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失敗中、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成長

隨著幾十年前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如今有很多家庭裡都只有一個孩子,而最早的獨生子女也已經人到中年,為人父母。為此,衍生出獨特的“4+2+1”家庭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父母,一個孩子。可想而知,在這樣兩代人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必然得到家人所有的寵愛,真正做到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正因為如此,孩子才會成為父母的眼珠子,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的心肝寶貝。他們不管什麼事情都為孩子想在前面,也總是全方位為孩子考慮,替孩子努力。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能力逐漸下降,變得什麼都不會。等到孩子長大了,不會做任何事情時,父母又忍不住抱怨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要依賴父母。實際上,這根本不怪孩子,而是父母的驕縱和寵溺,才導致孩子低能,甚至是無能。

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失敗中、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成長

父母再愛孩子,也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當父母逐漸老去,卻不願意讓孩子承受更多,那麼孩子最終會被生活的重擔壓垮,也成為毫無擔當能力的人。每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嬰兒學習說話,還要先從最簡單的發聲開始做起;幼兒學習走路,不知道要摔倒多少次,到最後才能健步如飛。作為父母,不要過於低估孩子的能力,對孩子過度保護,否則就會導致孩子變得非常無能和怯懦,也會禁錮孩子正常的成長和發展。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放手,在看著孩子一次又一次失敗、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父母最終會欣喜地發現,孩子長大了。

最近,學校裡要組織大掃除。小凱才上一年級,在家裡連掃帚怎麼拿都不知道呢,為此聽說小凱要在學校裡打掃衛生,一直疼愛和寵溺小凱的奶奶首先不幹了。奶奶大驚小怪地說:“開玩笑麼,這麼大的小孩子連掃帚都沒有拿過,怎麼大掃除?而且,擦窗戶什麼的都很危險,萬一孩子掉下去怎麼辦?”奶奶緊張得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著覺,並且把自己的憂慮在家長群裡說了出來。不想,奶奶馬上找到了共鳴,還有十幾個家長一樣不贊成讓孩子大掃除,也擔心孩子會出危險。他們就在群裡邊聊天邊形成決議:明天帶上工具,去學校裡幫助孩子們大掃除。

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失敗中、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成長

次日,老師正在給孩子們安排大掃除的任務呢,就看到十幾個家長浩浩蕩蕩地來了。得知家長們的用意後,老師不由得啼笑皆非:“家長們,我知道你們都很愛孩子,但是勞動也是我們學校的一門課程,是不可以代替孩子完成的。而且,孩子已經正式成為一年級的小豆包,未來每個週末都會大掃除,難道你們能夠每次都來替孩子打掃嗎?或者,你們整個一年級都可以代替孩子打掃衛生,那麼等到二年級呢,三年級呢……孩子一天天長大,你們還能代替他們做什麼?如果你們一直幫著孩子打掃衛生,孩子就永遠也不會打掃衛生。如果你們凡事都為孩子代勞,孩子就什麼都不會做。我覺得你們要給孩子一個機會去親自感受打掃衛生的辛苦,也在乾的過程中深刻感悟如何才能把一切做得更好,這對於孩子而言是很有意義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你們一定要端正思想,才能配合學校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而不要總是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阻力。”

老師的一番話說得合情合理,有些家長意識到錯誤,因而動搖了。但是隔代親的爺爺奶奶還是不願意離開,堅決要幫助孩子們打掃衛生。為此,老師只得挨個給孩子的爸爸媽媽打電話,讓爸爸媽媽做爺爺奶奶的工作。最終,在幾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爺爺奶奶才打道回府,再也不提為孩子打掃衛生的事情。

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失敗中、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成長

在這個事例中,爺爺奶奶對孫輩的疼愛和溺愛顯而易見。正如老師所說的,父母和其他長輩不可能永遠都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更不能剝奪孩子親自去做,用心去感受的機會。否則,就會害了孩子,導致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發展都受到限制,無法健康茁壯地成長。

父母必須意識到,孩子早晚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身邊,獨自去生活。既然早晚都要放手,父母就不如早點放手,這樣才能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嘗試。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歡代替孩子回答問題,卻抱怨孩子很內向,社交能力非常弱。試問:作為父母連回答問題這種小事情都為孩子代勞,孩子還有機會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嗎?現代社會,因為學習壓力大,孩子的課業任務也很重,所以還有很多父母習慣於看著孩子寫作業。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也上學十幾年,難道父母能一直看著孩子,絕不放鬆片刻呢?被父母看著長大、盯著學習的孩子,一旦避開父母的眼睛,馬上就會自制力全無。這樣的突然放縱,往往導致很糟糕的後果,那麼父母為何不在孩子小時候,就為孩子制定規矩,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呢?習慣一旦養成,父母就算不看著孩子,孩子也能主動認真地完成作業,比接受父母的監督好得多。

明智的父母會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失敗中、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成長

要想讓孩子人前人後一個樣,要想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父母還要有的放矢引導孩子形成自律力。如果說外部的力量只能約束和禁錮孩子,那麼內部的力量則能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提供長久的動力,也讓孩子在自制力之下,更能夠安排好生活,也學會珍惜時間。總而言之,父母不是孩子的眼睛,孩子最終要依靠自己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父母也不是孩子的監工,與其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來看著孩子,父母不如最大限度激發起孩子自身的力量,讓孩子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合理安排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