“我要再數一數橘色的。”自覺把6塊橘色積木擺成一排,然後數,“1、2、3、4、5、6、7。”(雖然是觸控著點數,在數最後一塊,即第6塊積木時,出現重複數的現象。)

A

:“再數一遍,這次用手指摸著每一塊數。”

B

:“1、2、3、4、5、6。”

A

:“做得很好!”

幼兒計數活動的內容

計數活動的結構從內容方面可分為四個部分:

1。依次說出數詞;

2。從集合(物體群)中區分出每一個元素(物件);

3。使每個數詞只與集合中的一個元素相對應;

4。說出總數。

幼兒計數活動的動作特點

計數活動的結構在動作方面主要包括手的動作和語言動作兩個部分。這兩部分的動作各自遵循由低到高,由外部展開向內部壓縮的發展過程。

1.手的動作

:開始學習計數時,兒童的手要觸控並移動物體,然後到只觸控物體,再發展到不觸控,在一定距離外指點物體,最後發展到只用眼睛區分物體並點數,以眼代替手的動作。

我家寶寶2歲就能從1數到100啦!彆著急高興,這離學會計數還差得遠

2.語言動作

:最初要高聲說出數詞,然後到小聲說出數詞,再發展到動動嘴唇,最後發展到不出聲的默數。

幼兒計數過程中手和語言的動作是相互聯絡和配合的

。初學計數時具右明顯的外部動作特徵,既要用手移動物體又要大聲說出數詞,逐步做到指點物體小聲說數,最後可以進行默數。

幼兒掌握計數的過程

幼兒早期學習計數,一般要經過如下過程:

口頭說數 → 按物點數(點數實物) → 說出總數

這個過程,既是掌握計數活動的過程,又是掌握最初數概念的過程。

01

口頭說數

俗稱“順口溜”,是口頭按順序說出自然數的能力。它僅僅是口頭上的唱數,沒有手與實物的對應。

口頭說數是機械記憶的結果,正如背誦一首兒歌一一樣,並不代表對數的實際含義的理解。如幼小的兒童在成人的教育下能順口說出1、2、3,但卻不能正確地拿出2個物體。

但是口頭說數能力的發展對幼兒學習計數也有積極意義

,它使幼兒獲得數詞的名稱以及自然數順序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這是正確計數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

國外研究者普遍認為兒童口頭說數的特點是開始說出的幾個數是有順序的,後面的就混亂了,如1、2、3、6、4、……有順序的部分隨能力及年齡的發展逐漸擴大。

02

按物點數

即用手逐一指點物體,同時有順序地說出數詞,使說出的數詞與手點的一個物體一一對應。

按物點數要求兒童

做到手口一致,既不重複,也不漏數

。正確的按物點數需要各種分析器參加,手、眼、口、腦要協同活動。它比口頭說數困難,是繼口頭說數後必經的基本計數過程。

我家寶寶2歲就能從1數到100啦!彆著急高興,這離學會計數還差得遠

幼兒從口頭說數到掌握按物點數,其中往往要出現手口不一致的現象,表現為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口能從1開始順著數,但手卻不能按物一個一個地點,而是亂點;

雖能按實物的順序一個一個地點,但口卻亂數,其中往往只有開始的幾個數和最後的幾個數是按順序說出的;

口與手雖然能有節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對一的配合,往往是數2個數點一個實物,或者相反地數一個數點2個實物。

由此可見,不能按物點數就是不會計數,也未形成最初的數概念這種現象。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問題的另一面,就是這種手口不一致現象的發生是與幼兒在學習計數之前未經過較充分的感知集合及其元素的學習,未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的數前準備教育(感知集合教育)有直接關係。

03

說出總數

指按物點數後,將說出的最後一個數詞代表所數過的物體的總數量,

即回答“一共是幾個”的問題

會按物點數不是計數活動的終了和完成,只有會說出總數,才是計數過程的完結,才能稱之學會了計數。

說出總數具有重要意義

。它說明幼兒已將最後說出的數詞作為所數過的一群物件的總體來把握,這是在直觀形象思維基礎上出現的最初的數抽象,它

標誌著幼兒開始理解某數的實際含義

但幼兒開始學習計數時,按物點數與說出總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同一過程。幼兒往往會手口一致地點數物體,卻不能正確地說出總數,幼兒從按物點數過渡到說出總數仍需跨越有意義的一步。

在這個跨越和發展過程中,他們對說出總數往往會出現下列幾種現象:

直接回答“不知道”;

重複按物點數的過程;

用一個固定的數詞作答,如不論點數幾個物體都回答是“5個”;

機械地模仿成人的答案等等。

因此,教幼兒計數,要特別重視說出總數這一環節,可

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幼兒掌握說出總數

支架ꜞ 幼兒計數的方法

1。 先練習分類,如按照顏色、形狀、材料、大小等特徵進行分類。

2。 平時帶孩子練習口頭數數,掌握自然數列,瞭解相鄰數,即哪個數挨著哪個數。

3。 利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數數。例如,玩具、食物、石子、木棍等,讓他們逐漸理解抽象的數字3是從3個玩具、3塊糖、3個石子中抽象出來的。

我家寶寶2歲就能從1數到100啦!彆著急高興,這離學會計數還差得遠

4。 對幼兒採取支援和鼓勵的態度,給他們溫暖和積極的迴應。

5。 成人與幼兒一起計數的目的是為了共同解決幼兒獨自計數這個問題,因此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採取適當的方法,例如降低問題難度。

6。 幼兒計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他們對數概念的理解,不要在幼兒不理解的情況下急於進行抽象的、符號化的加減運算教育。

7。 對幼兒的期待和指導要合理,保持在最近發展區

ꜞꜞ

內。

8。 多創造機會,讓幼兒自己動手擺動、操作實物。成人多以提問的方式支架幼兒的計數活動,促進幼兒思考,培養幼兒進行自我規範。

支架:Wood 等人最早使用了支架(scaffolding)一詞,用於判斷什麼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們把幼兒看成建築物,積極建構他自己,而社會環境則是必要的支架或支援系統,允許幼兒繼續向前,構建新的能力。

ꜞꜞ

在有指導的情境下,兒童藉助成人或同伴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我家寶寶2歲就能從1數到100啦!彆著急高興,這離學會計數還差得遠

參考文獻:

¹ 林嘉綏,李丹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p120-122.

² [美]勞拉•貝爾克,[美]亞當•溫斯勒著,谷瑞勉譯.鷹架兒童的學習——維果斯基與幼兒教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pp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