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受到同齡人的欺負、排擠,家長應該怎麼做?

1.

這幾天在B站刷臺灣某綜藝節目的影片,剛好刷到一期有關育兒的話題,其中一位女嘉賓聊到自己的兒子在幼兒園受到其他小女孩的排擠,導致原本開朗的性格也受到影響。

幼兒受到同齡人的欺負、排擠,家長應該怎麼做?

看到這裡,我深有同感,因為在我兒子身上,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我兒子有一個小堂姐,兩人相差不到一歲,都還沒有上幼兒園。

小堂姐一家是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的,我們平均一週會過去吃一次飯,主要也是給老人看看孫子。

最近幾次,小堂姐頻繁對我兒子做出了一些排擠的言行,

例如動不動對我兒子說不要跟他玩,不要來她家,或者不願分享她的玩具,拒絕跟我兒子互動,在我兒子靠近她時進行推搡甚至拍打等等......

就像上面那個女嘉賓說的情況一樣,我兒子大部分時候都傻傻地不會反擊,但是一旦他用行動反擊,比如用手拍打小堂姐、故意搶走她玩具之類的,小堂姐馬上就會大哭,跑到她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面前告狀。

而小堂姐的媽媽,偶爾也會輕描淡寫說她兩句,但更多的時候是

放任

她,

一副這是他們家最小最受寵的小公主,被大家慣成這樣,已經見怪不怪的態度。

2.

我能理解小堂姐的心理,無非是覺得我兒子來了以後,會奪走爺爺奶奶的一部分關注,所以對我兒子產生了一些敵意。

在李群峰老師的《兒童社交心理學》一書中提到:

“每個孩子都有自我中心意識,只是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差異......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分享、學會接納,這樣孩子就不會一味地嫉妒他人,從而導致人際關係惡劣。”

所以,我並不是想跟一個三歲小孩計較,因為從根本上來說,

這背後反映的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在我身邊,像小堂姐這樣的小孩並不少見。他們有的是家裡最小的,有的是獨生子女,由於他們的家長給予了過分寵愛和關注,令他們在家裡養成了霸道、自我的性格特徵。

而有的家長卻還為此沾沾自喜,認為這是孩子聰明的一種表現,以後不用擔心受人欺負,還可能成為孩子王。

但現實是,這種性格的孩子並不會大受歡迎,反而容易被孤立。

因為,在家裡你是受人寵愛的小公主,大家都要讓著你、順著你,但是你踏出家門,沒有公主命,空有一身公主病,就很難與他人和睦相處了。

當然,我們沒有權利去插手別人家的教育問題,所以面對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排擠時,我們只能從自己家裡下手,正確地去引導自己的孩子。

我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霸道、自我的人,但是也絕不能讓他養成討好型的人格。

3.

那麼,作為家長,當孩子受到欺負、排擠,我們應該教孩子怎麼做?

一、告訴孩子,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他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第一時間告訴我們,我們會保護他。

這點看似簡單,但是非常重要,因為你要

保證孩子對父母和家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足夠的安全感,以後他無論在外面遇到任何麻煩,他才敢於及時告訴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

而不會因為害怕被責怪,選擇隱瞞,導致更嚴重的結果發生,例如校園霸凌。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母並不會常常把愛掛在嘴邊,每當遇到問題,父母總是生氣地指責我,而不是先解決問題。

所以每當我遇到麻煩,我並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尋求父母的幫助,因為我害怕父母生氣。

所以,對於我自己的孩子,我希望可以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讓他知道不管在這件事上,他有沒有過錯,我們都會幫助他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洩情緒的苛責。

二、告訴孩子他有選擇朋友的權利,不必刻意討好別人,合則來,不合則去。

在我的觀念中,我認為沒必要因為對方是親戚,或者是女孩,就要自己家的男孩一味地去迎合、討好她。

周國平老師說過:“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一個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這句話不管是對於大人還是小孩都是受用的。雙方關係好的前提是要互相尊重,如果孩子長期受到對方的壓制,你還堅持讓他與對方維持親近的關係,那必定會對孩子的性格和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心理研究發現,孩子年幼時的很多遭遇都會給孩子成年後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遇到一些不友好的小朋友時,我們可以選擇不理他,不跟他玩,不必刻意去維繫關係。

三、告訴孩子以後會不斷認識新朋友,引導他尋找與自己性格相似的朋友。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社交圈會越來越廣。

我們可以告訴他,他以後會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不必因為個別不友好的小朋友而感到不開心。

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去尋找一些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人做朋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自己的好朋友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好朋友肯定是與自己三觀一致的,教育觀念也不會有太大分歧,他們的孩子的性格必然也比較容易與自己的孩子處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