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這個方法或許能讓你的孩子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做家務

今天看了一個媽媽教育女兒的影片,大致是講:

媽媽讓玩遊戲的孩子去打掃衛生,孩子沒玩兒完,不去。

接下來,媽媽換了一種說法:“寶貝,我們一起去打掃一下衛生。”

孩子還是不去。

然後媽媽從孩子手裡奪走手機,對孩子說:“打掃完了再玩兒。”

小孩大哭,媽媽說:“等你哭完了再掃吧。”

後來,孩子一邊打掃衛生,媽媽一邊給她講道理:

“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我們要不工作的話,你就沒有可口的飯菜,沒有漂亮的衣服穿。你是家裡的一員,也要負起責任,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聽完點頭道:“我懂了,我也要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讓這個家變得更好。”

到這裡影片就結束了。

試試,這個方法或許能讓你的孩子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做家務

影片裡這位媽媽沒有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訓孩子,但她採用了奪走手機的方式。

我認為這麼做不合適,效果也不一定會好。

首先,直接從孩子手裡奪過手機,有點簡單粗暴。雖然沒有打罵孩子,但這種行為也是屬於暴力的一種。

影片裡並沒有給出孩子玩兒了多長時間,我認為奪走手機的方式,只能在孩子玩兒了很長時間,影響到孩子吃飯、睡覺、學習以及身體健康,並且經過三次勸說仍然無效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

其次,我們常說做事要有頭有尾,孩子們玩兒的遊戲,要麼是三局兩勝的,要麼就是過關的,總之,是有時間限制的。

不建議粗暴的打斷孩子,起碼要等遊戲告一段落,家長再去讓孩子放下手機,最好是讓孩子自己主動交出來,否則孩子即使迫於壓力去做家務或寫作業,她心裡也會一邊想著遊戲,一邊在生家長的氣。

試試,這個方法或許能讓你的孩子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做家務

我的建議是,家長先對孩子說,玩兒完這一局或過了這一關,你要去打掃衛生或者寫作業。

我想多數孩子都會答應的。

接著,家長不要走,孩子們玩兒的遊戲,每一局時間都不長,你陪在她旁邊,邊看孩子玩兒遊戲邊跟她聊:

你這玩兒的什麼遊戲啊?你應該換這個武器、你應該去撿那個道具、你走這邊就能贏了。

這麼做有兩個目的:

第一,如果家長不在身邊,有的孩子玩兒完一局,就可能不自覺的會接著玩兒下一局,所以家長要監督孩子。

第二,一般來講,家長在孩子潛意識裡具有一定的“威壓”,父母沒有強行讓孩子放下手機,而是陪在旁邊,用聊天的方式參與到她的遊戲當中,讓孩子不會有太大心理壓力,孩子會覺得你是“自己人”,對你的牴觸心理也會減弱很多。

我們就是需要孩子心理上的放鬆狀態,這是在為我們下一步將要採取的措施做鋪墊。

試試,這個方法或許能讓你的孩子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做家務

等孩子放下手機後,我們要對她下達工作指令,緊接著聊遊戲,讓孩子的思維暫時留在遊戲裡。

比如:

好,這局打完了,先去掃地吧,剛才在遊戲裡,你不要打別的怪,應該先打掉那個戴帽子的,剩下那些就好打了。

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家長跟她聊遊戲,遊戲玩兒完了,家長還接著跟她聊遊戲,這時孩子的注意力不會很快進行轉變,這種狀態會保持一段時間,它取決於和孩子聊遊戲的時間長短。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行為和她的思想就會有一點點脫節。

我們也許在網上都看過這樣的影片:某人在打電話,一個陌生人過來給他遞東西,打電話的人一般都會接住。

對,孩子就好比那個打電話的人,我們也在對孩子做類似的事情。

影片裡,被媽媽要求去打掃衛生的孩子大約6歲左右,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講道理,可能懂事些的孩子能聽得進去。

如果父母奪走了孩子的手機,就應該在孩子情緒平復後,為自己的粗魯行為道歉,同時要明確告訴孩子,如果下次經過多次勸說,還是隻顧玩兒手機,而不寫作業或做家務,大人還是會從她手裡奪走手機,這叫先禮後兵。

最後,我們最好儘量做到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自願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家長期望的狀態,這是一種理想的雙贏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