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愛可以無條件,但要講原則。

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近年來,有一種育兒說法是“和孩子做朋友”,強調的是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

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動的空間,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教育為先,有餘力再做朋友。

為人父母,首先要盡到做父母的職責,其次,才是和孩子成為朋友。

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不要著急跟孩子做“朋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衡量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年幼時若不給孩子立規矩,等到長大後再好的教育都可能是無用的。

所以,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名家畫廊|西斯萊

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這幾年,“界限感”這個詞越來越被重視。

有本書對界限感是這樣描述的: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

界限感,說白了就是在人際關係中掌握適當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間,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預。

這樣的邊界能幫助我們不隨意“闖入”他人的領地,同時也保護我們自己不被打擾,有合適的邊界感,親子之間才能更好地相處。

而在家裡,家長常常因為愛孩子,要和孩子成為朋友,而令孩子對“界限感”變得模糊。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因為他的內心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戀階段,比如他有能力去做,他也不做,他覺得這都是父母的事。

孩子失去界限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選擇跟孩子做朋友。

然而,孩子的成長需要界限感。

缺乏邊界感,是很多痛苦關係的來源。

對孩子來說,規則就是界限,就是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界限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漸學習的過程。

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沒有養成界限,沒有建立規則意識,未來生活中就會常常做出一些令父母頭疼的事情。

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名家畫廊|西斯萊

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教育的本質,就是家長的一場修養。

它不是單純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要培養他的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比較容易遵守規則,將來走向社會擁有更強的自律和理智。

要教育孩子不僅要有溫度,更要有尺度。

告訴孩子有三條底線不能違背,即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

愛可以無條件,但要講原則。愛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規則的基礎。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刻骨銘心的影響。

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育兒技巧最靈驗,那就是父母的言行!

如果你要跟孩子做朋友,那就做值得尊敬的良師益友。

良師為先,益友其後。

並告訴孩子:我愛你,但我絕對不會縱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