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擺在內向孩子面前的最大挑戰,不是內向本身的特性,而是無孔不入的偏見。我也是一個內向者,一路走來,我對於內向孩子所要遭受的不公平打擊有著其切身體會。

一個內向的孩子即使樣樣都不錯,也總會有人說:你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夠外向!再活潑點就好了。

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大人們的肯定就是按“積極奔放、熱情活躍“等外向者的特質來設定的。“不夠外向就等於不夠好”這種聲音到處迴響,父母聽得見,孩子也會一直聽得見!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更何況內向孩子在各種刺激面前,的確能感受到更多焦慮和緊張。外在的否定加上內在的實際痛苦,很容易讓孩子同意:

我果然是沒用啊!我性格不好,我天生就不如別人!

內向從來不是問題,是這種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才讓內向孩子出現了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

因此,如果你有一個內向的孩子,最好能熟練使用

“自我三步法”

來幫助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心,來抵禦偏見!

經常使用這套組合拳,可以幫助內向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肯定自己,最終超越自己!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第一步:幫助孩子自我接納

鼓勵孩子接納自己的敏感,多告訴孩子“感到緊張、害怕”是正常的,其實人人都會有!

內向者的神經系統註定了他們就會感知到更多。孩子要接受自己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這種難得的天賦。

所以,當你內向的孩子因為要參加集體活動而焦慮不安,父母就可以告訴他:

這很正常!以前你媽媽我讀書的時候也會如此。即使現在媽媽是大人了,工作的時候也會緊張,或者覺得壓力很大。每個人都會這樣。只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會變好。

可能一開始家長這麼說,孩子會不太相信;但是隻要家長表示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感覺,孩子就會感到多一分安全、多一份自信。

內向孩子的心理防禦能力就是這樣一點點塑造而來的。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密歇根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中心的主任,兒童心理學家傑裡·米勒博士在《安靜》一書中提出:

一個能夠體會孩子感受的父輩的意見顯得彌足珍貴。如果家長經常否定孩子,就會直接破壞孩子的自我認識。父母不應該充當偏見的“打手”,而是應該站在孩子這一邊。幫助這些內向而聰慧的孩子從排山倒海的情緒刺激中成長起來。

第二步:給孩子空間,鼓勵孩子自我調節。

在孩子理解自己的敏感的基礎上,家長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

既然緊張、害怕不稀奇,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超越它!

比如孩子還是很害怕和陌生的孩子玩,在說完了“人人都會如此”之後,家長要多為孩子打氣:

“你去試試,你一定也可以的。”

這裡有一個關鍵是,是否選擇超越,是要孩子自己說了算的。

如果孩子還是退縮了,家長不應該表示失望,而是應該表示理解和接納。我們能做的,就是始終堅信孩子下一次一定可以實現自我調節、實現自我超越!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如果真的能實踐這種信念,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

你會看到你內向的孩子也會自己打氣:

“那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開心,我也可以加入他們。”

家長的接納、等待和鼓勵,其實是給了內向孩子實踐自我調節的機會。這種探索應該是正向的、充滿安全感的——即使一次不成功,也沒有關係。只有這樣積極的心理建設,才能讓內向孩子成功找到調節恐懼的辦法。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重複說一次,內向孩子並不孤僻、也不是社恐,他們只是得有自己的節奏。給足空間、積極鼓勵,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第三步:鼓勵孩子自我肯定

第三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當孩子聽到那種“內向=不好”的言論時,記得提醒孩子——你沒有不好!你的做法只是一種風格!人和人就是不一樣的。

別人要怎麼想、怎麼說,我們恐怕是干涉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設自己的觀點:

內向是一種性情,不是原罪。這就是屬於我的風格。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有些家長可能會疑惑,這樣聽起來好像是支援孩子什麼都不用改。之前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去自我調節,現在又好像鼓勵孩子自我肯定,去堅持自己的風格,那豈不是自相矛盾?

一點都不矛盾。

自我調節和自我肯定就好像是一個人的左腳和右腳。一個人想要走路、想要前進,自然是要左右腳輪流抬起、輪流使用的。自我調節和自我肯定也是如此。

只有當“自我調節”和“自我肯定”同時使用,孩子的感受才是正向的:

我就是我,我可以完全做自己!

如果我覺得需要調節,那就去做。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做。

我是為了讓我自己更好,而選擇調整自己。

正因為是自己做主的選擇,自我調整才是積極主動的。這樣孩子才會體驗到強烈的安全感。

不必搞什麼負重前行,只需要把所有的愛、敏感和熱忱都投入到肯定自己與探索自己中。

相反,如果沒有自我肯定,自我調節就會變成了自我否定:

我一定要改變我自己才能適應大家。我本身的性格顯然不夠好,是有缺陷。

在這種背景音之下,每一次自我調節就等於打了自己一記耳光。這種自我貶低的痛苦,會在孩子成人以後,用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改變極不符合人性,代價太過巨大。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外向才有病

自我接納——自我調節——自我肯定是一套組合拳。

如果應用得當,家長會看到,那些乍看之下慢熱、不討喜的孩子,會突然變成一個可靠、沉穩、既積極又有思想的人。我把這種情況比做蛻變,來自於內向的完美蛻變。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道:

開始是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部分,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和脆弱的事物,因為正是在此時,性格開始形成,好的事情最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決定如何做就會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對內向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希望有更多父母看懂這個道理,能培養出傑出而幸福的內向者!

如果覺得本期教育科普影片對你有用,歡迎點贊並轉發。歡迎加入讀者群,領取各種家庭教養小工具。敬請關注我們——自在讀書會——用知識打破偏見,讓心靈和大腦發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