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原創作者|張蕾

01

看過一個影片,是關於媽媽和孩子互相評分的。

演播室裡,受訪的幾位媽媽在談論著各自的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好好學習、做事磨蹭……

當問及滿分是10分的話,能給自己的孩子打幾分時,媽媽們給出了8分至6分不等,最低的是5分。

在另一個演播室裡玩耍的孩子們,當談起自己的媽媽時,言語中滿是讚美和愛意:

“媽媽高興,我就開心”;

“就是喜歡媽媽,想和她在一起,保護她”。

面對同樣的打分問題,孩子們的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都是10分!

這一刻,受訪的媽媽們和在場的工作人員都不禁潸然淚下,她們被這群可愛的孩子們感動著。

她們在孩子們身上感受到了,那種單純的、發自內心的無條件的愛。

當我們被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幸福著的同時,是否感受到他們也渴望得到我們無條件的愛,渴望感受到愛的純真、溫暖、力量、責任與深沉,渴望在愛的陪伴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有了無條件的愛的支撐,孩子就有了歸屬感和價值感,擁有了成長的無窮力量。不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勇於探索與挑戰。因為,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02

愛孩子的全部,讓孩子感受到愛的純真

無條件的愛就是整體性地接納孩子,愛他的全部,愛他的不可愛之處,在他表現不盡如人意時依然愛他。

“如果你能考進重點高中,我就給你買iPad,帶你去旅遊。”這不是愛,這是拿愛做交換。

“如果你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你要是再這樣折騰,爸爸就不管你了!”這也不是愛,這是以愛為要挾,恐嚇、綁架孩子。

這種有選擇的、有條件的愛,會使孩子產生疑問:

如果我的成績沒有達到爸媽的要求,他們還會愛我嗎?

如果我不聽爸媽的話,他們還會愛我嗎?

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還會愛我嗎?

這樣的疑問,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與無助感,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做事的能力,不敢或不願嘗試無法讓父母滿意的行為,進而產生厭學、抑鬱等不良情緒,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時,這樣的疑問,也會扭曲孩子的人格,致使他用功利的心態看待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既渴望得到無條件的愛,又不相信人世間會有無條件的愛,在自我矛盾中痛苦地掙扎。

最近,萍萍隔三差五的頭疼,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也查不出什麼毛病,真是急人。

在與班主任的溝通中,媽媽得知萍萍近期寫的一篇作文中,曾流露出這樣的想法:自己的學習好像總是達不到爸媽的要求,懷疑若是這樣,爸媽還會不會愛自己了。

老師建議,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媽媽聽後,隱約猜到了萍萍頭疼的原因。

為了確認自己的推測,媽媽找了個恰當的時機,與萍萍好好聊了聊。

在聊天中,萍萍告訴媽媽,上了六年級後,自己覺得學習好像有些吃力,成績也不如以前那麼穩定了。

這時,媽媽對我的態度也變了,不像以前那麼親切、貼心了。但當我生病時,又感受到了媽媽的疼愛與關心,所以,我就會假裝頭疼。

萍萍媽媽明白了:是自己不正確的教育方式誤導了孩子。

因為,近期,面對孩子在學習上的退步,自己常常控制不住情緒,責備、批評的次數逐漸增多,態度也冷淡了許多。沒想到這會讓女兒認為,是學習成績不好導致媽媽不愛她了。

想到這裡,媽媽立即向萍萍道歉,並告訴女兒,不管她學習成績如何,媽媽都會永遠愛她、關心她。

聽了媽媽的話,萍萍如釋重負。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而且,在媽媽的鼓勵與幫助下,萍萍很快就解決了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學習成績穩步提高。

還愛的本源,讓孩子們感受到愛的純真,在純真的愛中獲得自信與動力,保持積極樂觀的生命狀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03

取得進步時有效地表揚,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

當孩子學習有了成效或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時,你會表揚孩子嗎?你是怎麼表揚的?你的表揚有效嗎?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一個測試,是關於表揚效果的。

第一輪測試:

隨機挑選一些孩子,分為A、B兩組,讓他們玩智力拼圖遊戲。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然後,對他們進行評價:

A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們都拼對了,你們一定很聰明。

B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們都拼對了,你們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所以才能做到的。

第二輪測試:

接著給孩子們大量難度不同的拼圖,讓他們隨便選擇搭拼。

結果,A組中90%的孩子選做更簡單的拼圖;B組中90%的孩子選拼更難的拼圖。

都是表揚讚賞,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原因就是一種是無效的表揚,另一種是有效的表揚。

對第A組孩子的表揚傳遞的資訊是“因為聰明才拼出了拼圖”。

這就意味著,如果以後拼不出拼圖或做不成其它的什麼事情,就不聰明瞭。

那孩子為了保住“聰明”的光環,避免出錯,就會放棄嘗試挑戰自我,只會去做他們認為不可能失誤的事情。

同時,聰明是個空洞的詞語,不具有可操作性,孩子不明白如何做才能變得更聰明。這樣的表揚沒有達到表揚的目的,是無效且有害的。

因為,表揚的目的是強化積極的思維模式和正確的行為方式,使孩子切身感受到如此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而對B組孩子的表揚傳遞的資訊是“因為努力嘗試才拼出了拼圖”。

這樣就指出了取得成績背後的原因與實現方法,使孩子明白,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不斷努力、堅持,專注於尋找有效的方法。

所以,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要表揚結果背後的原因和實現策略而不是結果,比如努力、專注、堅持、毅力、責任心、細心等等。

有效的表揚能夠使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喚醒孩子的自尊與自信,積極主動地重複良好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形成成長型思維。

而無效的表揚則就會造成孩子依賴外在的、他人的認可、評價而迷失自我,喪失內在的前進動力。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04

失敗受挫時充滿期待的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力量

你知道羅森塔爾效應嗎?你相信鼓勵的神奇作用嗎?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實驗。

在一所小學同一年級的不同班裡,他們隨機挑選了8名學生。然後,將這份學生名單交給了校長。

對校長說,這些學生都是很有潛力的,要特別關注。並請求校長,不能向這些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透露一點風聲。

8個月後,羅森塔爾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對實驗結果進行跟蹤調查。

他們發現,這8名學生的進步程度遠高於學校學生的平均水平。他們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大幅提升。

校長不解地問羅森塔爾,你是怎麼發現這些學生的潛力的呢?

羅森塔爾笑著回答,這些學生是隨機挑選的,我不知道他們的實際水平及發展潛力。但我知道“熱切的期望和鼓勵能夠產生奇蹟”。

是啊,校長和老師們相信羅森塔爾的判斷,相信這8名學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孩子們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校長和老師們的態度、言語、神態都表達出對孩子們的鼓勵與支援。

如此的鼓勵與支援,使孩子們感覺到了老師對他們的信任與期待,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孩子們心生信心與勇氣,努力拼搏向上。

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在所難免,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人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親人寶貴的鼓勵和支援。

當所有人都認為我們的孩子不行時,我們不妨對他大喊一聲:“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這就是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在他們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在他們無助時,在他們心灰意冷時……我們總是他們第一時間可以依靠的人,可以給予他們愛和最大幫助的人。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

05

面對錯誤時“和善而堅定”地批評,讓孩子感受到愛的責任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不是寵愛,而是面對孩子犯錯時“和善而堅定”的批評,使孩子體驗到愛的責任與深沉。

“和善”,就是向孩子表明,儘管你犯了錯誤,但我們依然是愛你的。

“堅定”,則讓孩子明白,正因為我們愛你,所以才要共同打敗錯誤,並避免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一天晚上,本該睡覺的小輝躲在被子裡玩手機遊戲。

爸爸發現後,平靜地對小輝說:“孩子,你躲在被子裡玩手機也對也不對。”

小輝望著爸爸,滿臉的不解。

“因為你知道該睡覺的時候玩手機是不對的。所以,你就躲在一個不容易被我們發現又不影響我們的地方玩。”

小輝還是有些疑惑。爸爸接著說:

“但是,這樣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一是精神處於緊張狀態,既想玩又擔心被發現,還有負罪感;二是被子裡空氣不流暢,有壓抑感;三是被子裡光線暗,容易造成眼疲勞。”

“爸爸,我錯了,我不會再這麼做了。”

“以後該怎麼做,你自己選擇。但我很在乎你,在乎你的身心健康。”

從此,小輝不僅沒有再躲在被子裡玩手機,而且還給自己制定了玩手機的規則,包括每天玩的時間、時長以及違規後應受的懲罰等,並請爸爸監督檢查。

爸爸“和善而堅定”的批評,既體現了對孩子的愛、關懷與尊重,又喚醒了孩子的自省能力,透過思考,認識到錯誤所在,並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

如此,孩子會逐漸意識到,批評不是不愛,而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是負責任的愛,是幫助自己更好成長的愛。

讓我們用無條件的愛,在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一棵棵希望和自信的種子,它定會生根發芽,終成參天大樹。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我們一直在路上。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