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管教的七條原則:

1。聯絡法,而不是分離法。

疏遠孩子或威脅要疏遠他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行為管控方式,因為它會觸發孩子內心最深的恐懼-被父母拋棄。

想要透過建立關係來管教孩子,訣竅在於問題出現之前,就要把親子關係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在和孩子強行分離,才意識到親子關係的意義。

無論是面對不管配合的學步期孩子,還是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父母都需要先和孩子拉近距離,重新在情感上和他們親近。之後,他們可能順從父母。

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拉近彼此的關係,而不是疏遠。在孩子做出迴應之前,父母應該表露自己拉近親子關係的意願,而和孩子重新聯絡的第一步,就是修復親子關係。比如一起散步,一起騎車,一起玩球。。。。。

通常會先贏得孩子的笑臉和贊同,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或命令。

2。出現問題的時候,處理關係,而不是問題。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最不願意接受別人意見的時候。

父母要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當孩子犯錯,第一反應就是先保護孩子的依戀情感。當平息了親子關係中的緊張氣焰,修復了親子之間的聯絡後,父母隨時都可以回過頭來再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父母要表示出對孩子沮喪情緒的理解,並暗示孩子,剛才的不愉快不會影響孩子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想要保護好親子關係,父母就要不斷讓孩子看到:發生矛盾不會影響親子關係。

3。鼓勵孩子流淚傾訴,而不是急著讓他吸取教訓。

我可以說一些類似“你想從我這裡得到一個不同的答案”“事情行不通的時候,真難辦”“我知道你很想做好這件事”“這跟你的預期不符合”“我也不希望事情是這樣的”的話。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

5。積極的意願,比好的行為更寶貴。

父母要做出的第四個轉變,是把注意力從孩子的行為,轉到孩子的意願上。

第一步必須與孩子聯絡感情,培養有助於教養的親子關係。接下來,父母才可以用自己的影響力,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

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時,父母需要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價值觀,或者在孩子身上挖掘一些和自己共通的價值觀。比如“受挫的時候,我不會冒犯任何人,我經常為此感到自豪。我覺得你長大了,可以像我這樣。你願意試一試嗎?”

引導孩子的的意願,意味著要意識到和關注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我們的意願。因此不要說“我想讓你。。。”“你需要。。。。”“我告訴過你。。。”“你一定。。。。”這樣的話,而是引導孩子去挖掘自己的意願 ,父母可以說:“我相信你會。。。。。”“你準備好。。。。”“你覺得自己現在能應付得了嗎?”“你願意試著記一下嗎?”

引導的同時,父母一定要認可孩子積極的意願。要儘可能地支援和鼓勵孩子:“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沒關係,你總會做到”“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這一點很重要”。孩子的意願需要小心呵護,才能成熟結果。

5。鼓勵孩子感受複雜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制止衝動行為。

當父母試圖制止孩子的衝動行為,就像站在火車前命令火車停下來一樣。孩子的衝動行為,是受本能和情感驅使的,我們很難透過對峙或著大聲命令,來強制管教他們的。

父母的工作是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衝動情感和思想,並幫他找出起調和作用的意識元素,消弱他犯錯的衝動,而不是要急於糾正孩子的行為。

讓孩子去關注可以調和衝動的情感,而不是提醒他去留意釀成錯誤的失控情緒。一旦孩子重新感受到友好和關愛後,接下倆,就可以談論之前的沮喪情緒了。

幫助孩子去感知調和作用的情感,他才能應對自己的行為問題,這對關係的維繫是有好處的。父母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鼓勵孩子去感受互相矛盾的衝動,並表示包容他的所有情緒,這樣的管教,會吸引孩子親近父母,而不是把他推到越來越遠。但這一切首先需要父母能看見孩子的情緒。

6。要正面引導,不要錯誤示範。

7。改變不了孩子,就嘗試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