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開個玩笑?誰能想到,它在孩子心裡埋了20年呢?

文:CC爸媽

ID:CC-bama

辦公室的小夥伴,昨天一臉黑線來上班,原來是因為一句玩笑話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事情是這樣的:

婆婆總愛跟孩子開玩笑,每次家裡小孩要是吃個零食或水果,哪怕旁邊還放著一個,婆婆也會伸手跟孩子要“寶寶,你拿著什麼好吃的,給奶奶吃一口好不好?”。

孩子要給她吧,她就趕忙說,“奶奶不吃,寶寶你吃吧,我可捨不得吃你的”。(發呆)

孩子要不給吧,她就說“一口都不給奶奶吃,你個小白眼狼,白疼一你了”。(震驚)

我因為這事跟老人說過不止一次,我說:“

您要是吃,冰箱裡還有很多。要不吃,就別跟孩子這樣要了。再不然,孩子給您,您就拿著

”。

結果孩子奶奶說“我就逗逗孩子,我哪能真吃孩子的東西”。

你要問,這事跟娃爹有什麼關係。

小夥伴說,她想讓隊友和孩子奶奶好好說一下,以後不要這樣對孩子了。

但隊友卻說,“這有啥,不就是開個玩笑,你太小題大做了吧?”

你說這事他無辜嗎?!

只是開個玩笑?誰能想到,它在孩子心裡埋了20年呢?

其實,說實話,生活中這樣和孩子開玩笑的簡直不要太多。

是的,人類幼崽護食兒是超級可愛,任誰都忍不住逗一逗。

但,其實這不叫「逗」、這叫「耍」。

因為無論是“我不吃,都給你留著”,還是“一口都不給,白疼你了”帶給孩子的都是負面能量。

他無法分辨大人的目的,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感到焦慮、緊張。

前者

囿於大人犧牲的“被迫感動”

中,後者讓孩子

對正當行為

(不想給)

產生懷疑和愧疚。

它還會造成孩子的認知混亂,讓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判斷和處理真實的情況。

一個朋友家的小孩,之前家裡老人就經常開討要手上東西的玩笑,孩子不肯,就會被數落。時間久了,孩子就形成了一個潛意識,不管願不願意,說“好”就行了,只要說好,對方不僅不要,還會姨媽笑地誇獎自己。但當去了外邊,別的小朋友在經過她同意,拿她東西時。孩子一下就崩潰了,哭著說“不是這樣的,你要說不要”!現在上了小學,自己獨立社交,後果就更嚴重了,作業沒寫完想下樓玩一小會兒再回家寫作業,可當她想回的時候,沒玩夠的朋友堅持問她:再玩一會兒行不行!她明明不願意,但直接拒絕的話也說不出口,堅持陪人家玩,心理100個惦記沒寫完的作業。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可預見的,今後的職場、婚姻中,她也一定是一路妥協、隱忍。

除此之外,還有這兩個玩笑,也千萬不要開!

02

以愛為威脅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可管不了你了,你別跟著我了,我要不起你這樣的孩子你覺得誰家好,就去誰家過呀

在所有的玩笑中,以愛和拋棄相威脅的玩笑,對孩子殺傷力是最大的。

大人總是覺得說說而已,“孩子不傻,不當真的”。

但遺憾的是,多數我們嚇唬孩子的話,他們都是當真的。

想想我們小時候就知道啊,我們真的沒有一次是透過長輩們的玩笑或是嚇唬而理解他們背後的意思的。

孩子們能接受到的只是語言表面傳達的意思,僅此而已。

每一次“我不要你了”或是“你去別人家吧”都是在孩子心裡紮下的軟刀子。

用拋棄作暗示,用監護人的愛來脅迫孩子就範。

殊不知,

這對孩子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會讓孩子有一種隨時可能會被拋棄的感受,而這會直接摧毀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會因為害怕被拋棄,而選擇妥協。

只是開個玩笑?誰能想到,它在孩子心裡埋了20年呢?

有位朋友就講過自己的故事:

她小時侯基本是奶奶帶大的,有一年暑假,在姥姥家過的,姥姥總是帶她去田裡捉野雞、螞蚱,自己那個暑假特別開心。

等快開學回到家裡,自己忍不住總是和奶奶分享在姥姥家的開心事,還說什麼時候還想去。

結果奶奶聽完,說“既然姥姥這麼好,乾脆你搬去跟她住吧,以後別回來了,還省得我伺候你”。

後來,奶奶便時不時地說“準備什麼時候搬去你姥姥家住呀,我早想輕鬆輕鬆了”、“既然你姥姥這麼好,把你送她那得了”。

從此,朋友再也沒有和奶奶分享自己的心事。

雖然,現在知道了,奶奶當時必然不是說的真心話,但也確實一句話就造成了她整個童年的無助和不安。

因為她知道,她的看護人是脆弱的,自己不能什麼都和奶奶分享。

自己只有懂事,才會讓奶奶好過,自己才不會被拋棄。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愛相要挾,來迫使孩子妥協。

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認為“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我必須表現好,別人才會愛我、認可我。

而,

一個表現不好的我、要求太多的我,是不懂事的,也不值得被愛的。

很容易形成取悅型人格。

03

拿孩子樣貌開玩笑

你都胖成這樣了還吃呢!你不知道長得黑不能穿這個顏色呀?你看咱這小眼睛,跟拿刀扒拉個縫似的。

大人看似漫不經心的幾句話,就可以毀掉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自卑到塵埃中。

網易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人們最介意的玩笑中,

有關外貌的玩笑

最讓人介懷。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生來就是自卑的,自我否定的形成,往往是不當的家庭教育和外界環境造成的。

而大多數人的自卑情結,都是小時候埋下的種子。

只是開個玩笑?誰能想到,它在孩子心裡埋了20年呢?

4、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注意自己的容貌,當週圍人對自己的外表進行評價時,他們都會聽進心裡,聽得多了就容易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開始厭惡自己的長相。

夏天某個清晨,CC來到我們房間,我們一家四口躺在床上,CC突然問,媽媽,我是不是很黑?

爸爸立刻回覆“我們一個顏色啊,你看DD比你還黑一點,媽媽跟你差不多,我稍微白一丟丟”。

我接著說,“反正咱們一家四口,哪個也不算白,哎,你們瞧,躺在這藍色的大床單上,有沒有突然感覺,咱們像小溪中4條泥鰍?”

全家人聽完爆笑一團,學泥鰍扭來扭去了一個清晨,隔天還開心的跟朋友分享,全家當泥鰍的場景。

此後CC便沒了關於膚色的自我懷疑。

心理治療師蘇珊·富沃德博士曾說過:

當你從別人嘴裡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並讓這些評價進入你的潛意識時,你就是在內化,讓它們從你是變為我是,這就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基礎。

而心理學上把因為家庭教育不當而使孩子產生的自卑,稱之為“原生自卑”。

特徵是,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會羨慕任何一個在相貌的某一部位優於她的人。

可很多大人都不明白孩子的敏感,明明揣著最純的愛,卻說著最傷人的話。

我有位朋友,有兩個虎牙,笑起來特別可愛。但可惜的是,她很少笑,最多就是忍不住的時候抿嘴或捂嘴笑一下,也從不愛拍照。我們一直以為她是太高冷。但熟悉了之後,才知道是因為她小時候牙不齊,爸爸和哥哥給自己起外號“齙牙小妹”。身邊親人的評論,導致她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敢露出牙齒,慢慢的就變成了她的一個心病。

而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因為父母總是說自己胖,就對自己的身材完全沒自信;

因為家人嘲笑自己膚色黑,一生介意自己的膚色”;

因為總被要求懂事、謙讓,導致沒有安全感,只要與人有衝突,必然主動妥協;

因為常被否定脾氣不好、性格差,不信別人真心對自己、真的愛自己,無法建立親密信任關係。

孩子的自我接納

從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開始

,他們對自己的所有認識,都是源於父母的評價。

若是生命之初,連父母都無法接納自己,又如何要孩子接納自己,去成長為一個開朗明媚的少年呢。

所以,對孩子請多一些讚揚,少一些批判;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這句話聽起來很“口號”,但值得細品。

只是開個玩笑?誰能想到,它在孩子心裡埋了20年呢?

希望大人都可以明白,我們的話,孩子真的會當真。

開玩笑應該是在對方舒適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讓雙方都覺得好玩、有趣,而不是故意捉弄孩子,讓孩子難堪。

我們也應該讓孩子明白,如果別人開得玩笑讓你不開心或感覺到不舒服,他是可以直接說出來,拒絕的,哪怕這個人是爸爸媽媽。

當然,如果一個人明知道你的情緒和感受後,還不以為然,繼續進行你不喜歡甚至是反感的玩笑,那這個人就可以遠離了。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

中國醫科大學

碩士,

三甲醫院

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