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文/笑雪育兒思考

有了孩子後,做父母的就把心思幾乎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娃餓了還是渴了,熱了還是冷了,哭了還是笑了,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我也不例外,每天操心的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以及教育和學習。對於多數父母來說,除了孩子學習,另外就是

擔心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怎樣吃才能吸收更多的營養等等,

當然,我認為這也是為人父母者應該懂的事情。

我們知道,

食物是人體吸收營養的來源,也就是說,孩子要透過“吃喝”來吸收營養,但是卻往往忽略了,只有被人體吸收的才叫營養。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第一個問題,如何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

孩子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夠不夠,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很容易判斷的。

孩子身體發育情況。

不管大孩子還是小寶寶,都可以透過身體基本資料與對比值的差距來判斷,例如測量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等,是高於還是低於同年齡段孩子正常水平等,基本可以判斷出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

例如在衛健委網站上就可以查詢到《7 歲~18 歲兒童青少年身高發育等級評價》。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觀察孩子的身體體徵。

前幾天有朋友發我幾張照片,諮詢孩子的手指出現彎曲變形,問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很明顯,孩子的生長髮育已經出現了異常,所以我勸他們趕緊去醫院吧。

所以,做了父母后,我們也要留心掌握相關知識,以觀察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例如,如果孩子有白色糠疹,就有可能是營養不良的表現;如果出現O型腿、X型腿、龜背、雞胸等則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頭髮枯黃、稀疏、易掉,則可能是營養不良或患病所致。

█ 觀察孩子的飲食習慣。

如果一個孩子吃嘛嘛香,胃口很好,吃起飯來食慾大開,則肯定健健康康的。反之,如果孩子經常厭食、挑食,這不吃那不吃,那麼他的身體透過食物所吸收的營養肯定是不全面的。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 觀察孩子是否愛生病。

有的孩子一到換季就生病,或者只要班裡有孩子生病,他就逃不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的營養吸收存在問題。

仔細想想,這是必然的事情,而生活中的例項也頗多,例如體質弱愛生病的孩子,大多吃飯不好,要麼吃得少,要麼吃得慢,總之營養吸收不全面。

第二個問題,如何判斷孩子消化好不好?

有時候,孩子確實吃喝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消化吸收不好的話,孩子吃得再多,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營養仍然跟不上,所以我們還需要掌握判斷孩子消化好不好的辦法。

判斷孩子消化好不好,可以從這4個方面來入手。

大便

孩子的消化正常與否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腸道

,所以大便也是孩子身體狀況的直接反映。如果孩子大便正常,則基本說明孩子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正常的。寶寶拉得好,證明飲食養育都合適,身體健康。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表示寶寶可能有便秘;而第三種和第四種則是理想的大便形態,尤其第四種也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第五種、第六種、第七種則有腹瀉的可能。

口氣

早晨起來聞聞孩子的口氣,也能基本判斷出他的消化好不好。

如果孩子口氣有酸臭味,則說明胃裡有積食,吃多了不消化。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晚上睡覺沒有清潔乾淨牙齒,導致口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帶來口氣。

另外,寶寶消化不好,如果前一天吃了過多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也可能導致有口氣,甚至口臭。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睡眠

《黃帝內經》記載:

“胃不和則臥不安。”

意思是說,胃氣不和,就會影響睡眠。

如果孩子睡覺時總是翻來覆去,睡不安穩,甚至入睡困難、說夢話、磨牙、驚醒等,有可能就是脾胃出現狀況了。

舌苔

孩子的舌苔也能反映問題,尤其是積食的孩子,舌苔肯定厚膩。我兒子四五歲那年冬天他就經常積食,所以我每天早晨都要檢查他的舌苔,正常健康的情況應該是

舌苔輕薄,乾溼適中,不滑不燥。

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消化好不好,如何吃更健康,為人父母都要懂

對孩子來說,厚厚的舌苔就說明他吃的東西消化得不好,要麼是吃多了,要麼是脾胃功能差引起的消化吸收不好。

第三個問題,如何讓孩子吃得更健康?

如今與過去相比,家家戶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物質生活富裕,不代表孩子吃得就健康。例如我家孩子爺爺奶奶的飲食觀念就不敢苟同:總是讓孩子多吃糖,想方設法讓娃多吃、吃撐才算飽。殊不知,他們的心雖然是愛孩子,但行為卻是錯的。

想讓孩子吃得好,這些建議請記牢

——

飲食要具有多樣性,並且以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常吃奶類、豆類及豆製品。

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類。

少吃肥肉和葷油等。

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

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鹽或高糖食品。

調整烹飪方式,少煎、炒、炸,多蒸、燉、涼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