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01

平等

平等,是朋友關係的第一個特點。

什麼是朋友?“朋”是兩個“貝”,或兩系貝(五貝一系),兩貝一樣大,兩系一樣多,是平等的;“友”是兩隻“手”,左手和右手,也是平等的。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朋友”甲骨文

事實上,可以交朋友的,其身份地位都大致相等,至少也都得是一個圈子裡的人。比方說,你就很難設想一個“大官”居然和一個“小民”成了朋友。如果居然是,那就一定有別的原因。或原本就是貧賤之交,或後者其實是隱士,再不然就是交往時並未暴露身份。所以,一個人如果社會地位極高,便慢慢地會有孤獨寂寞之感,甚至深感“高處不勝寒”,而皇帝則幾乎無一例外是沒有朋友的,因為實在沒有人能夠和他平等。

02

相同

朋友關係的第二個特點,則是“相同”。

《易·兌》孔穎達疏雲: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

朋友之間,總有某種共同之處,或同鄉,或同學,或同事,或同年,或同道,或同志,或性情相同,或志趣相同,或觀點相同,或境遇相同。一旦發現共同點,便很容易成為朋友。這一點,比平等還重要。兩個人,如果相同之處極多,情投意合,一見如故,也可能不在意身份地位的差異而成為朋友,比如“忘年之交”即是。

03

相合

一般地說,“朋”是指相同者,如兩隻貝;“友”是指合作者,如兩隻手。所以“同心協力”又叫“朋心協力”,有合作關係的人、單位或集團則叫友,如“友軍”“友邦”“外國友人”等。在原非友誼的合作關係中,如果合作得好,人們也容易成為朋友。

事實上很多人的友誼,便正是在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建立的。同事、同行、戰友、夥伴有時即等於朋友,道理也正在這裡。

04

可選擇

朋友不像兄弟,是天意安排;也不像夫妻,由父母選擇。朋友就像情人,都是自找的,最有自主權,也最能激起每個人發自內心的熱情。更何況,有選擇,就有自由。既有結交的自由,也有斷交的自由。同則交,不合則散,既可相知於患難,又可相忘於江湖,比其他的人際關係,寬鬆得多啦!

平等,相同,相合,而又自由可選擇,關係就親密,感情就深厚。

因此,中國人對於友情和友誼,相當地看重。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差不多每位詩人的作品,都有相當數量的篇幅是歌頌友情的。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以李商隱為例,他的詩作,只有一首懷念亡妻,情詩也不過十五首左右,而寫給朋友或表現友情的,不算唱和應酬之作,至少也是情詩的三倍之數。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夜雨寄北》,曾有人認為是寫給妻子的,應題作《夜雨寄內》。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說是寫給妻子或是寫給友人,都講得通。“贈內詩”和“贈友詩”難以區分,豈非恰好證明“愛情”受到限制,而“友情”則無論如何深厚也不會被視為過分?

事實也是如此。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如不說明是朋友,你看像不像情人?“你耕田來我織布”,又像不像朋友?豈但像朋友,甚至像“互助組”“合作社”。愛情與友情既然如此錯位,則一首詩究竟是贈內還是贈友,當然也就難以弄清了。甚至也不必弄清,因為好夫妻原本像朋友,好朋友也原本像夫妻。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嘉賓”究竟是男是女,是妻是友,也是搞不清的事。因為“鹿”是吉祥意象,“鹿鳴”可視為呼朋引類,也可視為發情求偶;朋友來了固然要“鼓瑟吹笙”,夫妻相愛也同樣是“琴瑟相諧”,都可以稱為知音。所以我看不必細究。“公私”尚且不分,又何必一定要區分“妻友”呢?

顯然,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友情才特別發達,也才特別珍貴。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總之,有朋友是幸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沒有朋友則是不幸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與朋友別離是痛苦的,因此應報以豁達的態度: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而無論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則當視為人生之最大幸事: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友情之珍貴,實非言語所能表達。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本文選自: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之《閒話中國人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