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多經世事,多歷人情,是我們常說的“見世面”。見過世面有什麼好處呢?見過世面的人,其行為舉止又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呢?

好處當然有——成熟、穩重、大方、不驚詫,行為舉止上也往往表現得處變不驚,行為態度得當,從而深受周圍人的歡迎與認可。

但沒人生來就見過世面,世面無不是於生活中逐一積累出來的。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簡單翻譯一下。

夜郎國是漢朝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的小國家(今貴州省桐梓縣)。它的國土面積很小,只有當時漢朝的一個縣那麼大,而且人口也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物產。

因為古時交通不便,道路不通,資訊閉塞,所以,夜郎國國王不知道漢朝,也不知道當時漢朝疆域的廣大。有一次,當漢朝使者來到夜郎拜謁夜郎國王時,夜郎國王便問漢使:

“漢朝跟我的國家相比,哪個大一些呢?”

讓漢使一時不知如何告訴他真相。

其後,夜郎不斷與其周邊小國發生爭鬥,且不服從漢朝廷調解。

彼時,任新上任的漢朝郡守陳立於是深入夜郎腹地,果斷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從此後,夜郎作為一個國家名稱,就不再見於史籍。

後來,人們就開始以“夜郎自大”這個故事,來比喻人在認識上的無知、不自知,以及狂妄自大。

社會趨同

認知能力不足,進而在社交行為上鬧笑話而不自知,就是現代社會的夜郎自大。這種自大,其本質還挺複雜。事實上,它與生物學上的“趨同”現象非常類似。

趨同是生物學科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兩種或兩種以上親緣關係很遠的生物,由於棲居在同一型別環境之中,從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態特徵或構造的現象。

也就是說,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無親緣的種,在進化上特徵完全不同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中,在同樣的

選擇壓

(在2個相對性狀之間,一個性狀被選擇而生存下來的優勢,或在2個基因頻率之間,一個比另一個更有生存下來的優勢)的作用下,

有可能產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態結構,以適應相同的生存條件。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生物科學的這一發現表明,如果生存條件和共同選擇壓相同,那麼哪怕是不同的生物,也會出現進化上的相似。

而這一生物間的趨同現象,正在有效幫助人們理解和認識到當下的許多社會現象。

我們的社會正在趨同進化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全球一體化,趨同論的觀點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比如,從宏大的社會結構而言,有學者就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未來發展趨勢做了比較。

研究發現,人類兩種社會形態的發展,與生產關係的關聯度並不高。

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目前都正在走同一條發展道路。兩者之間既有相同點,也各有長短;社會整體向前發展的趨勢,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有的。

且二者之間相近的結構成分正在日益增多和強化,而各自的弱點也在不斷被克服,並相互影響、相互借鑑,最終發展成為本質上型別相同的工業社會。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這裡面,除去長久以來意識形態上的爭議之外,社會趨同進化已經非常明顯,而這也為全球各國提供了一條實現全球一體化的途徑。

個體在相同時代環境下的趨同化

毫無疑問,相同時代環境下的每一個個體,也表現出了明顯的趨同化社會特徵。比如遵守相同社會規則,服從集體意識,自覺依據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學習工作等人生方式。

在社交媒體異常發達,並無孔不入地進入到每個人生活的今天,我們每天開啟手機就開始刷微博、微信、抖音、觀看或上傳短影片、檢視熱搜、發微博、發朋友圈、發表評論、點贊、轉發、分享、並製作相關內容上傳到個人賬號……

以上均為趨同化行為。

動作整齊劃一,時間長短不一,在物質與精神上各有收益。但總體來看,我們都是歸附於各自媒介平臺,在不同時間段內,做出看似個性化,其實差別不很大的行為動作。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這種趨同化行為特徵,頗似螞蟻雄兵。

單個螞蟻如果離開蟻群,其存活率將無限降低;但倘若數以萬計的螞蟻抱團在一起,卻能搭建起規模龐大又精細無比的蟻穴,不僅能在毫無意識的狀態下共同供養蟻后,繁衍和撫養後代,還能在危急時刻迅速集結,抱團滾過熊熊燃燒的森林火災地帶,集體漂流渡過水流湍急的河流……

螞蟻們以集體無意識的趨同化行為,維繫日常生存狀態;又在危機時刻以犧牲集體中一部分的方式,換取整體的存活率。

我們很難說,蟻群是在有意識做這些事情;但事實本身又顯得那麼有條不紊,按部就班。一如現今人們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介工具,釋出朋友圈的行為。

螞蟻只是在同類的影響下,在趨同化效應下,出現相同的動作行為特徵,並做與同類相同的動作和選擇,但卻因此產生了巨大的群體效益。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人們刷微信和朋友圈的動作和行為也一樣,同處相同社交工具環境下,人的行為和心態必然趨同,都只是做出了與同類完全一樣的動作和行為,卻因此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然而,這還只是社會趨同化所產生的結果之一。

朋友圈動態釋出的功能剛出來時,人人瘋狂發朋友圈,有人一天好幾十條還意猶未盡。

釋出、收穫讚賞、與點讚的朋友相互評論,這些功能曾經風靡一時,使每個人都上癮。

歸根結底是因為

渴望發表觀點、渴望被他人點贊並認可、具有表演人格、極其自戀、高度自尊、被需要被關注需求、社會認可度以及歸屬感這些心理因素

,它們是人們發朋友圈的原始初衷與動機。

而動機之外,本質上,它也是群體趨同現象,是人們在相同社會環境下,行為與心態上的“趨同化”。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然而,我們需要加以區分和注意的是,趨同化發展也有開端、發展、高潮這些階段。

比如,當發朋友圈這種趨同化行為與心理進展到一定階段,即當集體中的大多數人完全洞悉了他人釋出朋友圈背後的心理狀態和動機之後,就會對他人包括自己的這種行為感到厭倦、乏味,甚至是厭棄。

此時,就意味著集體行為和心理上的升級,趨同化開始進入新的階段。

而如果此時仍然有部分群體的心理識別能力尚未達到新的集體認知,仍以嚐鮮者姿態孜孜不倦地做出“一點小事兒就發朋友圈”這種行為時,自然會遭受到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圍觀者們,在心理和精神意識上的嘲諷與鄙視,被貶損為層次低,沒見過世面。

而此時的世面和層次,無非是集體進化過程中的那一波“趨同化”。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沒見過世面!”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層次低?

集體進化時,你也要能進化出相同的時代特徵、行為以及心態;倘若未能及時跟上潛滋暗長的社會形態變化或特徵,那麼很有可能,你將遭遇此前已被人們驚呼過的狀況:時代拋棄你時,往往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所以,比較實用的忠告和建議是:如果放棄不了發朋友圈的興奮感,那麼不妨做的“凡爾賽”一點,含蓄一點,同時降低一點頻次頻率,更多考慮受眾的接納程度。

否則,若堅持以“石器時代網際網路人”的方式或姿態釋出朋友圈,自然會受到來自頭頂上方人群的嘲笑與譏諷。

一句話:與時俱進,保持進化。任何時候,都不要完全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如果你解除不了社交媒體的誘惑,總是忍不住說兩句的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review》

Beck, J。 (2019)。 The personality trait that makes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around you。 The Atlantic。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