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簡單的選擇

人的慾望是決定每個人朝著不同方向發展的關鍵因素,每種慾望都會驅使人做出相應的選擇。生活是由不斷地選擇構成,每種選擇又會有相應的結果,讀書也不例外。

自己的孩子喜歡讀書,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似乎是一種很艱難的事情。這讓我想起了這樣的一段話:“

一個湖南人說過,進了城才知道有人不願意讀書,在我們鄉下孩童的眼裡打豬草和讀書的兩個選項中,答案是唯一的。你打過豬草嗎?想一下在酷暑寒冬裡打豬草是什麼感覺,酷暑與螞蟥相伴,冰天雪地裡刺骨難忍,讀書在這些孩子眼裡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事。同理,讀書與打遊戲相比,讀書則是最枯燥無聊的事情了。願不願意讀書,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種選擇罷了。”讀書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樣,就是一種簡單的選擇,其本身並沒有天生的高貴。問題是我們如何讓簡單成為簡單。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需要有慾望驅使,讀書和“死”連在一起,怎麼拼都不會是好的結果。“讀書的目的在於學,學的目的在於用,用則活”這話沒有錯。關鍵是用在哪裡,為誰而用?和五六十年代的人聊天,他們會非常自豪地談及他們的學習、他們的高考和他們那時的座右銘。那個時候,他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們的目標是讓自己的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但至少是主流。那個時候的成功,就是自己做的事情和國家的發展有關係,在國家發展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感覺,而現在的成功大都以“身價”論,扯得有點遠了。

人面臨的選擇越多,所表現出來的“叛逆”也越豐富。五六十年代的人會有青春的叛逆嗎?肯定有,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每個時代的叛逆有其獨特的表象。叛逆根本上就是讓人難以接受的選擇。讀書作為一種選擇,是大多數人樂於接受的,因為讀書更能改造命運,而且,在人們傳統的思想中,“學而優則仕”根深蒂固,只有靠讀書改變命運的,才是真正的“雅尚”、“尊貴”,讀書才可步入仕途,因仕而貴。,因為讀書和仕途相關,所以對讀書的選擇便有了高尚的成分。當然,不讀書也有“富”的,但有一個事實否定不了,不讀書即使成功也不過是個土財主,人們對這些人統稱“暴發戶”。

衡水中學的“成功”經驗的核心就在於,能夠讓學生高效而專注地盯住這一決定著他們一生命運的最重要的事——讀書。不管你願不願意,只要你想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因為除此以外,他們沒有更好的出路。關於讀書,有人說阻止孩子讀書反倒促使孩子熱愛讀書,但這一經驗又是任何一個希望自己家孩子喜歡讀書的家長們都不敢借鑑的。很多的時候,對孩童教育與養牛相似,牛寧可伸著脖子費勁去夠那些不易吃到的草,也不願意低頭吃腳底下的草。

對家庭教育而言,最理想的莫過於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慾望相符合,可惜統計結果並不理想。

自發的讀書意願是人最重要的慾望,真正理解這一點的家長少之又少。多數人變成家長後又去重複過去的故事,現實的壓力使家長們認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因為沒有多讀書,以為只要命令孩子讀書就能進步,卻不知道被動讀書是沒有意義的。

人們常說有錢難買願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強制讀書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最終孩子由於逆反而遠離書本。即便這樣,人的一生會因為不讀書而毀掉嗎?改變命運的是知識,知識是活的,是學習的不斷積累。讀書就是一種簡單的選擇,是學習的一種形式而已。人的知識不是在初中、高中、大學學到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的。除了少數天才人物突然頓悟產生出科學定理之外,絕大多數人的知識是靠著不斷積累完成的,最後的結果之所以有天壤之別,是由於大部分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放棄了繼續學習和積累。這一點很關鍵,作為家長,該怎樣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