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韌性》:父母只需做到這三點,就能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心理韌性》:父母只需做到這三點,就能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一個13歲中毒癱瘓的少年,全身上下只有手指可以勉強活動。可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他的夢想是成為作家。

他叫李禹霖,媽媽說他從小就很樂觀,很愛笑,沒有跟媽媽抱怨過疼痛。媽媽心裡也很難過,可是又無能為力但是全家仍然把愛傾注在孩子身上。

媽媽說他很好學,很喜歡語文課,牆上貼滿了他的獎狀。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跟他像朋友一樣相處,一直在給他講正能量的故事,比如腦癱患者考上大學的人、霍金當上了科學家。

媽媽說:“雖然肢體殘缺,但是頭腦不殘缺,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靠社會來養的人。”

因為全家的愛、因為媽媽正確的三觀,李禹霖的性格也特別樂觀,很堅強,成長為了一個心理韌性很強的孩子。

《心理韌性》

這本書,,透過講解什麼是心理韌性,然後從如何培養樂觀心態、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建立有益關係等九各方面,給大家講解提升和增強心理韌性。

這本書的作者安妮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也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在心理學、親密關係、家庭教育等領域,都是很權威的專家。

心理韌性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素質,這是一種通過後天的訓練得以提升的能力。

所謂心理韌性,也被稱為抗逆力、抗挫力、復原力、回彈力等,遇到困難、逆境、創傷等重大壓力源的時候,人們也能夠良好應對的過程。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堅韌的品質,做到這三點,一定提升孩子抗壓能力。

第一, 保持樂觀心態。

樂觀的人更有韌性。在《美麗人生》這部電影中,圭多雖然身在集中營,但為了保護5歲的兒子心靈不受傷害,他經常給兒子製造遊戲的幻覺。他還兩次冒著風險用廣播傳達他們父子還活著的訊息,表達對妻子的愛,讓妻子有活下去的力量。

相比那些認命的人,圭多在可能隨時喪命的絕境裡,依然保持著精神上不垮,努力控制自己的命運。

心理學家說,樂觀就像快樂一樣,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它首先讓我們感覺良好。

當樂觀成為孩子的人生底色,孩子一定會成長為健康、快樂的人,面對任何困難,都有強大的心理韌性。

第二, 管理好情緒。

你一定看過動畫片《小豬佩奇》,喬治最喜歡的玩具是恐龍,有一天恐龍丟了,怎麼也找不到,它非常難過。

在全家人的幫助下,最終找回了恐龍。喬治也有最初的難過變為喜悅。其實這也是孩子體驗不同情緒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中父母沒有責備,而是不斷地引導喬治去解決問題,而且引導著喬治的情緒不斷變好。

瑪莎·瑞諾德博士所說:“所有的情緒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沒有悲傷,你就無法體驗快樂;沒有憤怒,你就無法體驗平靜;沒有恐懼,你就無法體驗勇氣。當我們允許自己在黑暗和光明中穿行時生活就會更加豐富。”

對孩子來說,控制情緒其實就是從體驗情緒、瞭解情緒開始,最終成為一個能保持良好情緒的人。

第三, 會解決問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能力提出的各種要求從生活到學習到交往。

如果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就會逃避、退縮,甚至是找藉口迴避,就是不會把關鍵放在解決問題上,這也是很多孩子在學校人際關係方面有問題的原因。

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家長可以教的,教會孩子解決問題,更有利於孩子獨立走向社會。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成年人都需要有強悍的心理素質來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而孩子就更需要格外重視心理韌性的培養來了。

在《心理韌性》這本書中,安妮老師總結了構建心理韌性的九大能力,將有益於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