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社會,早產的人

據說人類都是早產兒,可看著當前的社會,卻像極了早熟的社會。

早熟的社會,早產的人

“早產兒”

人類都是“早產兒”

科學家認為,人類嬰兒需要在母親肚子裡發育18-21個月才算發育成熟,這樣也是真正的‘足月’。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胎生動物的幼崽在分娩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自主行走,而這個過程人類要花費大概10-12個月左右。同時,嬰兒出生後大腦的腦容量僅為400毫升,需要成長到三歲左右才能夠達到成年狀態時腦容量的97%。所以,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嬰兒都是屬於早產寶寶,需要成年人精心的照顧較長的時間才能夠自主行動。

既然都是早產兒,那麼人類是十月懷胎就要生產呢?

因為懷胎十月是人類沒有辦法的辦法。人類的頭身比是所有動物裡面最大的,21個月的胎兒,腦袋大小相當於現在的兩、三歲孩子,腦袋的直徑已經完全超過了人類婦女的盆骨寬度,根本生不出來。人類雖然體型比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大不少,可是盆腔的寬度卻比不上黑猩猩。這就是人類直立行走帶來的代價。

早熟的社會,早產的人

左:人類盆骨,中:南方古猿盆骨,右:黑猩猩盆骨

直立行走會讓身體的重量集中在下半身,如果人類的骨盆還是古猿的寬度,就會走路搖擺,身體佝僂,這樣反而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只有將身體徹底站直,完全依靠雙腿行走,人類的能量消耗才會降到最低。

早熟的社會,早產的人

直立行走的代價

在食用同量食物的情況下,一個人行走會比黑猩猩行走

節省大約四分之三

的能量。

人類將節省下來的能量用在了

發育大腦上

,於是人類的腦容量開始增長,

頭圍開始變大

。於是,人類的進化開始呈現這樣的趨勢,人類的骨盆越來越窄,可是腦袋卻越來越大。這對人類來說是致命的,從此生育變成了人類女性

必須面臨的危險

最後,自然選擇將人類的懷孕時間定在了40周,也就是大約280天,通俗點就是

十月懷胎

現代社會是“早熟兒”

關於養兒,不知何時流行起來的‘早教’,也不記得何時流行起來的‘胎教’;

關於育兒,不知何時流行起來的‘家教’,也不記得何時流行起來的‘校外培訓’;

只知道這兩年“內卷”這個詞,大家都越來越能深刻理解了。

早熟的社會,早產的人

內卷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網上讀到過的一篇文章,借用一個小故事來解釋這個現象。

故事大致內容如下:

原先有一個小鎮,小鎮上開著三家鞋店,小鎮上鞋子的供給和需求是平衡的。鞋店的主人每天固定的時間開店,中午會休息吃飯,晚上就會關門,節假日也會去休假。由於小鎮的鞋子的供給是固定的,由此小鎮上的人只能根據鞋店的開放時間來進行購物。

但是某一天,小鎮上來了另一個老闆,他帶來的鞋子的資源打破了小鎮上鞋子的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同時由於新來的老闆特別的勤勞,他一天營業10多個小時,不午休,晚上也不休息。所以他把其他三家的生意搶走了,營業額很高。

另外三家看到這種情況,也只能延長營業時間,並且取消了休假和午休。由於小鎮對鞋子的需求是確定的,不會隨著營業時間的增加而增多,導致現在多花了一倍的時間進行營業,所取得的營業額和之前一樣,甚至更少,這四家店就此開始了內卷。

上面的故事就形象地說明了內卷,本質就是在沒有增量的情況,增加成本投入和時間長度,最後花更大的代價去完成原來同樣的事。

而我們社會很多維度的就競爭就是不斷地把未來知道和未來才能擁有的東西提前給與,比如透過付費教育方式提前獲得某些知識、技能、產品等來加劇競爭,又比如透過評估信用的方式提前給與金錢來透支未來,等。

然後,使得大家越來越

早熟

。就好比那些催長的激素,使得身體提前發育了,但是透支了未來的二次發育。

我們總是在行走的路上過度關注別人的變化,從而忽視了根據自身特點去找到合適的位置

但是人是有“

人性

”的,一切單體合理的事物和道理,放在群體裡面就會發生變化,大多時候都是競爭/攀比導致了群體行為的變形。

人逃不過人性的桎梏,經濟也逃不過經濟的週期律

早熟的社會,早產的人

經濟週期

人們總是一代又一代地擁有著差不多的經歷。歷史雖不會簡單地重複,但總是壓著相同的韻腳重演。

此時此刻

,我們社會已經早熟到透支了繼續發展的潛力。

恰如彼時彼刻

,等待著我們的是一波粉碎一切打破重建的力量,還是一股藐視一切突破重生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