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叛逆

作為家長,我們常常聽到誰家孩子的叛逆以及叛逆孩子家長的無奈、無助。那麼,叛逆究竟是什麼?孩子為什麼要叛逆?該如何理解和應對?

我們看看百度百科是這樣說的:

所謂叛逆,顧名思義,就是反叛的思想、行為……忤逆正常的規律,與現實相反,違揹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其實本質依然是種幼稚的心理),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希望透過自己的“標新立異”甚至是“唱反調”,來引起別人注意,試圖改變別人和事物對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叛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3歲左右是第一個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別在10歲、18歲左右發生,被界定為“準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1、“執拗”的2歲——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但他們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因此表現出對物品強烈的佔有慾,他們會覺得“東西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這一時期也叫“執拗期”。2——3歲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於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可怕的兩歲”。

2、準大人期:9歲——10歲半的時候,孩子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準大人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表現為不願意讓家長拉手、喜歡讓別人叫自己的全名。不過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表現出一小段時間的“迴歸嬰兒期”表現,表現得非常依賴、不講道理,或者嬌氣、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當“迴歸嬰兒”和“準大人期”同時出現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告訴自己: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來了。9歲——10歲:喜愛群體,要有大人的權利但不願承擔責任。

3、從13歲——18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被稱為“青春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叛逆。叛逆,往往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與長輩產生矛盾,與家長格格不入。叛逆的青少年,總是聽不進長輩家長的教導,而且容易產生高傲,自以為是的心理,並且容易衝動,因此處在叛逆心理下的青少年,在沒有幫助指導的情況下最容易對社會產生危害。

孩子為什麼要叛逆呢?心理學上也沒有標準答案,通常都會告訴你這是成長的破繭過程,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說,孩子叛逆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家長的束縛造成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孩子的身體成長看成是物理層面的成長,隨著孩子的身體不斷成長,我們看到ta們的身體在長大,而看不到的變化其實就是心理的成長,如果心理成長跟不上身體的成長,終究有一天會產生內外的衝突,不管這個衝突來得早與晚,終究會到來。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往往叛逆的越晚,積蓄的能量越大,叛逆反應越劇烈。

家長透過哺育或是在優生優育中的學習,都知道,孩子成長到幾歲就開始不再吃母乳,到多大分床、多大自理、自立,多大就開始逐漸的讓ta去工作,掙錢養家,以便從物質層面斷奶,這些都是 “斷奶”的過程。不管是生理上的斷奶,還是物質上的斷奶,其實,都只是物理層面的反應。同時,也恰恰是在這些物理層面上,家長願意去學習這些知識,不懂也願意去問、去查。那麼,心理層面上什麼才是斷奶呢?很多家長則不聞不問、也不查,任其自然發展,作為家長也任自己繼續我行我素,不知道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己也需要學習和成長。直到有一天孩子出問題了,才濛濛的去想辦法、找醫生等等。

相對於身體的生理成長被看為物理反應,心理層面的成長我們可以看成是化學反應,物理反應是在緩慢舒服的情況下進行的,產生的變化不是本質性的;而化學反應通常會很劇烈,最後產生的結果則是本質的飛躍。

試想:如果沒有從古至今的每一代人的叛逆,如果每一代人對老人都是言聽計從,每一條每一款都不敢突破,這個社會恐怕仍在古老的原始社會狀態。可以說,叛逆是歷史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驅動力。

換個角度來理解,叛逆其實是從懷疑開始,在這份懷疑下轉換成了一種驅動力,把這份懷疑付諸行動後,便產生了心理上斷奶的需求和渴望,於是就產生了關係的破壞力,如果能引導得好的情況下,最後會轉化成創造力,帶來創新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叛逆是心理層面上有了斷奶的需求,與生理層面的成長是同步的,沒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當這種斷奶的需求不被看到、得不到滿足時,就產生了衝突,與家長或老師在觀念上產生了衝突,於是出現了較勁、反叛、對抗、故意氣人、故意學壞等等,以各種方式來求關注。其實,這些表現只不過是在心理斷奶過程中產生陣痛帶來的綜合症而已。

綜上所述,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只要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就會清晰孩子叛逆只是成長中的一個力量釋放過程,是斷奶綜合徵的表現,正確對待併合理應對就可以了。 如果“叛逆”的心理、行為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老師、父母越惱火,他們越反感,以至於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這些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逆反期”殺親案(如徐力殺母案)、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等更加說明: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發生非常慘痛的後果。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家長,更沒有人在經過培訓合格後才當上父母,我們都是從原生家庭中耳染目濡學來的,在世代傳宗接代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痛也繼續在傳承,不透過學習,遇到出現這樣的新問題,便除了對孩子進行壓制,就是指責。

我們知道,孩子在生理層面的斷奶時會非常痛苦,孩子會哭鬧很久、很久,有的孩子會哭鬧幾天幾夜,ta幼小的身體裡沒有那麼多能量去抗爭,我們才得以輕鬆地幫ta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能量越來越大,力量越來越強,這時候的抗爭就不是一點半點,不是能夠由家長掌握得了的了。這種有力量的抗爭雖然不是洪水猛獸,但其來勢卻如洪水猛獸,堵,已經不再是有效的辦法。因此,這個階段需要學習和改變的不再是孩子,而是家長。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從動物身上我們也看到,一旦小獅子長大,母親就要趕走它,這可以說這是自然法則。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從母體裡面分離出來;然後就是剪斷臍帶;之後就是斷奶;爬行到直立行走也是為了分離;進幼兒園是分離;上學是分離;其中的叛逆只是為了分離做準備;成家也是為了分離;直到家長們老去更是分離。因此,做好分離,是親子關係裡非常關鍵並永恆的課題。

再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家長,常常會干預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不管孩子多大,都願意整天為兒女而活,甚至有人說出了這樣的話:不都是為了下一代嘛?!傳統觀念束縛下,根本沒有人敢說為自己而活,家長可以說是操碎了心,離得遠的甚至每天要打一個電話問長、問短,總之,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各種干預、各種糾纏……這樣的情況,不但家長自己活得很累,同時,讓孩子們也很累。也難怪,在這樣沒有界限感的家庭裡,孩子能不出問題嗎?出問題後又僅僅只是孩子們自己的問題嗎?說實在的,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成長,而是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父母不願意在心理層面斷奶,怕自己將來老了失去依靠。這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之一。

用斷奶這樣比喻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能理解叛逆只是心理層面斷奶導致的,家長就會不再那麼抗拒叛逆這個詞,作為家長也就不難理解孩子們的痛苦了。僅僅理解是沒用的,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正確應對孩子的叛逆,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首先,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界限,建立正常的溝通渠道。家庭中產生矛盾,往往是由於責任和義務不明確、界限被入侵造成的,尤其是在孩子的叛逆期——其實是敏感期和迷茫期。這個時候,ta最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干涉,但是,在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了隔閡的漫長週期裡,ta不知道如何表達才能說清楚,或是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容,再或者是曾經表達過,沒有得到迴應而不願意再表達了等等。在明確了家長和孩子各自的責任後,一定不要強行介入孩子自己的空間,試圖去找一個更好的溝通方式(不限於語言)。

其次,遇到突然的叛逆,一定要保持冷靜和有耐心。不管孩子有多氣人,多麼鬧騰,你都要冷靜,而不是用更高的聲音壓制,這時候權力已經開始動搖,壓制的結果就是反抗更強烈。讓ta把情緒釋放出來,把壓力解除安裝下來,是疏,而不是去堵。

第三,閉嘴,一定要閉嘴。作為家長你已經說的夠多了,你的說教已經不再起作用,現在任何說教都已無濟於事、於事無補,這時候只要你的陪伴就好,如果孩子要空間,那就滿足ta。要用愛來感化——要知道: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而不是告訴孩子你要是不怎麼做,就會怎麼樣,千萬不要設定任何條件。

第四,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少說不、不設限、多尊重。敞開自己,讓孩子放下戒備,能夠慢慢與你接近;不去主動拒絕,少說不,多尊重。

第五,設法去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聲音。叛逆只是孩子行為的表象,其背後隱藏著的原因才是其動力。有時候,叛逆的行為是為了求關注;有時候則是要愛、要認可;還有時候,ta的行為是為了要空間、要界限;也有的時候是為了證明自己……等等,認清楚ta行為背後的聲音和意圖,儘可能的順應ta,設法讓ta找到存在感、價值感、安全感。而不是去點火、逆向加油。

長成有先後,成長無老幼。活到老學到老是家長的責任,成長是終生需要的修行。家庭的責任重大,家長的責任也重大,小時候沒有被善待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出問題,這是現代心理學從科學的角度揭示的規律。所以,我們要善待每一個孩子,善待ta的每一次叛逆。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