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父母講過去的艱辛生活經歷,孩子卻無動於衷

大多數父母為了讓孩子樹立目標,為了讓孩子端正學習態度,往往會不厭其煩地進行這樣的說教:

看看鄰居家的哥哥,以前每天除了上學,平時基本足不出戶專心學習,保送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又考上了美國公費的留學生,你要像他學習;

從前爸爸媽媽小時候,哪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連飯都吃不飽,每天一放學,還要割草喂牛,養雞鴨,週末和寒暑假每天都要去菜地幫忙幹活,冬天的時候天氣冷,沒有棉衣取暖,兄弟姐妹們就跳著跑著讓身體熱一點,以此抵抗嚴寒。為了補貼家用,夏天去河裡撿螺,二十斤才賣兩塊錢;

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只有考上好的高中,才有更大的機會考上好的大學,只有考上大學,以後才能有好的工作。你看看外面的清潔工,夏天的時候頂著烈日還要清掃大街,冬天的時候冒著寒冷還在工作……

對於這樣的教育,真正能夠聽進去的孩子,講一遍就夠了。如果聽不進去的孩子,父母就是說一百遍一千遍,還是白搭。就算你說得興趣盎然,唾沫橫飛,每次感動的都是自己,冷眼旁觀的是孩子。

為何父母講過去的艱辛生活經歷,孩子卻無動於衷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誇大難度的榜樣和目標,會讓孩子覺得無法實現,進而不予理會。畢竟保送名牌大學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也並沒有這麼多的天之驕子。有的孩子會讀書,不僅僅是因為聰明,更是因為有天分。更有的孩子,讀書輕鬆,成績優異,更兼才藝多樣,自家的孩子埋頭苦讀,成績常常不令人滿意,別人家的小孩還有空散步聽音樂玩遊戲。這就是差距。但是,這樣的鄰居並非每家都有,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需要刻苦的努力才能獲得好的成績。設定太高的目標,孩子一旦覺得自己就算下輩子都無法實現,父母卻每天拿自己和那樣的榜樣進行比較,只會讓孩子更加自卑,從而失去信心。

為何父母講過去的艱辛生活經歷,孩子卻無動於衷

二、祖輩和父母輩過去的艱難生活經歷,自己並不能感同身受,無法理解,就不懂努力的意義。父母回憶起過去的艱苦生活,往往連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但是為什麼孩子卻一臉不耐煩?這是因為,孩子自己沒有切身的體會,在現在的年代,他們感受不到飢餓,也感受不到寒冷,他們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出門有車接送,想要的東西父母都可以滿足,過著幸福的生活,不明白什麼是艱辛,所以不能從父母的故事中獲得振奮的力量。

為何父母講過去的艱辛生活經歷,孩子卻無動於衷

三、說三道四,總是那麼幾句話,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無法激發孩子的內生動力。大部分的父母都憑著單純的心思在進行教育,他們並沒有突出的口才,沒有豐富的詞彙量,進行說教的言辭總是圍繞著別人家的孩子、只有好成績才能有好工作等等,就像十多年的時間,每天都吃同一道菜,就算再可口也會膩。

所以啊,作為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

不要給孩子設定太高的目標,可以設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一步一步來,每一個小目標更容易實現,慢慢積累,大目標就會更接近,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馬拉松長跑也是由一段一段的路構成。

為何父母講過去的艱辛生活經歷,孩子卻無動於衷

不要給孩子講述太多過去的艱苦生活,在寒暑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工地、餐館、工廠、農田,進行實際的勞動鍛鍊,一兩個月的辛苦勞動,肯定會讓孩子對“艱辛”二字有深刻的感受,這樣的勞動教育,比父母說教一萬句都更有效。

你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還有什麼疑惑?歡迎留言,我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