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大家好,我是朵媽。每週六我都會在《朵媽三分鐘》這個欄目,為大家解答關於娃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點贊最高的留言,我會優先寫出來哦。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平時看著很乖的孩子,常常會在一些問題上“犯倔”。幼兒園裡,只要是自己先拿到的玩具,那就一直要是自己的,誰來要都不給;看見爸爸媽媽去抱一抱其他孩子,他們的小嘴能噘上天。

“這是我的!你們都走開!”

這句話大多數媽媽都曾聽過,我也不能倖免,自從有了豆豆後,我就在努力爭做“端水大師”——從玩具到生活日用,都必須姐弟一人一份。

然而就算已經努力端平一碗水,也不能完全避免“所有權之爭”。特別是豆豆,姐姐的玩具要拿來玩,但自己的玩具那是分毫不讓,姐姐碰一下都不可以。

“孩子佔有慾這麼強,還不懂分享,將來怎麼在學校裡交朋友啊!”家長們會產生這樣的疑慮,主要是不瞭解孩子正在經歷“物權意識”的覺醒。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認知誤區,他們覺得孩子不願意主動將自己的東西與其他人分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我們自己從小就被“孔融讓梨”的故事反覆告誡,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是不自私的,到有了孩子後,就開始不自覺地用同一套理論去要求他們。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對孩子成長規律的缺乏瞭解。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2歲到4歲年齡的孩子開始漸漸萌生物權意識,他們認為任何東西,只要是第一個得到的人,就對這件東西擁有所有權。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在幼兒園裡,我們常常能聽到孩子這樣的話語,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眼中“我先拿到”是絕對權威的理由,他們的初期物權意識覺醒讓他們開始學會保護自己的所有權。

這種專屬孩子的邏輯,總是被大人們誤解,進而過分解讀為孩子自私不懂分享。

實際上,這只是孩子們物權意識覺醒過程中的必然表現。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孩子2歲前,大多還處於對自己的身體、五感的認知探索階段,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對外物的認知並不敏感。

等孩子過了2歲後,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伴隨而來的還有佔有慾的產生,也就是物權意識的外向表現。

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同時對外物的認知開始變得敏感,對物品的權屬關係有所感知。

待到了3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加完整,表現出很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家長和身邊接觸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滿足自己的要求。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4歲以後的孩子漸漸有了社交需求,同齡同伴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環境影響下,他們會開始接受“分享”的概念,物權意識發展趨於完整,能分清楚“是我的”和“別人的”。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回到物權意識的概念上來,我們已知2~4歲孩子的物權意識覺醒最強烈。孩子們對諸如玩具、零食等小物品的佔有慾會空前強大。

當他們認定某樣東西是“自己的”,一旦被其他人“剝奪”佔有權,他們就會失去安全感,往往透過大哭大鬧來回應,希望以此換回這種安全感。

所以當遇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樂意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其他人,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他們這種心理成長。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我們不要在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強迫他與人分享,這會給孩子一種錯誤認知——這個東西明明是我的,卻被別人搶走了。尊重孩子的意志,在最大限度保護他們的安全感,是培養孩子正確“物權觀”的第一步。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當孩子感受到對“物權”的足夠安全感後,我們才能帶他進入第二步——潛移默化地傳導“分享”概念。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對於家長會不自覺地展示出一些分享動作:比如會將自己吃一半的水果遞給爸爸媽媽,撿到了什麼東西都想要爸爸媽媽拿著。

不用過多地解讀孩子背後的心理原因,我們只需要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正面的反饋——感謝、表揚甚至是鼓勵,告訴孩子這種分享的行為是讓人高興的。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家長的情緒變化,對正面情緒的反饋更佳,在潛移默化中會漸漸將分享行為認知為好的事。只要不斷給孩子強化這種影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便會漸漸主動做出類似分享的行為。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除了透過鼓勵表揚的的方式讓孩子被動感受分享行為的好,我們還可以透過一些遊戲讓孩子體驗主動“交換”的樂趣。

朵朵上幼兒園時跟同班一個小朋友玩得特別好,朵朵總是會跟我們說這個小夥伴的事,因為這份社交需求,朵朵是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她的。

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交換禮物”的小遊戲,讓朵朵親手做一份禮物送給小夥伴,並表達出想要交換禮物的意願。

準備好各種顏色的硬卡紙、剪刀、膠水和水彩筆,再提前做好一些彩紙做的裝飾小花朵、小月亮等等,朵朵親自給她的小夥伴做一張手工賀卡禮物。

“我兒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是沒家教?”這些誤解,會傷害孩子

物權意識的覺醒是孩子自然的成長規律,家長對此不必過度反應,只要尊重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引導,用一些小技巧,就能讓孩子自然過渡。

不要一味地將“佔有慾”強的孩子歸類於自私範疇,更該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沒有給足孩子物權觀上的安全感?

你家孩子也會在這樣的問題上犯倔嗎?留言分享給我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