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一直是困擾許多父母的難題!

家長常用的三種處理方式

心裡有不爽,但先遠離現場

有些家長在寶寶被打後,為了避免矛盾升級,會立馬帶孩子逃離現場。

小孩本來就容易被轉移注意力,換個場景、換個玩伴確實大多時候很管用。但實際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只是大人帶著娃一起逃避了這場社交衝突而已。

對於孩子來說,他依然不知曉怎樣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躲過一次又一次,就有可能形成遇到困難就逃避、膽小、不敢與人接觸的性格。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以暴制暴”,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會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單純鼓勵“打回去” 無異於以暴制暴,或許當時能排解心中的委屈,但是娃打回去後,被打的更嚴重了咋辦?

孩子會質疑你的“建議”——原來打回去並不能自保反而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而且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難以保證“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很可能會使打鬥升級,成為傷害人的一方。

所以,只單純的告訴寶寶要“打回去”,其實並不能讓他在面對衝突時正確的表達想法和保護自己。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恨鐵不成鋼”,認為孩子慫,貼標籤

還有家長看到寶寶被打不還手,就給他貼上「膽小、懦弱、慫」的標籤,這顯然不對。

有研究證實:80%的孩子在遭到攻擊時,不會選擇反擊,而是採用了退讓、哭泣,任由對方搶奪玩具的迴避型行為。即“不還手”,其實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的行為,並不是你家的“格外”慫!

根本原因就是面對這樣的衝突,小朋友們並不知道該怎麼辦。

教孩子分清情況,區分對待

“打不打回去”不是簡單對立,應分清具體情況。打人小孩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是有針對的,也可能是沒有針對的。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如果孩子被打只是偶然情況,因為失誤或好玩,這種情況可以教孩子包容。

而面對有針對的故意欺凌,則應該反抗。而反抗形式有很多種,除了打回去,應該教孩子怎麼做呢?

①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對方:“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必要時候要高聲呵斥對方!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②如果對方還打自己,你就抓住對方手或擰住對方耳朵,推開、制止對方,並迅速脫身,確保不會有更嚴重的傷害。

③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大人的保護,可以是老師、家長。不一定每次都求助於外力,但是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人。

④告訴孩子,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負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體中,才擁有了震懾危險的力量。

⑤最關鍵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遇到什麼,一定要告訴父母。很多孩子在外被別人欺負時一聲不吭,不敢告訴家長,就是因為在他們成長經歷中,告訴家長之後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責備。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做好這2點,孩子會變得

“不好惹”

打架看似小事,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家長不願孩子當“狼”,也不忍心他當“羊”。不能簡單地以“還手or不還手”看待問題,關鍵在於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想讓孩子少被欺負,家長就要陪孩子做好2件事:一個是“力量訓練”,一個是“繪本引入”,如《學會大聲說“不”》。

不要小瞧孩子的力量訓練,李玫瑾老師就曾表示:孩子從小一定要有體力鍛鍊,只要孩子有運動,他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比起替他委屈,這2件事家長更應該做

所以,家長要經常陪孩子去戶外運動,游泳、摸跳、玩滑板車、玩輪滑、走平衡、攀爬等等。

為什麼小編推薦繪本引入,而不是直接跟孩子講欺凌?因為大人想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如繪本全面,並且家長可以在繪本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更利於孩子理解領悟。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