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緒,說白了是外界沒按你想的來

我這當媽快7年了,上崗後才開始從零學起,從系統的護理知識,到育兒知識,再到家庭教育課程,個人成長課程等,一路總有同行的夥伴們。

雜學了些,也在一拖二的生活中實踐了些,健康方面倆娃雖然從未打過針吃過藥,但著實因大條的我照顧不周,都摔骨折過。心理方面,不敢說孩子會有多幸福的童年,但成長型的父母一直在盡所能的看見和愛對孩子。

說到成長,在此想提的是市面上主流的父母課程,成長課程,基本強調的是情緒,原生家庭和有效溝通,卻從未懷疑過其效能如何。還記得當媽後遇事常感到火冒三丈,超級不爽的新手階段,連體系內常說的情緒詞都似懂非懂,只覺著矯情,但一個底層的感受 “委屈”被Ta人讀懂時,直教人感慨這詞精準解氣,也趕腳被人共情到很溫暖。

遇事後情緒是被整清楚了,但該做的事還在那呀,得想想是誰的事,該怎麼理智的溝通,然後達成一個正解的共識。事情被解決了還好說,可是在生活中,常常會因為外界的一個舉手抬足或是隻言片語,就情緒升騰不斷,這些條件反射型的情緒,像是很難消解,最終都歸咎於原生家庭的孽。

要說有情緒,本質上是因為外界沒有按我們想的來。情緒的背後有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想法的背後有多少是緣於我們那非黑即白的二維限制呢?成長型別的課程有必要系統的學一套,這樣才有機緣去看到自己的模式所在,對自我越清晰,才能開啟更多的限制,這樣起碼不會把自己氣死,哈哈哈。

原生家庭是我們的成長環境,那時的幼小心靈為了確保自身安全,確實建構了些自我保護的模式。或許有些事的發生是個遺憾,但更為遺憾的事是,在向諮詢師傾訴那些過去的事後,便陷在情緒中哭得一遍又一遍,感覺是被看見被愛了,很溫暖。傻傻的沒明白真正能變好是你能換個角度去看清事情本質後放下過往,過好當下的生活。

我們長大了,想去改變的話,以自我負責的心態去積極改造,一個決定後去做就會有轉機,堅持那個初心,你會發現有很多方式可以嘗試達成。

一起成長吧,讓我們由內而外的幸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