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中華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果真殘暴嗎?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中華帝國時代的雄主。他們雄才大略,建立豐功偉業,為後人所稱頌。然而,開創中華帝制之先河的秦始皇,卻因秦朝之二世而亡,備受後世人所詬病,稱其兇殘暴虐。事實果真如此嗎?

非也!

僅從一件小事,我們就能夠看出秦始皇包藏宇內的博大胸懷。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們都曾使自己所效忠的秦王大失顏面。然而兩任秦王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在位最久的秦王,秦昭襄王

白起所事之秦王,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歷史評價非常高的秦昭襄王。後世普遍認為秦昭襄王在位四十一年,採納范雎的建議,遠交近攻,屢次攻伐,為秦並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位秦始皇的曾祖父,在晚年的時候,卻有些剛愎自用,不能容人。尤其是他對大功臣白起的態度,為後人所不齒。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白起一生,戰無不勝

白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領兵三十餘年,殲敵上百萬,下敵城70餘座,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白起一生之巔峰之作,也是其最後一戰,即秦趙長平之戰。此戰,白起殺趙軍統帥趙括,坑趙軍降卒40餘萬。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秦攻邯鄲之時,白起生病未能前行

長平之戰大約一年後,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武安君白起因為正好生病,沒有能夠隨軍出征,秦軍則由五大夫將王陵統帥。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秦軍敗績,昭襄王再請白起

少了白起的秦軍,戰爭進行得並不順利。所以白起的病剛好,秦昭襄王就迫不及待地請白起代替王陵領兵繼續攻打邯鄲,但白起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秦昭襄王。他認為這場戰役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如果昭襄王一意孤行,此戰必敗。理由有三:

一、邯鄲是趙國國都,非比長平,不是那麼容易攻下的。

二、現在,魏國、楚國等各路諸侯的援兵正陸陸續續趕來,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三、秦軍因為長平之戰,士卒傷亡過半,國內空虛,不適合繼續窮兵黷武。

實際上他還有一點不能說的理由,那就是因為自己詐坑趙軍降卒40餘萬,趙國邯鄲的守軍得知戰也是死,降也是死,肯定會誓死抵抗。事實也是如此,戰爭中平原君趙勝就組織了敢死隊,拼死保衛邯鄲。(白起的這個不能說的理由,三國時期的玄學大師何晏有過詳細的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詳情。)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白起不愧為軍事家,對邯鄲之戰分析正確

平心而論,白起對邯鄲之戰的分析是客觀的,正確的。白起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非常清楚“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的深刻道理,百戰百勝,並不是什麼戰爭都能勝的。但秦昭襄王卻不這樣認為。正因為過去三十年裡,白起戰必勝,攻必取,所以在秦昭襄王的眼裡,沒有白起打不贏的戰爭,白起現在拒絕領兵,昭襄王只是認為白起是在鬧情緒。在幾次三番請求白起出徵未果之後,秦昭襄王改派了另一位秦國名將王齕,代替王陵繼續攻打趙國都城邯鄲。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自己的錯誤被白起言中,昭襄王怒

後來的戰況印證了白起的預料。邯鄲久攻不下,秦軍在諸侯聯軍和邯鄲趙軍的內外夾攻之下,接連失敗。按常理,這個時候,秦昭襄王應該幡然悔悟,立刻罷兵,並親自登門向高人白起賠禮道歉,這才不失為一代明君。可惜秦昭襄王的表現卻是“怒,強起武安君”。聽別人傳言武安君看他笑話,昭襄王大發雷霆,無論如何也要白起領兵出征,繼續這場本沒有希望的邯鄲之戰。後來又因為白起堅持不去,先是削去了白起武安君的爵位,接著聽信小人的讒言,賜死了為秦國戎馬一生,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功臣白起。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白起之事,顯示昭襄王心胸狹窄

整件事情,秦昭襄王不僅顯得剛愎自用,更讓人覺得心胸狹窄,不能容人。而類似的事情,他的曾孫秦王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做得就相當到位,表現得即理性,又相當的大度。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類似的事,秦始皇則處理得很好

秦王嬴政在先後滅了韓國、趙國、魏國和燕國之後,又數次擊破楚國的軍隊。這時嬴政的下一個目標,是徹底滅掉秦國最強的對手,曾經的南方大國楚國。但到底需要多少人馬可以滅掉楚國,嬴政心裡沒底。就此問題,嬴政先後諮詢了兩個人。一位是年少壯勇,剛剛率領數千人馬,追逐並俘獲燕太子丹的秦將李信,另一位是身經百戰,為秦國屢立戰功的老將王翦。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年輕大膽的李信,讓嬴政眼前一亮

李信的回答是二十萬足矣。而老將王翦則回答至少需要六十萬。六十萬,幾乎是秦國的傾國之兵,秦王嬴政下不了這個決心。於是嬴政以王翦年老膽怯為由,不用王翦之謀,指派年輕將領李信和大將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征伐楚國去了。王翦則因為自己的建言不被採用,稱病告老還鄉了。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老將王翦成功預測秦王之敗

歷史驚人地相似,36年前,百戰百勝的武安君白起預言了秦昭襄王的邯鄲之敗,36年之後,深謀遠慮的老將王翦又預言了秦昭襄王的曾孫秦王嬴政的攻楚之敗。楚人先敗後勝,大破年輕氣盛的秦將李信。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聽聞李信敗績,嬴政立刻前去向王翦道歉

李信鎩羽而歸,秦王嬴政聽聞此訊息,反應與自己的曾祖父截然不同。他親自騎馬趕到王翦的老家頻陽,登門向老將王翦當面道歉,並誠心誠意地說:

“寡人因為不用老將軍的計謀,致使李信辱沒了秦軍。現在聽說楚國的軍隊一天天地向西挺進,逼近秦國,老將軍您雖然病患在身,獨獨忍心棄寡人於不顧嗎?”

王翦連忙向秦王謝罪:

“老臣稱病辭官,是悖亂之臣,還請大王另擇賢將吧!”

秦王嬴政再次道歉:

“好了,好了,老將軍,那些事情都過去了,請將軍不要再說那樣的話了。”

於是王翦提出:

“大王如果執意要用老臣的話,攻楚之兵非六十萬不可。”

嬴政聽聞,連聲說:

“都聽老將軍您的!”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知錯必改,不顧顏面,難能可貴

這就是秦始皇,在自己的錯誤行為被臣下言中,顏面盡失之時,絲毫沒有顧及身為君主所謂的尊嚴,知錯必改,親自登門向自己的臣下道歉。作為一國之君,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可見其心胸是多麼的寬廣!

也許有人會說,秦始皇如此表現,無非是為了他的千秋帝業,是暫時裝出來的,是虛偽的。秦始皇那個年代就有人這樣說他。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尉繚評價秦始皇為虎狼之人

大梁人尉繚來到秦國為秦王嬴政獻計,見過秦王后,對別人說了這樣一段話:

“秦王長得高鼻樑,長眼睛,胸脯挺拔,性格悍勇,聲音好似豺狼,這樣的人缺少恩德而且有虎狼之貪心,在儉約之時容易對人謙卑,在得志之後,很容易輕易吃人。我不過一介布衣,他貴為秦王,見我之時經常對我以上禮相待,飲食標準和我相同。如果秦王真的得了天下,天下的人都會成為他的囚徒。”

尉繚的這段話經常被人當做詬病秦始皇的證據。證明其表面禮賢下士,實則虛偽狡詐、兇狠殘暴。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秦始皇沒有殺過一個功臣

然而從事實上看,秦始皇並未如尉繚所言,前後不一。秦始皇對秦並天下的有功之臣都始終如一地對待,並沒有像某些人那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儘管他們個個都夠得上功高震主的標準。這和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嬴政以上禮對待尉繚,不是虛偽

秦王嬴政之所以用上禮對待尉繚,一是他求賢若渴,二是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多年,並不像山東六國那樣,無比看中貴族出身,秦國的好多文官武將都出身卑微,歷代秦王對他們均沒有絲毫輕視。倒是來自山東六國的布衣尉繚,擺脫不了出身高低貴賤的成見,對秦王的禮遇反而認為是一種反常行為,妄加揣測,惡意褻瀆。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高人尉繚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尉繚自己害怕,逃離了秦王,他後來也應該知道秦王嬴政對所有有功於秦國的人是怎樣對待的。不知道尉繚此後是否後悔於自己的決定。但無論尉繚後不後悔,秦王嬴政都成了秦始皇。秦國的功臣也都得以善終,這一切都證明,秦始皇胸懷之博大,非常人能比。

一件小事,看出秦始皇容人之海量

秦始皇心胸博大,非常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