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我顏面盡失

“老師,我覺得我把大號練廢了,洋洋實在太“熊”了,和老師作對,打小朋友,剛開始老師還積極和我溝通,想辦法解決,現在老師基本放棄他了;在家更甚,稍不稱心就發脾氣或者耍賴,經常在外面還會動手打我或者他爸,弄得我們父母很狼狽,顏面盡失。你說,那麼小的孩子怎麼可以打父母呢?我和他爸都已經管不了了,太痛苦了!老師你要幫幫我啊!”洋洋媽媽的語氣中充滿了深深地無力感和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失望情緒。

“熊孩子”究竟是如何練成的呢?是天生基因還是後天修煉成“魔”?當然不可能是先天的,剛出生的孩子如白紙,作者則是他周遭的一切所見所聞所感。

總的來說,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才會透過打鬧、耍賴、打架方式來表達不滿

缺乏關注

每個人都期待被別人關注,大多數的孩子的無理取鬧背後充斥著對家長忽略的控訴。

我經常看到的畫面是孩子在旁邊迫切地想和父母分享開心的心情,結果父母卻充耳不聞,或許在忙,或許嫌吵鬧,就是不肯給一句迴應或者解釋,結局是最終家長忍無可忍,在喝斥聲中孩子委屈地保持了沉默。

之後開始了刻意搗亂,因為他發現,只要他搗亂家長就會在意他的舉動,他不知道這麼做對不對,但他知道“對著幹”,這樣的類似行為一定會得到爸媽的情緒反饋,包括在課堂上也是,得不到糾正,以後進入社會,工作,談戀愛……都會有類似表現。

這類“熊孩子”歸根結底就是早期成長髮育中,缺乏關注,摸索中用錯了方式去表達訴求,去獲得關注。

“對症下藥”:

家長需要反思,你有多久沒有正面迴應過孩子的情緒,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要的只是很簡單的迴應,一句好的“好的,謝謝你的分享,我為你的分享感到開心”、一個微笑或者花一分鐘的認真聆聽,都能滿足孩子。

有些家長要說,不是我不迴應,是我怕啊,我的孩子一說起來就沒個停,工作了一天我是真的受不住這麼聒噪。建議在迴應孩子之後,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解釋自己已經很累了,需要休息,並不是不喜歡他才不聽他說的。你要相信,你愛孩子,你的孩子更愛你,這樣的情況下,他會理解你的。

當感覺到孩子情緒很低落時,主動靠近孩子,主動關注孩子,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改善,切忌過度關注,過猶不及。

過度寵溺(需求不被滿足)

很多家長會把童年的遺憾,加倍補償在孩子身上。

認為當年由於沒有經濟基礎,所以不能擁有很多,因此自己有條件了以後時候就無限滿足孩子。

過度滿足孩子會讓孩子產生的我是家裡主導者的認識,我要的一切都能且應該被滿足

,根本不用自己去爭取,家人的存在是為了無限滿足我。

通常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一旦被拒絕或者需求的不到百分百的滿足之後,就開始運用撒潑、打人等行為來逼迫家人就範,因為他知道你們最後肯定會受不了妥協,而且這招百試不爽。

同時,

這類孩子抗挫能力非常弱,社交上也容易碰壁(家人在就很蠻橫,就很很膽怯不合群,想要卻不知道自己爭取),受挫以後性格容易極端且容易自暴自棄。

“對症下藥”:

面對這類孩子,首先要反思自己無條件過度滿足孩子的行為,合理的要求可以適當滿足,且要孩子自己去爭取,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要溫和而堅定地拒絕,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堅決。初期矯正時,可能會出現幾小時僵持不下的局面,請堅持,一次不成功孩子就會明白這個方法不是百試百靈,會減少或者戰略性(看人下菜,往往會繼續對立場不堅定的其他人使用)不使用耍賴或者哭鬧的方式。

家長的教育態度

孩子的三觀是不健全的,甚至還在搭建中。

最早家長對孩子行為表現的喜惡和態度決定了他是否繼續目前行為的評判標準

,因此家長的三觀對孩子起著重要作用。

你的孩子正在欺負別人的孩子,你的態度是隻要我孩子不受傷我就視若無睹,在孩子眼裡這就是被允許的,等他長大打架鬧事的時候你不應該來責罵他,因為不是他變壞了,是一開始你就允許了的。

他在鬧,在打你,罵你,你在笑,他覺得這樣的行為是你喜歡的,那之後他打你的時候你為什麼生氣呢?孩子很困惑,得出的結論只是你不愛他了,久而久之,你的話就不再管用了。

“對症下藥”:

所以,孩子在進行不適當的行為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且嚴肅制止,並解釋為什麼要阻止他。剛開始,孩子會存試探心態,多次故意犯錯,所以一段時間內,都要對此類行為保持一直態度,直至確認你是真的不喜歡,或者此類行為並不討喜他就會徹底捨棄。完美的家長不存在,但至少大是大非面前,要三觀正才行,你的孩子才不會在成長過程中走彎路、受傷。

言而無信

耍賴的孩子,蠻橫無理,提要求時沒有商量餘地,大部分情況是源於家長的欺騙和言而無信。

剛開始孩子是相信你的,答應他做的事情,你沒有做到,你以聰明才智矇混過去了,其實孩子的心裡是記得的。比如,你答應他吃完飯就給看電視,結果他吃了,吃完沒有提,被你哄睡了,一覺起來他想起來了,一直沒等到你兌現,而此時,他的需求是沒有被滿足的。次數多了,你會發現,無論如何他都不肯妥協了,因為你並不會兌現承諾。

你那麼聰明,你的孩子一定不傻。他只是明白現在自己的弱小,這樣環境下的孩子,越大就越執著和你對著幹,因為他覺得自己慢慢有了與你對抗的力量。

“對症下藥”:

這一條除了信守承諾,別無它解。答應的一定要做到,不同意的一定不同意,孩子才會覺得你說的話是有分量的,更願意與你商量而不是對抗。

情感表達不順暢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況,很多孩子說話比較晚,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弱,說不清楚。面對家長的誤解或者自己的正當需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因此常採用動作來替代語言,會用激動的情緒引起注意或者誇張動作。時常表現為,哭鬧,打人人,打家長……你問他具體要什麼不說,就是哭鬧生氣。

“對症下藥”:

有意識

地對孩子進行情感表達訓練,多教他使用情感詞彙來描述自己或這他人的情緒或者感受。比如,你是不是很

難過

?我想你了,看到你,我很

開心

。你剛剛打我了,我很

不開心/生氣/難過

……等等有人用,孩子才有得學。

敏感期

除了以上情況,還有一種是

出於生長髮育的需求,孩子表現出的叛逆和對著幹

。例如自我意識發展過程,尤其2-3歲時,你發現,你家的小人精成型,什麼事情開口就是拒絕或者反向選擇。

別擔心,他正在學著如何表達自己的主見,證明自己長大了。耐心勸說幾次指不定就同意了,關於他自己的事情的決定就讓他決定並尊重,比如玩什麼玩具,讀哪一本書,要不要去哪裡……此時,幼兒有物無我歸屬意識,安全距離設定,凡是拿了他的東西,突破他設的安全距離,敏感期的孩子都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維護自我。

除此之外還有秩序敏感期、執拗期等都是因為生長髮育的階段特點,不是孩子性格變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恢復。

我們的行為和心理是相互交錯的,孩子的問題也肯定不是單一行為和心理造成的,因此,以上只是對於普遍的孩子行為心理的分析,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孩子身上,家長可以對照分析來逐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