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一位媽媽聊起自己孩子抑鬱症經歷,她自己是一位優秀的中學教師,在談話中她不時的感嘆:“我為自己身為一名教師而驕傲,但為身為一位媽媽而羞愧。”她自己帶了好幾屆的畢業班,有很多優秀的學生,但提起自己的兒子,她卻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兒子剛上高二就出現了身體問題,結果被診斷為中度抑鬱。在和這位媽媽溝通中瞭解到,兒子從小學到初中,孩子的作業無不親自檢查,每次考試前都幫孩子進行糾錯訓練,屢試不爽,孩子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結果到了高中,孩子要寄宿學校,而媽媽對於高中的課程也不再擅長,很難再幫到孩子。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噩夢也就此開始了,孩子的成績一路下滑,和媽媽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由於自我價值感的降低,學習上的無力,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抑鬱情緒便開始累積。

這樣的教育方式就像是興奮劑,有效但不持久,最終換來的是孩子對自己絕望,媽媽對孩子失望。

如果我們總想著安排孩子、規劃孩子,用胡蘿蔔加大棒驅使著孩子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那麼孩子很難成長為一個自我驅動的自律者。

要想讓孩子走到臺前,父母就要隱入幕後!這是一個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美好場景,而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自驅力!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控制感喪失的孩子痛苦且不被理解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探究了老鼠對於壓力的感受,老鼠遭受電擊,但只要轉動輪子電擊就會停止,老鼠則會高興的轉動輪子,沒有什麼壓力。但隨後輪子被拿走了,老鼠就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當再次把輪子放回去時,哪怕是輪子電擊不會停止,老鼠的壓力也降低了很多。

在現實中,孩子就是那隻老鼠,學業就是不斷遭受的電擊,而學習的過程就是那個輪子,但遺憾的是,輪子很少會掌控在孩子手中。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主權,難怪一個兩歲的孩子會說:“我自己來。”而四歲的孩子開始頂嘴:“憑什麼要聽你的?”如果你還是懷疑控制感對孩子的重要性,可以找一個挑食的孩子,把飯菜一分為二,讓孩子自己選擇吃哪個,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效果。

相較於信任孩子做出的決定,許多家長都堅持要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從作業到交友,家長都要說了算。就像上文中的那個案例,孩子很少能掌控自己做什麼,因為媽媽始終覺得自己比孩子強得多。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內驅力,這比做好事情本身要好的多。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內驅動和外驅動正在拉開孩子的差距

美國哈佛大學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內驅動力和外驅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一棵生長得過於旺盛,另一棵就會因為被對方遮擋,因為缺少足夠的陽光雨露而變得瘦弱不堪。

這個結論如果反映到家庭教育中是什麼表現呢?

越是父母推著走的孩子,內在動力就會越萎縮,孩子看起來不負責任,吊兒郎當的,沒有一點上進心;而父母如果懂得放手,孩子的動力機制就會改變,由外驅動轉向內驅動。

就像文中開頭案例中的媽媽,初中時自己一直充當孩子的發動力,表面看起來孩子很優秀,

進入高中後,媽媽的發動機失靈了,才發現,原來孩子的發動機一直未開機。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為了孩子暫時的成績或表現而損害他們長期的驅動力,會得不償失甚至後患無窮。

經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如果我再不管,孩子更不學習了。”、“讓我放手?孩子豈不要反天呢?”強大的外在動力,已經把孩子培養成了傀儡,有的孩子會一直順從,外表光鮮,內在卻是空洞的;有的孩子會叛逆,親子矛盾,雙方被拖入關係的泥沼中。

一定要記住,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父母管的有多好,而是孩子內驅動和外驅動的黃金分割比例。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從外驅動到內驅動,父母該如何做?

1、做孩子的顧問而非領導

大家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晚上花兩個小時寫作業,但就是磨磨蹭蹭混時間,父母說他,他還要找很多借口頂嘴,可他為什麼寧願把時間浪費掉也不去寫作業呢?

恐怕是孩子早已厭倦了父母的嘮叨,“你一定要努力啊,馬上就要中考了”、“要考個好大學,以後才能有好工作。”等等老生常談的話,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這些不僅讓孩子感到厭煩,而且隱含的意思是:我們大人說的都是對的,而你僅僅是個孩子。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我們可以同理一下,當你上班回家,愛人總是嘮叨你說:“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工作啊,才能更快的提拔!”是不是很招人煩呢?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紀伯倫《論孩子》

孩子比我們看起來更需要幫助,但不喜歡我們干涉他,所以放棄領導孩子的幻想,做孩子的“顧問”看起來更受歡迎。

2、讓孩子自己做主

經常有父母問我,如何說服孩子學理科而不是文科?如何讓孩子報考經濟學而非土木工程?我通常的回答是,孩子需要自己來決定了。很多父母情緒過激的說:“我怎麼會讓一個孩子來決定如此重要的事情,這事必須聽父母的,否則孩子一定會後悔。”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裡,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孩子一定不會比父母更有經驗,但要想做出“明智的決定”,你必須徵得孩子的同意,孩子需要有承擔選擇的能力,你可以幫助孩子提供欠缺的資訊和視角,他的選擇往往比你的更好。

這是對孩子莫大的認可和鼓勵,這也將驅使他向自己的目標奮進。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孩子每次在琢磨該做什麼或怎麼做的時候,都要找父母幫忙,那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呢?他怎麼可能會自信地擔任領導者的角色呢?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捨得放手,孩子才會啟動內在驅動力

管孩子是本能,放手則是本事!

在決定是否放手前,先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取得現有成就中,有多少是你的付出,剩下的就是孩子的空間,當你的“籌碼”佔據了95%時,孩子就只有5%的努力空間了。

自驅力,是解放父母,成就孩子的終極武器

孩子每天回家,父母都要事無鉅細的監督孩子的作業,管理孩子的作息時間,週末安排滿滿的課外班,你的窮追猛打,已經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等於把孩子學習的內驅動力代替了,完全被外力包圍著,孩子反叛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你可以逼孩子把作業做好,但你沒法逼孩子過好一生。

但自驅力可以!

記住:你每進一步,孩子就要退一步。

當孩子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哪還有什麼價值感呢?厭學、網癮、早戀、叛逆等問題便接踵而至……

青春期問題答疑解惑,點選下方【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