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並重(35)

言文並重

——《傷仲永》解析(教材百度35)

汪旭升

言文並重(35)

學習文言文,不能重文輕言,也不能輕文重言,而要言文並重。如《傷仲永》一文,以下幾點要關注。

三、通文意

。本文見聞得當,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例項,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題目中的“傷”,是哀傷,嘆惜的意思,細按則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覆轍的哀傷。

言文並重(35)

四、敢質疑

。本文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絡,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但是有人對文中的“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卻能“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提出質疑,

這是真的嗎?

所謂書具乃為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且筆為毛筆,紙為宣紙。對於如何執筆,如何運筆於紙上,是古代讀書人在學習生活實踐中習練的一種書寫的技能,它既不同於小孩一生下來就會吃奶的自然本能,也不同於能夠過目不忘,出口成章的天分,它應屬於由後天習練所得的一種實踐技能,非天賦也。在這裡作者混淆了“受之於天”的天分與一般實踐技能的區別,嚴重違背了生活的事理邏輯。

由此深入下去,可以繼續追問:“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可信嗎?這篇文章的文體到底是真實的見聞錄還是寓言故事呢?……答案留給你去探究。

這樣的質疑讓閱讀走向深入,有助於培養批評性思維能力。而閱讀的本質,就是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

三、通文意

。本文見聞得當,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例項,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題目中的“傷”,是哀傷,嘆惜的意思,細按則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覆轍的哀傷。

四、敢質疑

。本文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絡,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但是有人對文中的“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卻能“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提出質疑,

這是真的嗎?

所謂書具乃為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且筆為毛筆,紙為宣紙。對於如何執筆,如何運筆於紙上,是古代讀書人在學習生活實踐中習練的一種書寫的技能,它既不同於小孩一生下來就會吃奶的自然本能,也不同於能夠過目不忘,出口成章的天分,它應屬於由後天習練所得的一種實踐技能,非天賦也。在這裡作者混淆了“受之於天”的天分與一般實踐技能的區別,嚴重違背了生活的事理邏輯。

由此深入下去,可以繼續追問:“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可信嗎?這篇文章的文體到底是真實的見聞錄還是寓言故事呢?答案留給你去探究。

這樣的質疑讓閱讀走向深入,有助於培養批評性思維能力。而閱讀的本質,就是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

言文並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