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做學生,是一份高危職業:杖責、充軍,甚至死亡

現在社會中,學生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群體。

儘管學生有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但

他們有父母的鼎力支援,吃穿不愁;他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挑選喜歡的專業學習;他們(主要指大學生)有大把的空閒時間,可以社交、旅遊、充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學生時代,至少對於我來說,是最舒服、最讓人懷念的美好時光了。

在明朝做學生,是一份高危職業:杖責、充軍,甚至死亡

圖源網路

不過,並非每個時代的學生都是這麼幸福的,如果回到了明朝,也許成為學生就沒有那麼美好了,甚至有可能成為一段噩夢。

明朝最著名的學府就是國子監,這個學校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給朱元璋輸送足夠的官僚人才。因為明朝建國後,從朝廷到地方,各級政府所需官僚的總數達到十幾萬人,需求巨大,但能當官的人才卻甚少,並且要找到忠心且聽話的、為明朝服務的人才就更加少了。

在明朝做學生,是一份高危職業:杖責、充軍,甚至死亡

圖源網路

朱元璋為了能夠補充明朝的官僚團隊,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使用元朝的舊官僚、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以及地方上的地主等,但整個官僚體系需要的人實在太多,缺口還是太大。

外力無法滿足,朱元璋只好自己想辦法。於是他在南京建立了國子監,專門為明朝培養聽話的、合適的官員。

國子監的地位在明朝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全國唯一由國家開辦的高等學府,而且只要順利畢業,大多數都可以在明朝的官場上某個一官半職,成為權貴階級。

因此,想成為國子監的學生,也是相當有門檻的。

國子監的學生又稱為監生,明朝監生的來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官生,這部分學生是皇帝親自指派的,官生又分為兩個來源,一部分是大明朝各官員的子弟,另一部分是外國留學生,比如日本、琉球等地的學生。

除了官生,國子監另外一部分生源稱為民生。民生是由各地地方官保送的府、州、縣的學生。

國子監剛建立不久的時候,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官生的統治能力,因此官生的數量佔據大多數;但隨著官生的數量越來越少,民生的數量逐漸變多,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國子監的監生總數為8124名,其中官生只有4名。

八千多名學生,只有4名官生,連千分之一的比例都沒有,這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國子監是進入官場的官方渠道,也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建立的,儘管官生家庭背景都很好,但透過國子監正大光明地走上仕途,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但結果是官生越來越少,令人難以理解。

不過,如果瞭解國子監中的監生境遇之後,就不難理解官生越來越少的原因了。

在明朝做學生,是一份高危職業:杖責、充軍,甚至死亡

古代科舉考試——圖源網路

01

國子監是朱元璋建立的國家機構,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大學和教育部的結合體,裡面的校長、老師、教導處主任、保衛等人都是朝廷命官,所以國子監是官僚和師生關係融為一體的結構。

但封建時期,官僚等級顯然比師生關係更加權威,因此在國子監內,監生是最沒有權利的一個群體,他們只能接受上級的安排,不能反抗。

更讓人無語的是,

國子監作為一個學校,是擁有審判權和執法權的,只要監生違反了校規,比如學習成績不好,就是要受到懲罰的。

學校的懲罰從輕到重,按等級劃分,輕的是杖責,嚴重的要開除、充軍,甚至直接殺頭。

而且國子監內部的判決和執行都是單方面的,就是學校的決定就是正確的,作為監生,是沒有任何辯解和上訴的權利的,只能乖乖受罰,任人宰割。

國子監的校規很嚴厲,禁止學生對人對事進行評論,不能組織團體,不同班級之間嚴禁往來,必須穿校服,甚至奇葩的是不能討論飲食的好壞,連上廁所都必須得到允許,拿著一個出恭入敬牌子,才能去上廁所。

負責任地說,國子監的管理比監獄還要嚴格。

為什麼管理如此嚴格呢?因為朱元璋建立國子監的目的是培養對明朝忠心的官僚,在學校裡面就不聽從管理的學生,是一定要清除的。

國子監中,最不能容忍的是侮辱師長,如果違反了這一條,監生會遭到杖責一百,發配雲南充軍的嚴厲懲罰。

但侮辱師長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無論是言語、文字、行動或是思想上的不同意,甚至批評,都可以解釋為侮辱師長。

這條校規是國子監的第一任校長宋訥起草的,他不僅校規制定的非常嚴酷,而且將校規對於監生的控制也發揮到了極致。

在宋訥當校長期間,經常有監生被強制餓死,被迫上吊自盡,更殘忍的是,宋訥連監生的屍體也不放過,一定要確認監生的身份之後,才允許監生的屍體下葬。

如此嚴酷的手法,連國子監內部的一些老師都看不過去了。

當時有個老師叫金文徵,他想辦法向朱元璋控訴了宋訥的嚴酷管理,說已經餓死了很多學生。

但朱元璋認為宋訥沒有什麼過錯,監生餓死是自己的問題。

於是金文徵又想辦法讓宋訥以年老的原因退休了,當時已經75歲的宋訥,卻是可以退休了。

但宋訥向朱元璋辭別的時候,說自己並非真心要辭官,並且把前因後果告訴了皇帝。

朱元璋大怒,立刻把金文徵和有關聯的官員全部殺掉了。

金文徵發起的這一場反對迫害的運動,在一場屠殺後被鎮壓了。

隨後在洪武二十七年,監生趙麟無法忍受虐待,自己做了一個海報提出抗議,按照規定是杖責一百,但朱元璋為了殺一儆百,直接把趙麟殺掉了,並且在國子監的門前立起了一個長長的竹竿,把趙麟的首級掛在竹竿上示眾。

朱元璋透過營造這種恐怖的氣氛,達到訓練絕對服從的、無思想的、奴性官僚的目的。

這樣的國子監,與其說是一個學校,不如說是一個監獄或是刑場,在這樣的地方上學,誰會願意呢?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官生的數量越來越少了。

在明朝做學生,是一份高危職業:杖責、充軍,甚至死亡

古代監獄——圖源網路

02

作為一個學校,國子監應該教授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內容,如此才能夠培養出好的人才。

但由於政治目的,國子監的教學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甚至有一部分是朱元璋所寫的書籍。

國子監的功課內容分為《御製大誥》、《大明律令》、四書、五經、劉向《說苑》等書,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監生們必須精通的是朱元璋親自編寫的《大誥》。

《大誥》共有四冊,是朱元璋將自己親自審理的案件加以彙總,再加上就案而發的言論,合成一種訓誡天下臣民必須嚴格遵守的刑事特別法。

朱元璋不但要求所有的監生學習《大誥》,而且要求科舉考試必須全部從《大誥》的內容中出題,所以那些想要科舉高中的學生,就必須認真學習《大誥》。

在國子監中,要求學生必須熟讀且理解《大誥》的內容,如果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或是不按照規矩學習,就會被冠以違抗聖旨的罪名。

不得不說,國子監的學生真的不好當,如果學不好或者不想學《大誥》,隨時都會有掉腦袋的風險。

除了《大誥》,朱元璋認為儒家經典是很好的,其中包含著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他認為孔子的思想是很OK的,君臣父子這一套理論也非常適合明朝的統治。

不過,當朱元璋讀過《孟子》之後,認為其中有很多不利於統治的言論,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當時非常生氣,甚至下令撤去了國子監中供奉的孟子牌位。

儘管後來迫於壓力,朱元璋恢復了孟子的牌位,但他認為《孟子》這本書有反動毒素,必須嚴密審查,將不合適的文字刪除後,才能給國子監的學生學習。

經過嚴密審查,《孟子》中一共刪除了85條句子,只剩下170多條,刪除了30%的內容。

可以說,

國子監的學習內容是全部由朱元璋來確定的,老師沒有一丁點兒說話的權利。

如果一所學校規定必須學習什麼以及禁止學習什麼,完全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你還會願意在學校中學習嗎?

大多數人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這樣的設定喪失了學校的功能,培養出的是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官僚,而不是國家需要的人才。

在這樣的學習體制下,大明是無法獲得全方位的發展的,最後的結果自然是落後,然後捱打。

在明朝做學生,是一份高危職業:杖責、充軍,甚至死亡

朱元璋——圖源網路

03

現在的學校中,尤其是大學裡,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愛好來選擇最合適的專業,學習自己最喜歡的知識,將來從事自己最熱愛的工作,即使學不好,學生們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出路。

但在明朝,在監獄般的國子監中,學生只能學習皇帝要求的內容,而且學不好還要受到嚴酷的懲罰,甚至被殺頭。

所以在明朝當學生,並非幸福的事情,必須小心謹慎,才能活著從學校出來。

相比起來,現在的學生是幸運和幸福的,我們也更應該珍惜這得之不易的美好時光,讓我們的學生時光更加豐滿且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