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文 | 小伊評科技

不管你怎麼看華為,都不得不承認,當年處於中興時代的華為是國產手機品牌中唯一能夠和蘋果分庭抗禮的公司,也是國內唯一一個上過蘋果釋出會,被蘋果真正當成競爭對手的手機品牌,這是隻有三星和谷歌才有的“殊榮”。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如下圖所示,這是IDC釋出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市場600美元以上價位段智慧手機的市場份額,華為以44。1%的市場份額雄踞第一位,超過了蘋果0。1個百分點,這也是國產手機品牌,首次在高階市場超過蘋果。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如果大家關注過當時手機市場的變化的話應該就能感覺到,在2019-2020年那個時代,從蘋果過渡到華為手機的(Mate系列機型居多)的使用者是非常多的,我身邊就有很多使用者從蘋果換成了華為,尤其是華為Mate30以及華為Mate40這兩個系列的機型,其他還包括華為Mate X摺疊屏手機等。

就算是在當年的全球市場,華為也以16%的市場份額僅次於蘋果和三星,並遠勝於其他手機品牌。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然而,在2021年之後,華為的手機業務由於制裁,已經遭受到了實質性的影響,其在高階市場的份額如預期地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而與之對應的是蘋果的份額出現了明顯增長,而反觀一票國產手機品牌卻並未抓住機會,基本都是原地踏步,提升幅度只有1%-2%,這就充分的說明,使用者對於同是國產手機品牌的高階機根本不感興趣。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基於安卓系統(現階段鴻蒙系統目前依舊保留安卓特性)的國產手機廠商,小米,OPPO和VIVO相比於華為究竟差在哪?有些人可能把它歸結為技術,有些可能把他歸結為品牌塑造。

但是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句話:

其他國產手機廠商往往不具備華為進行長線佈局和致力於成為創新型壟斷企業的的魄力和野心。

華為在剛開始做智慧手機業務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立下了兩條長期的發展規劃:

1、堅持發展自己的手機晶片業務。

2、長期堅持著力於中高階手機市場,並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已。

這兩條路如果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如果大家能夠將目光拉回到2010年那個時代,身處於當時那個環境之中,你就會深切地感知到,當時的華為在做這兩個決定的時候,是需要擁有多麼大的魄力和勇氣。

在2010年-2015年這個時間段,智慧手機在國內完全處於方興未艾的萌芽階段,一片藍海,市場潛力巨大。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做出來手機上市銷售,能建設好銷售渠道,能夠擁有一定的營銷噱頭,就不愁沒有市場,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風口。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只要能抓住風口,豬都能飛起來,當年小米創始人雷軍的”風口論“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話題,換句話說,在這個時代,根本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精力就能夠獲得難以想象的成功。

如下圖所示,這是2014年國內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分佈情況,後來居上的小米以14。97%的市場份額超過華為成為了國內的老大,距離小米成立還不到五年,而那時候的華為已經20歲了,做手機的歷史也都長達十數年了。一個行業內的老兵,被新秀在短時間內超越,如果大家是華為的領導層,會有什麼感受呢?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而且,在當年,華為耗費大量精力和財力所打造出來的麒麟系列晶片,對於華為手機業務本身是起不到任何正向的提升,反而會帶來負面的加成,華為設計並量產的第一款手機AP晶片K3V1,由於過於落後的工藝,甚至成為了當時手機行業的一個笑話。

而在2012年釋出的K3V2,雖然相較於K3V1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由於GPU相容性差,工藝依舊落伍等問題,其市場口碑依舊慘不忍睹,被當年小米所搭載的驍龍晶片吊打。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而此後釋出的麒麟910,麒麟920,麒麟930一直到麒麟950,雖然在綜合性能方面有所改善,但是也都只是具備能夠追上競爭對手的能力,依舊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很難為華為手機帶來什麼正向的提升。

然而華為依舊堅持了自己的方向不動搖。

就這樣,一直到了麒麟980,麒麟990以及麒麟9000系列晶片的釋出之後,麒麟晶片才最終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可,成為了華為手機的核心賣點。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華為的在早期的堅持不懈,才讓後來的華為跳出殘酷的“模仿性競爭”,擁有屬於自己的,不可複製的技術護城河。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而反觀其他手機品牌,其實都不具備這樣的魄力,對於他們而言,堅持打造創造性的技術並不是第一位,拓展銷售渠道,儘可能地多賺錢才是王道。

然而這種模式在增量時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進入存量時代,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到惡性的“模仿性競爭”中來,因為大家的研發能力類似,所能拿到的資源也類似,那麼想要脫穎而出就只能看誰更能捲了,而這就是目前國內手機廠商所面臨的情形。

另外,相較於華為,其他手機企業其實並沒有成為一家擁有壟斷性技術能力的野心,大多都是偏安於一隅。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目前在世界範圍內耳熟能詳巨頭公司,哪一個不是擁有一定的壟斷性的公司——蘋果,微軟,谷歌,高通,英特爾等莫不如此。

後華為時代,再無能和蘋果抗衡的國產手機品牌,差距究竟在哪?

而華為其實就有這種野心,華為在當年是全球唯一一家在通訊行業能夠形成閉環的企業——通訊技術研究——通訊基站/裝置製造——手持終端製造——高階手機晶片的設計。一旦華為能夠按照自己的發展軌道進一步發展,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可怕的企業。

然而其他手機企業大多都不具備這樣的基因。所以他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同質化競爭的泥沼之中。

而一旦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沼,想要走出來就非常難了。

END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