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中國人必須知道的姓與氏的由來。孔子其實不姓孔,他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比如袁世凱,現在看來是姓袁沒錯,但實際上袁一開始是氏,而不是姓!所以在古代,姓和氏其實是不一樣的,但凡姓裡都會有個女字,因為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全都有個女字。有了姓,人們就能追溯其根源。後來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生產力發展了,家族部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擴張分裂了,獨立分支之後就有了‘氏’,後人再以氏為姓,這便有了百家姓。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有當官的自立門戶或以官職為氏,比如司馬懿、司馬遷的司馬,一開始就是官職。也有受封地方的會以地名為氏,比如商鞅,他名字叫“衛鞅”,戰國時期幫助秦國變法,因功受封於“商地”,所以人稱“商鞅”。所以‘姓’可以別血緣婚姻,‘氏’用來分高低貴賤!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在夏商周三代時,人人都可以擁有姓名,但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氏’,到後來很多家族直接就‘氏’改‘姓’,把“氏”當做“姓”來用。比如孔子的子姓,本來是上古大姓之一,是商朝的國姓,但現在幾乎看不到什麼人姓‘子’了,因為子姓後人大多以‘氏’自稱了。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現在的武、鄧、丁、湯等姓氏很有可能就是‘子’姓的後人,‘姬’姓最張揚,演化出了吳、鄭、魯、魏、楊、梁、蔡等四百多個姓,佔百家姓總數的82%。問題來了:那為什麼是百家姓?不是千家姓?萬家姓呢?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戰國亂鬥,禮樂崩壞,‘姓’和‘氏’開始混為一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分封,推行郡縣制,沒了分封制,新的氏就少了一個最主要的來源,一直到西漢時期,司馬遷寫史記乾脆就不再區分‘姓’和‘氏’了,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而混為一體,從此中國的‘姓’於‘氏’正式合二為一,所以從那之後中國就只有百家姓,沒有千家姓、萬家姓啦。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人和人之間的姓氏稱呼上再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老百姓第一次成了天下臣民的統稱。話到這裡,再說兩個點,古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而敗”,古今中外大多如此!而五服是用來區分族人親疏關係的分界線。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九族圖內,“上至高祖父母,下至玄孫,女方自從姐妹,男方自從兄弟,都在五服之內,很少有五服之內家家都窮的”。後來這句話被改成了“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意思是如果你家一直很窮,到第五代基本就絕後了。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古代窮人娶不起媳婦兒,但更重要的是,戰爭年代三代單傳的窮人為了生活,很多都會去當兵。西漢鼎盛時期,中原人口6000多萬,到後來三國結束時,人口已經不到三千萬了,整整少了一大半!十五六歲的男娃戰死沙場,是那些戰爭年代裡很正常的事。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還有一個點就是“天下同姓本一家”。前面所講的第一個點反過來就是古代王公貴族。往往可以枝繁葉茂,多子多孫。劉備剛出場時的抬頭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劉勝一輩子生了120多個兒子,從他往後數到劉備經歷了20代左右,所以到劉備時,這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說也有幾萬人。而這劉勝往前數劉姓氏族的來源,主要說法是周匡王封小兒子在“劉邑”,人稱“公子劉”,後人自此以劉氏為姓。所以現在的每個姓氏往前數幾百上千年,祖上都是貴族,都是大官兒,同一個姓氏也很有可能會是同一個本家。

大多數人不知道“姓”和“氏”的由來,孔子不姓“孔”而姓“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話不完說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