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小沒有獲得父母之愛的小孩後來都怎樣了?

如果一個人特別缺乏某些東西的時候,而且無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那它就是個挫折。

如果是別人有意讓TA得不到,那就是一個更大的挫折,久而久之,長期以往便造成塞利格曼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那些從小沒有獲得父母之愛的小孩後來都怎樣了?

比如,有的父母對他的子女說,你這次期末成績考了多少分以後,我才能給你買車西,否則,什麼和同學玩耍,玩手機遊戲,或者是其他玩樂,我全部取消。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在父母這裡體驗到的都是挫折和拒絕。

一個小孩如果老是感受挫折的話,他可能內心中就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在夫妻關係中,為什麼有的人在家裡什麼活兒都不做,而另一個人就像僕人那樣拼命地做家務等,而且還可能捱罵。

那些從小沒有獲得父母之愛的小孩後來都怎樣了?

在網上看到一個案例:有這麼一對夫妻,丈夫的社會地位很高,是一名名牌大學的教授,要收入有收入,要名望有名望;妻子只是一名普通的護士,這個丈夫還特別顧家,在家裡什麼家務都做,妻子卻無所事事。

可是後來,這名妻子居然和她單位的一個護工發生了不正當關係,這對夫妻因此離了。離婚後,妻子和那個護工結了婚,護工家庭的經濟狀況很普通,她進入那個家庭後,從買菜到做飯什麼事情都做。

於是認識這夫妻倆的朋友親戚等,都特別不能理解妻子的做法:之前的丈夫那麼好,為啥要離婚跟這麼個男的搞在一起了?

那些從小沒有獲得父母之愛的小孩後來都怎樣了?

其實,這個妻子從小就沒有體驗到父母的愛,慢慢地,她就在自己心裡養了一個“挫折型小孩”,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就不應該是“公主”的命,而是“丫鬟”的命,“我不配”擁有美好的生活。

對這個妻子來說,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但是現實很殘酷,這就是她自己的“命運”,很難改變。

所以總的來說,為人父母,責任重大,你的養育方式直接影響子女的幸福。我們需要學會給予自己的子女無條件的愛、尊重、自信。尤其是女孩,接納他們的一切,而不是無來由的“挫折教育”。

當然,作為成人的我們,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有“我不配”的想法,從此刻,要學會對自己說“我可以”:

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我可以有更好的人生。

……

那些從小沒有獲得父母之愛的小孩後來都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