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明白與讓別人明白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朋友聊起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孩子有興趣去學習奧數,朋友就陪著孩子去聽了一堂課。對於孩子來說,聽起來吃力而不好理解,而朋友畢竟是大學畢業的人,有著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他聽明白了。

回到家中,孩子的媽媽問孩子,“聽懂了嗎?”孩子說:“沒聽懂,但我爸聽懂了。”“那正好,讓你爸再給講講!”朋友尷尬地笑著,“我聽明白了,但我說不出來。”

其實,“自己明白”和“明白之後讓別人明白”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所以,有的人可以自己是一個行業的佼佼者,做起事來得心應手,效率與質量都很高,但他不一定能夠把他會的表達出來。

記得看過一個報導,是講一位跳水教練,帶著跳水隊員獲得了很好的成績,隊員們都聽說教練不會游泳,但不是太相信。在取得好成績之後,大家特別激動,就抬起教練,把他扔進了水裡看看教練不會水是不是真的,沒想到,教練真的不會水,在水裡掙扎半天后被隊員救出來。教練再看到他們慶祝就躲得遠遠的。

教練可以教出很好的弟子,但自己卻不一定是個能手。

“自己明白”需要一種感悟力,“讓別人明白”不僅需要自己有感悟力,還要把感悟轉化成別人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

日常生活中,拿做菜來說,常聽說鹽少許之類的量詞,這少許是多少呢?反正對我這不會做飯的人來說,是不會拿捏的。可對於會做飯的人來說呢,也是各人有各人的量,那是一種體驗之後的量詞。

所以,自己明白是透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感悟,那是一種內心的明白,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

這是向外的學習,向內的感悟。如果把自己的心作為一個修正的目標,能夠實際體驗到自己心的無常變化,自己心靈的失控,自己的煩惱所起,就會明白,心是一動態的概念,人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悲傷,也不可能二十四小喜悅,心總是從一個極端擺動到另一邊,一直在這兩極的擺動中情緒起伏。

當自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個事實,就會有一種清醒的意識,心是可以被觀測的物件,那麼心念的起伏就像雲一樣,雲捲雲舒,千變萬化,但天空永遠做為背景存在著。

人世間的事情有太多需要去弄明白,但最應該弄明白的就是這顆驛動的心,在沒有明心之前就是心的奴隸,隨著心性起伏,迷失在變化之中。

當人學著觀察心性,也就會逐漸明白心性的變化,逐漸就會成為心靈的主人,這種明白才會讓人生遠離煩惱。

當能夠自己明白,還能把這種明白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受益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