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願低僅僅是因為生育成本高嗎?社會文化觀念的變化才是關鍵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生育意願很低?很多人,包括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是因為如今養育成本太高,養不起,我從前也認為是這麼回事。這次回到老家一趟,認真觀察鄉村中的種種現象,跟長輩討論交流,發現這種說法真的似是而非。

第一,撫育成本是有很大彈性的,進口奶粉未必比國產奶粉好,甚至未必比米漿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穿新衣服未必比穿舊衣服好,嬌生慣養,衣食無憂的孩子未必比艱苦樸素的孩子更有出息。住宿條件也是一樣的,古人說,茅蓬子裡出宰相,這當然過於誇張,但總的來說,居住條件與孩子出息並沒有發現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第二,如今生活再艱難,也比當年好很多,當年計劃生育如此嚴厲,依然有不少超生游擊隊。人們願意克服巨大的困難生養孩子。

實際上,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養育成本,至少主要不是因為生育成本問題,而在於人們失去了養育孩子的動力,認為辛苦養育孩子沒有多大的意義。

以前人們之所以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養育孩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追求,一是傳宗接代,二是養兒防老。這兩個方面的追求給了人們克服各種困難,生兒育女的動力,如今這兩個方面的動力消失殆盡。

傳宗接代顯然是一種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信仰,經過幾十年的宣傳,尤其改革開放西方文化的浸潤,這一觀念越來越淡漠,甚至相當排斥,認為自己不應當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而應當追求自己的生活。

養兒防老也得不到現實的支援。一方面,社會處於高速發展變遷中,如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到外面闖蕩去了,大多不在自己的父母身邊。村裡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一些老人的孩子看起來很有出息,但他們往往遠走高飛,根本無法陪伴孝敬父母。這就是說,有孩子和沒有孩子,尤其是孩子多與孩子少看起來沒有多少區別。這有著極大的示範效應,既然他們不能在父母身邊為父母養老,自然,他們也不會指望自己的孩子為自己養老。同時,國家的養老政策也越來越完善,似乎沒有必要為自己的晚年擔心。

養兒育女非常辛苦,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既然養育孩子看起來沒有多大的意義,那怎麼會有生育的意願和動力呢?

所以,解決人口下滑問題,關鍵還在於解決觀念問題。實際上,當年實行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也是從破除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這兩個觀念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