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堯舜禪讓的疑點

堯舜禪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寓言,幾乎成為後世權臣篡位的法理依據。從子之之亂、王莽篡漢再到魏晉南北朝,無一不是以此為參照。但且不論《竹書紀年》中完全不同的記載,即便讀《史記》的《五帝本紀》,隱約也可以讀到很多不一樣的線索。本文就探討一下我讀《史記》的《五帝本紀》的一些疑問和看法,歡迎大家討論。

《史記》中堯舜禪讓的疑點

疑問一:帝位傳承是否是以黃帝血脈為基礎的兩大家族競爭?

首先一個事實是,五帝到大禹,從血統上都是黃帝的血脈,根據《史記》的《五帝本紀》記載,以下圖出從黃帝到大禹的譜系傳承。

《史記》中堯舜禪讓的疑點

五帝到大禹的血脈傳承

從圖中可以看出,帝位其實一直在黃帝的兩個兒子傳承出的高陽氏和高辛氏之間傳承,《史記》的《五帝本紀》記載: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顓頊作為皇太孫自接繼承了黃帝的帝位,而玄囂也就是少昊氏被封到了東夷,後來歷代中東夷作為一股重要政治力量一直到周代武王伐紂時(姜子牙就來自東夷族)仍然扮演重要作用。從這裡開始高陽氏和高辛氏之間的帝位爭奪逐漸凸顯。顓頊之後,高陽氏的帝嚳獲得了帝位,之後三代帝位就在高陽氏一族中傳遞,直到傳到堯手裡。

疑問二:堯帝是否是一位好帝王?

《史記》中堯舜禪讓的疑點

《史記》的《五帝本紀》中記載堯的功績篇幅很少,反倒是很多記載暗示了堯當政時的不足: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

未有分職,表明沒有得到重用或者放在他們不擅長的崗位上。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作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這段記載就更明顯了,直接說“堯未能舉”,而且不僅是外族的高陽氏,甚至連自己本族的人才也沒能舉用。

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在治水問題,堯也沒有很好的辦法,直到舜的時代才任用大禹完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闢,言毋兇人也。

在管理能力上,對王國記憶體在的問題也不能解決。

可見綜合能力堯不僅不突出,還排擠異族,以至於自己的兒子不能獲得廣泛支援,最終各氏族轉而支援舜。

疑問三:堯舜是和平接班嗎?

《史記》中堯舜禪讓的疑點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丹朱而之舜⑧,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從史記記載,在堯去世前舜已經攝政,之後堯的兒子曾經短暫即位,但諸侯此時只認舜,最終舜才正式即位。如果排除修飾性的語言,就故事主幹來說,和歷代權臣篡位的流程差不多。記載更早的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的記錄就更露骨了。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 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史記》中堯舜禪讓的疑點

自接說的是舜囚禁、流放了堯和他的兒子丹朱。

還有《山海經》記載因堯禪位於舜引發的堯"殺三苗之君",“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就是周的始祖棄,按五帝本紀記載,也是帝嚳的兒子,也就是堯的同父異母兄弟,丹朱的伯父或叔父。因此把不服氣又桀驁不馴的兒子交給他暫時看管起來,很符合情理,當然恐怕要透過舜來具體操作。這樣,舜"放讙兜於崇山"與堯"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就很可能是一件事。

再看舜即位後做了什麼:

舜舉作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八愷和舜同樣出自高辛氏,被任用管理政務,而出於高陽氏的八元,就被安排去教化民眾。所以綜合來看。

因此,我更傾向於認為真相是:這是高辛氏對高陽氏的反擊,透過臥薪嚐膽逐步掌握朝政,最終奪回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