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文字稿。

01:引子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大家應該都很知道,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曾有過那麼幾個階段。

最初的階段就是孩子還未出生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對孩子可能沒有更多的期待,我們只是想著只要他是健康的平安的出生就可以了。

緊接著寶寶出生了,我們的想法有了一些轉變,那就是想要去學習如何養育新生兒,思考他吃得好嗎?睡得好嗎?甚至連他拉的臭臭父母們都要去分析。所以,作為父母對孩子身體的情況應該是瞭如指掌的。

再之後孩子來到了糟糕的兩歲。到了叛逆期的孩子真的太難管了,父母的耐心也被消磨得快要沒有了。這個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教養方式的失誤,比如打罵、威脅等等。

慢慢的孩子到了學齡前或者開始上小學,這個時候我們所有的家長好像一起忘記了初心一樣開始有了更高的期待,想要孩子獲得成績最好的第1名,想要孩子成為學霸,成為自律的,自主的,願意去學習的天才兒童。

那麼到了這個階段,有多少父母去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呢?孩子的成長真的是在考驗孩子嗎?

其實我一直非常認同一點,那就是孩子的成長一直以來考驗的都是父母。因為養育一個孩子讓父母興奮,同時也讓父母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些挑戰。

而孩子的成長過程會受到父母、同齡人、老師以及他所處的所有的環境的影響。而《全腦教養法》的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做過大量的研究之後發現,孩子的成長中的任何經歷都會塑造他的大腦。所以,父母們要明白,孩子的大腦是可塑的。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而《全腦教養法》這本書就是在幫助我們去創造整合孩子的大腦。而作者和他的同事提出來的一個簡單而有效的策略就是在生活中幫助孩子整合大腦。也就是我們現在要分享的這個全腦教養法。

它是從生存式教育到發展式教育的一個轉變,從五個維度提出了拓展兒童思維的12項革命性策略。

哪五個維度呢?

第一個維度:整合左右腦第二個維度:整合上下腦第三個維度:整合記憶第四個維度:整合自我第五個維度:整合自我與他人

哪12項呢?

1。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

2。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3。動腦莫生氣:喚起上層大腦。

4。越用越靈光:鍛鍊上層大腦。

5。運動改造大腦:讓腦子活起來。

6。思維遙控器:重演記憶。

7。提問和鼓勵:加深記憶。

8。浮雲原理:教孩子瞭解內心感受。

9。情緒調色盤:教孩子正確理解內心感受。

10。第七感:培養專注力。

11。親子互動:讓家庭充滿幸福感。

12。共情力:站在他人視角看待這個世界。

大家不要覺得內容多,很麻煩,接下來我都會在之後的分享中一點一點慢慢的給大家分享到。

那麼今天,先分享到的就是第一個維度:整合左右腦。

02:左右腦的概念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左右腦的不同功能

在說整合左右腦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孩子要整合大腦?

我們的大腦是比較複雜的,它不是非a即B這樣的一個物體,而是需要我們把a和B有效的去進行整合,才能達到最美好的狀態。

那麼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如果他的大腦整合的很好,他就會心理健康,生活幸福。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他說“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條幸福之河的中央。”

什麼是幸福之河呢?就是在一條平靜的河流之中,你乘坐獨木舟安靜得順流而下,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融為一體,這就是幸福之河。河兩岸分別是混亂和刻板,無論靠近河岸的哪邊都不能擁有平靜和幸福。所以,透過整合,孩子會學會讓自己徜徉在幸福之河的中央,擁有平靜和幸福。

《全腦教養法》

所以在後面的內容中我們有關於左腦和右腦的,有關於上層腦和下層腦的,整合它們就是讓孩子處於兩者之間,而並非偏向任何一邊。

既然如此,

那麼家長朋友們知道人類的左右腦都分別具備怎樣的功能嗎?

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東尼博贊先生在他的《啟動大腦》一書中提到過左右腦的不同程序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而《全腦教養法》書中也提到了:

“左腦熱愛並且渴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她傳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氣,語調等訊號使我們得以溝通。”

《全腦教養法》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這麼一說的話,我們是不是能感覺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好像都是用腦占主導地位,因為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理會外在。

你們家孩子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情況:進到電梯裡準備按電梯了,你沒有經過他的同意自主自發地先按了電梯,緊接著他就在電梯裡瞬間大哭起來,你怎麼哄都沒有效果。直到最後你才明白,原來他的大哭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想自己按電梯,你按了他想按的電梯,所以他就大哭了起來。

這些案例非常的多,這就是孩子一直在被右腦主導著。

那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會想只被右腦主導著的孩子,是不是過於情緒化了?會不會感覺很難應付呢?

其實右腦有右腦的優勢。右腦可以讓我們更加浪漫,更有情感,更能夠感受發自內心的美好的事物。而右腦發揮得好了,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共情力。

那麼,左腦呢?

如果只用左腦孩子的情感世界就會變成沙漠。因為他更關心的是法律條文、邏輯、語言表達等。

《全腦教養法》

所以如果孩子慢慢長大了,他的左腦發育比較完善了,就會變得非常擅長左腦式思維,遇到麻煩,他會對別人說:我沒有擠他,我只是輕輕推了他一下。而右腦關注的就是情感體驗以及語境。

左右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工作程序。

全腦教養法這本書就是在讓我們教會孩子去整合左右腦,連線他們的左右腦。

這樣孩子才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更好的平衡兩者,進而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而我們學習整合左右腦的方法,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學會同時運用左腦和右腦,即將左右腦整合起來。還記得幸福之河嗎?河兩岸分別是混亂和刻板,保持心理健康,就是保持在這兩個河岸之間和諧的水流中央,幫助孩子連線左腦和右腦,能夠給他們更多避開混亂和刻板河岸的機會,從而生活在健康幸福且不斷流動的河水之中。

但是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只是在教孩子如何整合左右腦的話,而我們自己左右腦沒有整合好,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比較偏科,只是單純地用了一邊的大腦去處理問題的話,那麼孩子的感受就會變得很不一樣,孩子的成長也會受到很大的侷限。所以在教養孩子整合左右腦的前提是先整合作為父母的我們自己。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平時是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的,可以去判斷一下自己是運用了左腦還是右腦呢,還是把兩者整合的非常棒呢?

比如說,當我們的孩子在哭泣或難過時,我們是強制讓他安靜閉嘴,不準再哭了,緊接著再幫他解決問題呢?

還是先和孩子進行情緒連線,抱抱她,聽她說,幫她複述他的故事,讓它的左右腦一起工作,然後再一起討論怎麼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呢?

如果是沒有進行情緒連線,只是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就是隻運用了左腦。

如果只是進行了情緒連線安慰到她不哭,但是沒有討論怎麼解決問題,那麼就是隻運用了右腦。

真正左右腦整合做得比較好的是,先進行情緒連線,再進行解決問題。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自己的左右腦一旦整合起來,就可以連線現實的左腦和理智,讓我們做出重要決定並解決問題,同時連線右腦和清晰,讓我們覺察感受身體感受和情緒,從而親切地迴應孩子的需求。

03:整合左右腦的方法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所以在整合左右腦這個旅程中,作者給出來了我們兩個有效的方法。

還記得那5個維度和12項策略嗎?

第一個維度整合左右腦,他的方法就包括前兩個策略。第1個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第2個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接下來我們就先來說說第1個方法,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

在這裡書中作者有講到一個故事案例:

一天晚上,蒂娜7歲的兒子在回房睡覺不久後就又出現在客斤,說自己睡不著。他煩躁地說:“我很生氣!你從來沒有在睡前給我晚安吻!”蒂娜對這個非同尋常的情緒爆發感到驚訝,迴應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麼做呀!”兒子的迴應是一連串連珠炮似的抱怨:“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我都要氣死了!我還得等十幾個月才能過生日!我也討厭做家庭作業!”

《全腦教養法》

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孩子沒有一點邏輯,並且事情感覺很眼熟,因為所有的父母恐怕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孩子說了一堆毫無意義,但讓他們心煩意亂的問題,這種情況讓人很沮喪,尤其是當孩子以為已經長大不再發脾氣的時候,突然他煩躁的不可理喻,而且你似乎完全幫不上忙

那如果是平時的你會如何對待孩子的這些反應呢?

有很多父母可能就會急切地想要保護自己,會告訴孩子說我明明對你很好呀,你怎麼說我對你不好呢,或者跟孩子錯誤的邏輯較勁,我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至於家庭作業是你必須要做的等等,這些都是合乎邏輯的左腦的反應,但是這些會撞到孩子右腦抵制性的磚牆上,讓母子之間拉開一道鴻溝,緊接著就沒有辦法溝通。

如果媽媽只用左腦式的迴應去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理解他,不關心他的感受。

所以如果學會了《全腦教養法》裡面整合左右腦的方法的話,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應該運用連線和引導的策略,把兒子拉到身邊,撫摸他的後背,用一種安慰的聲調對兒子說:“有時候你真的很難受對不對?但你是知道的,我永遠不會忽略你的,你一直在我心裡。你要明白,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敞開心扉去告訴父母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了,比如說覺得媽媽給弟弟的愛會更多一些,家庭作業佔用太多課餘時間等等,那媽媽這個時候也能夠感覺到孩子在一邊表達的時候一邊慢慢放鬆下來,態度也逐漸軟化,兒子會感覺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

那接下來媽媽就要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具體的問題,因為他現在比較願意去解決了,所以他們一致同意天亮了再去說這個問題,這就是運用右腦先進行情感連線,再用左腦來一起解決問題。

當孩子煩躁的時候,邏輯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們迴應了孩子右腦的情感需求,我們把這種情感連線叫做感同身受,也就是與另外一個人深入連線,當他感到被理解,當父母和孩子感受到對方的感受,他們就能體驗到所謂的連線。

所以我們在一開始說到的整合左右腦的第1個方法

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裡面的第1步,就是先用右腦去連線孩子的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除了承認孩子的感情激發了右腦,同時他還運用了非語言的訊號,比如身體接觸,感同身受的面部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聆聽。

當孩子和媽媽進行了右腦連線和溝通之後,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進入平衡或更加整合的狀態,讓孩子在情緒穩定的情況下,慢慢的引導他的左腦做工作,幫助他解決具體問題。

所以,

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的第2步就是引導至左腦。

因為我們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的,我們只進行的情感連線還不夠,所以我們在情感連線之後,讓孩子的情緒平穩之後,再引匯出他的左腦進行工作。這樣左對左的連線和理性的處理問題就變得非常容易。

但是這只是一個例子,並不能夠代表聆聽和關注永遠是管用的,因為有些時候孩子只是度過一個不會再重現的情緒點,只需要衝過情緒化,所以我們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根據孩子的狀況來看一看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應對。

所以全腦教養法的第一法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這裡有一個圖解發給大家避免命令和要求,要嘗試聆聽與關注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那麼全腦教養,

第2個方法就是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蹣跚學步的孩子跌倒了受傷了,上幼兒園的孩子失去了心愛的寵物,五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被同學欺負這些痛苦失望或恐懼的感受能夠將孩子淹沒強烈的情緒和身體感覺充斥著孩子的右腦。

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左腦運轉起來,讓孩子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提高孩子大腦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

幫他複述帶來恐懼或痛苦的經歷。

這個在心理學上也常常用到的一個方法,我們知道當一個人有過一些痛苦的經歷的時候去看心理醫生,那麼心理醫生往往能夠做到的就是不斷的提問,不斷的讓受訪者去說出自己的事情經過以及心理感受,然後慢慢的讓受訪者自己去複述這些痛苦和恐懼的經歷,而心理醫生所做出來的除了一些心理技巧之外,更多的就是傾聽和引導。

那如何引導孩子複述故事呢?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說出來,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怎麼說,強迫他們說出來只會適得其反。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讓孩子複述自己經歷,首先要確保你和孩子都有好的心情

,比起一起坐下來面對面的請孩子分享心情,

一邊幹別的事情,一邊跟孩子談話,效果更好

比如在搭積木玩卡片或者騎車的時候,孩子更願意分享和討論

如果孩子不想討論的話,我們還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法,比如讓他把這件事情畫出來或者寫出來,如果他不願意跟你談,就鼓勵他跟別人談,朋友、其他成年人甚至兄弟姐妹都是很好的傾聽者。

當孩子去複述他所經歷的事情的時候,

首先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平靜下來

,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強大力量背後的這個科學原理啊,是

因為右腦處理情緒和自傳式記憶,左腦為情緒和記憶賦予意義,左右腦一起工作會治癒我們的痛苦經歷,一旦孩子學會關注並分享經歷。就能以健康的方式迴應所有的事情,從擦傷手肘到重大的損失或精神創傷都包含在內。

所以,弄明白事情的經過,講故事,等,它可以整合左右腦來理解自己和所處的這個世界。

因為當孩子想要把事情複述得合乎情理的話,他的左腦就需要用詞語和邏輯把事件整理好,而右腦呢就會處理身體的感覺,原始情緒和個人記憶,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是正在一邊用左腦一邊用右腦的雙重工作,讓左右腦情緒通路中產生一個平衡。

複述故事很重要,無論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都可以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中發生的事。

很多時候父母會迴避談論孩子苦惱的事,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的痛苦或者讓事情更糟,其實讓孩子多多複述這些經歷是更能幫助孩子儘早走出來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這個方法作者說到10個月到10歲都適用哦。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好來,以上就是關於“整合左右腦”的內容分享,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教孩子瞭解左腦和右腦呢,作者也給出了很詳細的圖解,下圖可以參考。

1《全腦教養法》第一部分——“整合左右腦”社群分享內容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書籍《全腦教養法》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父母認真閱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