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簡·佈雷特是美國著名的圖畫書作家,出版過很多精彩好看的圖畫書。她的每本書都像一個精美的寶藏,吸引我們去探索發掘。而且每本書的辨識度都很高,最標誌性的特徵就是她的“故事性邊框”,還有就是書中濃郁的異域風情和特有的地方文化,比如《聖帕特里克節的早上》中的故事發生在愛爾蘭;《搗蛋的山妖》的故事背景在挪威;《一把綠傘》的故事在哥斯大黎加;為了《貓頭鷹和貓》,她去了馬提尼克島;還有三本故事書的背景設定在非洲。作為中國讀者,我們最關心的是,這位作家寫過和中國有關的故事嗎?有的!那就是這本非常有中國風的《小菊回家了》。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為了寫這本書,簡·佈雷特來到中國桂林,“畫了幾個星期的風景畫”,找到“很多素材和靈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來找一找這本書中的中國特色。

就地取材的故事畫框

喜歡簡·佈雷特的讀者會發現,她的圖畫書中的圖框往往採用當地富有特色的物件,自然圍繞畫面,不僅讓畫面有了裝飾性的美,還有更深層次的作用:一個是豐富故事的內容,比如,提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的介紹;二是介紹故事設定的背景;另外一個作用就是作為故事悄無聲息的一根副線貫穿始終,比如《復活節彩蛋》一書中,“邊框中最開始是柳樹上冒出很小很小的芽,柳芽一天天長啊長啊,越來越大,終於,到了最後一頁,你可以看到萌芽的柳樹已經變成毛茸茸的小兔子。它們豎起小小的耳朵,在最後一頁跳下樹枝”。漂亮豐富的小邊框在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同時,也增添了尋找、發現的樂趣。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在《小菊回家了》這本書中,作者採用大跨頁平行四邊形作為主圖,用紫皮或者青皮的竹子做邊框的邊,圍成三角形點綴在左上角和右下角。這些小圖框中,用小花紋圈起故事中的人物,周圍則是富有中國特色的竹蓆:粗條的、細條的,橫紋的、豎紋的、斜紋的、方格的;有布條裝飾的、沒有布條裝飾的,等等,和周圍的景物完美地融為一體。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整個故事中,竹子真的是佔了很大的比重,幾乎每頁都有竹子的身影:竹子蓋的房子、竹子搭的雞窩,竹編的籃子,江上有竹筏子;船上用竹子搭的船篷;竹子做的小推車、大街上阿婆坐的竹椅、小買賣人挑著竹筐。目之所及,竹子處處可見,竹子邊框也就顯得非常和諧自然,彷彿本來就是大圖中的一部分。

惟妙惟肖的動物形象

簡·佈雷特非常喜歡動物,她小的時候,家裡有一個大大的灰色穀倉,裡面有各種動物,貓、狗、雞鴨、驢、馬,還有豚鼠。即使到了現在,她家裡還有大約60只雞,10只鴨子。她真是“愛死雞了”,有時候她在工作時,有隻公雞甚至會站到她的肩上去。後來這隻雞還在她創作的《薑餅朋友們》這本書中出現過。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也正是基於此,這本《小菊回家了》就是以一隻叫小菊的母雞作為主人公的。小菊長得肥肥胖胖,大紅冠子尖嘴巴,尾巴上還有一圈黑得發亮的羽毛,是一隻非常惹人喜歡的小母雞。除了小菊以外,還有五隻雞作為配角出現。這六隻雞的顏色、神態各不相同,但都神色豐富,表情生動,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甚至覺得,這些雞的神色比人的神態還要細膩出色。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除了這六隻雞,小菊在被江水沖走的過程中,還遇到了狗、鸕鷀、水牛、猴子等在桂林常見的動物。這些動物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對小菊表現出了濃重的好奇。小菊也在和這些動物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斷克服隱忍和怯懦的個性,變得潑辣堅強。狗的不太乾淨的白毛,大水牛厚實的灰色面板,猴子想要逗引母雞的大眼睛,都描繪得非常細膩,就像一幅幅刺繡,色彩明媚,紋理自然,和周圍的自然景色一起,構成了桂林獨有的風情。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除了這些畫在明處的動物,還有一些隱藏在畫面中的動物,那就是遠處背景下的山峰的形狀。畫面中遠處的青山乍一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峰,仔細一看,則是各種各樣的動物,有的像獅子,有的像貓頭鷹,有的像刺蝟,有的像狗,有的像羊,有的像馬,還有的像猴子。雖然簡·佈雷特曾說自己不怎麼會畫龍啊,怪物啊等東西,不過,這些山峰中卻有一條龍,還有一條蛇。它們依著山勢,在綠色的山中蜿蜒曲折,非常有氣勢。這些動物形象不禁讓我們有了一個疑問,就是作者原來是不是很想在山的象形中湊齊十二生肖,她知道中國的十二生肖嗎?

不管是實體動物還是想象動物,作者都賦予它們靈動的神情和動作,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動作都彷彿給人一種錯覺,說不定下一秒它們就會動起來。

富有年代感的人與物

這本書首次出版是在2002年。據瞭解,作者做書非常細緻,為了完善書中的細節,她常常一年只出一本作品。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本書創作最晚在2019年,那麼來中國的時間可能要更早。而中國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所以,現在的讀者看起來就會覺得書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菊的小主人梅梅生活的環境就非常具有時代感。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比如,人物的髮型和服飾。梅梅是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半長的頭髮,梳成兩個小翹辮,穿一件粉色圓領鑲花邊的小褂子,外面套一件藍色手織的毛衣坎肩,下穿一條紅底白花的小褲子,一雙黑色小方口的布鞋。這裝扮應該是八九十年代的打扮,非常樸素。我記得我妹妹就有這麼一件小褂子來著,現在的小讀者看著會覺得很有趣意思吧。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再看看梅梅周圍的人,那個抓住小菊的漁夫,穿著膠鞋,藍色勞動布的上衣,戴著窄帽簷的藍色帽子。這是那個年代中年男人比較典型的打扮。集市上,短髮的老大娘,穿著小花坎肩的小娃娃,戴著紅髮夾、梳著麻花辮的大姑娘,站在竹推車裡的那個孩子還穿著罩衫。他們衣服的布料、花紋、顏色、款式逼真地傳達出特定時期的訊號。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仔細找找,你還會發現二八大槓的腳踏車,四個軲轆的竹製手推車(專門用來推著孩子出門的一種小車),拖拉機,七零後和八零後的讀者應該都有印象的。

因為有了這些具體的背景和生活環境,人物和故事就有了依據和靈魂。

細節中的中國特色

除了這些非常明顯的中國風外,書中還有很多細節瀰漫著濃濃的中國味道。我們可以一邊讀,一邊找。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比如,書中紅色的中國漢字。作者每頁右下角的小圖框中在紅色的底色中寫了一個大大的繁體的“簡”字,既有一種中國味道,也暗和了作者的名字。梅梅家的竹籃子上也用紅色油漆寫著四個繁體的“歡樂雞園”,不止有中國風,還為後面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正因為有這個寫著字的籃子,梅梅才找到了走失的小菊。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在每頁的最下面,還有一小段空白的地方用來放置文字,最下面用花邊圖框收邊。這些圖框色彩豔麗,小而美。或者是葉子形狀,或者是稜形排列,或者是祥雲形狀,還有的是水滴樣子,還有的是花枝纏蔓,還有的是簡單的紅條框。看著這些小花邊,是不是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我一下子就想到小時候出的黑板報,黑板四周的小花邊大多是這些樣子的。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還有就是江上竹筏子上掛的煤油燈,真的是桂林那個地方特有的一種樣式。在北方也有類似的煤油燈,又叫馬燈,樣子雖然差不多,可還是很有區別的。作者敏銳地抓住這一點,具體描繪了出來,和後來一些景區拍的宣傳照有的一比。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另外,作者還充分注意到了某些特色的事物在中國的意義。比如,跨頁間下面作為點綴的小圖,有的是盛開的荷花,有的是中國結,有的是兩隻蝴蝶(不知道是不是代表梁祝的那兩隻),有的是民間舞獅的形象,還有的乾脆就是張牙舞爪的龍。不得不說,這些真的很中國。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找一找,你還能找到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

文字中的“三”

簡·佈雷特的圖畫“如刺繡一般細節豐富,色彩明媚,生動展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自然和人文風景”,非常精美。也因此,很多人忽略掉了她文字上的特色。其實,她的文字同樣打動人心。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三”是虛指,代表很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敘述方式上,簡·佈雷特也很喜歡用“三”概念來代表很多。《世界上第一條狗》中,狼和人是經過三次危險才逐漸親近起來。而在《小菊回家了》這本書中,小菊夜裡被江水衝到陌生的地方,先後碰到了狗、大水牛、猴子,這三種動物,每遇到一種動物,就堅強一次,最終和其他五隻母雞平等相處。這種一詠三嘆的敘述模式非常適合小孩子的思維,在反覆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相似,而且主題明確,絕不拖泥帶水,頗有民間故事的味道。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當然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几個星期很難理解得十分透徹。所以,書中就有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國現象”。

比如,書中的小母雞叫“小菊”,這個名字起得也很二班。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小菊是封面上的那個小女孩,也就是梅梅。嗯,小菊,聽上去和梅梅是姐倆。一般來說,中國人給雞起名字都是什麼“一撮毛”“大蘆花”“彎尾巴”“大將軍”之類的。雖然是小母雞,但叫“小菊”還是覺得有點太像人的名字。

再比如,梅梅家用來餵雞的那個雞食盆,四爪,龍騰,頗有青花瓷的韻味,真真是高階大氣上檔次,總讓我有一種大材小用,古董被埋沒的感覺。看的時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梅梅太小,不知道它很值錢呢?

再比如,梅梅餵雞是用左手拿筷子夾著喂。餵過雞的都知道,這樣秀氣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都是抓一把小米,隨手一撒的。

當然了,這些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表現方式無傷大雅,還很有趣。讀者們在閱讀時如果能找到更多“小包袱”那甄是額外的驚喜。

外國繪本作家筆下的“中國風”

總之,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桂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特有的地方風情,又用流暢有趣的故事講述出母雞和人物的成長曆程,是一本好玩好看的富有中國風的圖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