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育兒亦修己,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孩子相信你

娛樂圈大瓜頻繁,吳亦凡:媽媽幫我報警!霍尊:爸爸發微博抱我!王力宏:年邁父親手寫信!汪小菲:母親直播澄清!

網路上的段子,單純是少年,至死是少年,有爸媽一直遮風擋雨,為他們的錯誤操心。

社會新聞時不時報道孩子跳樓,抑鬱,校園霸凌。

很多家長憂心忡忡,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帶了,資訊發達,孩子早熟,打不得,罵不得。誠然,現在很多家長注重孩子的品質教育——學習儘可能提供最好的條件,生活儘可能給與關愛,早教開發,搶跑等等,各種雞娃方法層出不窮。然而,心理健康問題卻很容易被家長忽視,總感覺,一個小屁孩懂什麼?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呢?

最近一直在讀育兒方面的書籍,特別是正面管教這一塊的內容,努力當好媽媽這一角色,只有自己好了,孩子才會好。近段時間讀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告訴我養育的目標是

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

NO5:育兒亦修己,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孩子相信你

書中有案例,有解說,有實戰,也會讓自己在讀書中與老公進行討論,反思我們做得好或者不好的地方,透過和孩子之間發生的種種,與書產生共鳴或持有反對態度,探討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

就我個人思考而言,孩子是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他有被尊重,被平等對待的權利,而不是因為他是孩子,而失去了選擇、申訴、表達、控制的權利。這本書不僅能幫助你教育好一個孩子,建立好一個和諧的家庭,對自己的為人處事也有啟發,啟發自己換位思考,去尊重他人,人的情緒表達是平等的,溝通技巧不僅是針對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對自己生活和職場也大有裨益。

在與孩子共處的日子裡,唯有做到我們是真實的父母,也有喜怒哀樂,也可以向他表達,針對感受做出迴應、理解和尊重。反之,他才學會向我們表達。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作者海姆 G 吉諾特,心理學博士、臨床資訊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在書中用十個章節講述日常養育兒童出現的各種問題,各個章節獨立開,與我們日常親子生活息息相關,概括起來,有六個方面:語言溝通、撒謊和盜竊等的避免、責任感的培養、紀律的遵守、二孩的處理、性的啟蒙及引導。

這六個方面各有解決之道,又彼此連線,最終的目的都是用順暢的溝通解決孩子在生活中與父母、學校、社會的衝突,讓孩子成為一個情緒穩定,身心健康,積極樂觀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他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需要依附父母,而是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父母的使命,陪著他走過前期蹣跚之路,後面的路終需自己度過。

1.語言溝通方面:

注重感受,善用語言。理解孩子的隱藏的問題,承認孩子的情緒和抱怨,尊重孩子,耐心聆聽,承認他的想法。對他的抱怨、傷心等負面情緒,用不同的方式重複他的話。對他付出的努力進行誇獎,誇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的品性和人格。

2.撒謊和盜竊等的避免:

切合實際,就事論事,不要問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不能有意製造孩子撒謊的機會,讓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說謊的孩子。

3.責任感的培養:

從日常實踐中培養,從食物、衣服、家庭作業、零用錢、照顧寵物、選擇朋友、上音樂課等方面讓孩子做決定,選擇是他自己的責任,為自己生活及生活所需負責。

4.紀律的遵守:

允許情緒,但要限制行為。

5.二孩的處理:

對待不同年齡的孩子態度和做法應不同。孩子並不渴望平等地分享父母的愛:他們需要被愛得惟一,而不是均一。當我們要和一個孩子待一會兒或待幾個小時時,就要完完全全地和他在一起。當我們和一個孩子出門時,心裡不要再想著其他孩子,不要談論其他孩子,或者給其他孩子買禮物。要想讓這段時間成為孩子一段難忘的時光,我們的關心就不能被分割。

6.興趣的啟蒙及引導:

承認並尊重孩子的願望和感覺,但是要限制並指導他們的行為。愛和性不是一回事,但是幸運的人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

在我看來,有了孩子的父母不僅僅面臨一場獨一無二的育兒之路,更是一場修己之路。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不會跟著你的期待走著你規劃好的道路,不會看著你的指揮棒順從了之,不然當他爆發的時候,你控制不住他內心壓抑的渴望和自由。

NO5:育兒亦修己,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孩子相信你

通篇讀完有如下感受,孩子的成長與家長的自我修養息息相關,育兒的同時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不停止學習的腳步,善用溝通的力量,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1.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從學區房的配置、學校的選擇、朋友的選擇、興趣班的選取等方面入手,在環境上儘自己所能幫助孩子營造濃厚的學習環境。如今,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開始引起了家長的重視。在日常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所沿用的是自己父母輩或者工作、生活中習得的溝通方式與孩子交流。漸漸地發現,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的孩子是有老人幫忙帶的,自己學習了一些“正面管教”的內容,因此在實操中出現了隔代帶娃的理念不同,方式不同的窘迫。比如說,爺爺是部隊出身,喜歡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完成吃飯、關掉電視等。奶奶喜歡事必躬親,照顧孩子的起居,不容一點馬虎。爸爸屬於放羊式培養,情緒有時候無法控制,突然間爆發對孩子嚴格要求。我屬於溫和的包容溝通,但是學習了仍然束手無策。

看吧,每個人的家庭構造如此不同,無法複製,卻又需要自己進行獨自摸索,選擇最適合自己家庭的育兒模式。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由案例到理論,讓實操有依據,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突發狀態,只有不斷站在別人的角度多探索,才能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式。

NO5:育兒亦修己,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孩子相信你

2.善用溝通的力量

溝通讓我們的生活更為順暢,我們在成人世界裡運用得如火純情,卻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也需要我們平等地對待,平等地溝通。在職場中,我們研習如何讚美別人,讓同事、領導關係變得融洽,要聆聽,不要否定他人的講話,不要打斷,不要批評等等。看吧,這些淺顯的禮儀交流你都是明白的,但是卻做不到和自己的孩子平等交流。在日常交流中,不是站在高位進行頤氣指使,就是命令孩子要做或者不要做什麼。

對孩子努力做好的事情,

說出描述性的感謝的話,承認孩子的努力,不需要對孩子比如你真棒、你是個天使等定性的話。

對孩子闖禍的事情,

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憤怒,不要攻擊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不要批評孩子,而是引導他們,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對孩子生氣的情緒表示理解,

指出問題所在,讓孩子明白生氣並不會改變一個人對自己的愛,也不會改變他人對她的愛。

在影響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說話的機會。

NO5:育兒亦修己,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孩子相信你

3.成為有責任感的榜樣父母

“責任感不可以強加,只能從內心產生,由從家庭中和社群中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指導。”

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當你希望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那麼就從自己做起,做事有規矩,孩子究竟能學到多少我們希望他們知道的東西,取決於他們內心對我們教導的情感的反應。孩子責任感的獲得還要靠他或他自己的努力和實踐。

NO5:育兒亦修己,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孩子相信你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提出了孩子的培養目標,可以邊讀實操投射自身生活,並書中概括了知識點,好比一位老師,授人以漁。這本書其實帶給我的想法是自己身為父母,育兒是需要研習的一門功課,其實在修這門學分的同時,能力的提升。我鼓勵大家閱讀這本書的原因在於,育兒路漫漫,多研習,多思考,方能收到不同的視野,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