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作者:羽逸塵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最近一個熱門的帖子,給無數父母澆了一盆冷水。

帖子裡的4歲男孩是一個“狠角色”,他僅僅為了能痛快地看電視,就趁著母親到陽臺收衣服時,把她反鎖在陽臺上。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要知道,這段時間持續高溫,太陽曬久了簡直是讓人“頭皮發麻”。

但這小孩沒有“良心”,只管自己“快活”,不管母親死活。

整整一下午,這位母親被曬得口乾舌燥,渴了只能喝水龍頭水。

她原本以為,孩子只是在開玩笑,畢竟孩子很善良,母子的關係也很好,沒理由傷害自己。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但事實擺在眼前,

在兒子眼中,她只是阻礙自己無限量看電視的“絆腳石”。

至於心疼親媽,完全不存在。

在氣頭上,她把所有憤怒發洩到了門上,想象著肆意處罰孩子的情形。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結果,等到真要懲罰孩子,她又於心不忍,秒變回“慈母”。

有網友下了一個定論,說她的孩子“天生是壞種”。

但哪有父母願意承認自家孩子是“天生壞種”?

她隱隱覺得不對勁,想用最溫和的方式“感化”兒子:

“我在他面前哭得很傷心,我希望他知道,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媽媽如此傷心。我想看到他哭,看到他來安慰我,看到他知道自己錯了,而不是狠狠地打到他哭。”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打一頓再說”,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卻少了些技巧。

孩子父親則說,週六把他們父子一起關在陽臺上曬,讓孩子長長記性。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這比直接打罵更具有說服力,能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傷害母親的。

不過,這些方法能治本嗎?

下次他再想看電視,會不會想別的餿主意?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畢竟,熊孩子的“作惡”程度,會一步步加深。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知乎有一個熱門的問題:

“你相信有天性很壞的孩子嗎?”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底下一個高贊回答很有代表性。

答主@周小怪有一次坐公交,遇到一個婦女拉著一個六七歲男孩。

當時座位都滿了,她前邊坐著一個孕婦。

男孩一直鬧,要孕婦給他讓座。

答主看不下去,就給主動讓座,但男孩偏偏不要,非要挺著大肚子的孕婦站起來。

他母親呢,脾氣並沒有比男孩好多少:

“給你坐你不坐,你信不信等會我一巴掌過去。”

男孩應該是習慣母親嚴厲的訓斥,早已不當回事,還一直吵鬧,聲音大得整車人都聽得到。

孕婦沒辦法,想向熊孩子妥協。

但答主跟她說不用起來,對男孩嚴厲地說:

“要鬧回家鬧,你在鬧,我就扇你。”

話畢,男孩突然用“毒蛇”一般的眼神狠狠盯著答主,“殺意”濃烈得讓答主害怕。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似乎,如果他辦得到,他會馬上讓答主去死。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孕婦下車時,男孩突然直衝上了,推了她一把。

答主眼疾手快,憑本能抱住孕婦的腰,但孕婦太重,兩人還是倒下了。

雖然有她墊著,孕婦還是一臉痛苦,一直顫抖著。

後面的人終於醒悟過來,忙著打電話給孕婦家裡人,接她去醫院檢查。

而男孩一臉壞事得逞的模樣,喊著:

“活該,你們就活該,不給我讓座,現在知道怕了吧?”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答主瞬間氣炸了,跑過去巴掌侍候。

男孩剛開始死不悔改,說她們該死。

答主更氣憤了,加大了力氣,才嚇住了男孩。

而男孩的母親雖然拉著兒子,但她的教育明顯已經“失效”了,再也壓制不住兒子的惡意。

問題也正出在這:

面對自家熊孩子,她所能想到的應對法子只有打和罵。

她甚至沒有耐心去理解兒子為什麼這麼暴躁,這麼不懂事,看不見孕婦的不便。

這男孩也是“天生壞種”嗎?

我覺得不是。

他的狂妄,他對人毫不掩飾的惡意,其實是被家人“培養”出來的。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我不禁想,這孩子平時很可能被無數冷冰冰的規則包圍。

這規則叫他別搗亂,別貪玩,別耍賴,滿是不信任的味道。

否則,迎接他的就是懲罰,如他在公交上被母親“公開處刑”那般。

他感受不到規則帶來的溫暖,相反,他被規則所傷。

為了舒服,他只能掙脫規則,撒潑打滾……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如一張無暇的白紙,沒有善惡的分別。

是生長的環境促使他轉善,還是轉惡。

範笙生說過一個現象:

“中國父母很吝嗇滿足孩子,經常會覺得滿足孩子孩子就會貪得無厭。孩子經常被壓制得痛苦嚎叫,父母又嫌孩子太鬧,高壓壓下去,

孩子少年老成。家長欣慰不已。

“高壓”二字,說出了一些父母教育的弊病。

他們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用心良苦,全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起了反作用。

如李雪所說:

“我在治療中發現,守著電視其實是無助的孩子拯救自己的方式——現實中沒有愛,孩子只能靠幻想來安慰自己,而電視提供了幻想空間。因早戀而退學自殘的少女,當深入她的內心時,她內心的聲音居然是:

如果不是因為那個男孩還在乎我,我早就自殺了。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孩子普遍缺愛:

你以為孩子在鬧是“天性使然”,其實他只是想得到至親之人的關注。

這是一個難以被父母接受的結論,他們以為自己愛孩子愛得“太過”,總在想辦法把愛“稀釋”一點,再“稀釋”一點,擔心把孩子寵溺成熊孩子。

卻不知,

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一位網友現身說法,他女兒小時候想要母親幫她摘星星和月亮。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在有些父母看來,這不是無理取鬧嗎?

但他們並不覺得孩子的願望太過分,連忙把手伸向天空:

“星星月亮,你們好,仔仔要你們,你們下來呀!”

孩子也跟著把手伸向天空,全家人開心地鬧成一團。

雖然星星沒有摘著,但孩子感到無比滿足。

他於是總結:

“其實孩子真正想要的也許並不是真實的星星和月亮,而是爸爸媽媽真正地看見。”

這意味著父母要觀察入微,看見孩子的焦慮和不安。

在高鐵上,有的孩子招人喜歡,有的孩子招人煩。

無他,父母水平不同罷了。

很多父母看見孩子好動,無所作為。

而有智慧的父母另闢蹊徑,給孩子一張溼紙巾,讓她打掃動車。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就這樣,孩子全程不哭不鬧,玩得不亦樂乎。

既解決了孩子的多動,也安撫了她的情緒,可謂一舉多得。

現在的孩子物質“富養”,可他們內心的感受,父母很難清楚地看到,給予正向反饋。

換句話說,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富養。

這樣的孩子被愛包圍,被充分理解,不需要父母苦口婆心地說教,長大後自然通情達理。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所以,當熊孩子作妖時,“作妖”很可能只是表象。

由此看來,所有的懲罰都不是重點。

甚至,懲罰多了, 溝通少了,孩子更加叛逆。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容易走向的誤區,

以為熊孩子是因為溺愛,因為縱容,才變得無法無天。

殊不知,熊孩子因為缺愛,才不懂規矩。

你以為熊孩子是想看電視?

未必,他們很可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陪伴。

這恰恰是父母常常忽略的地方:

看到孩子不聽話,又哭又鬧,一言不合就“男女混合雙打”。

美名其曰:走熊孩子的路,讓熊孩子無路可走。

其實,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加深了兩代人的隔膜。

從此,父母再也難以走進熊孩子的心。

重視孩子的感受,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與孩子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那麼,給再多的愛,都不會把孩子“溺死”。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作者:羽逸塵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最近一個熱門的帖子,給無數父母澆了一盆冷水。

帖子裡的4歲男孩是一個“狠角色”,他僅僅為了能痛快地看電視,就趁著母親到陽臺收衣服時,把她反鎖在陽臺上。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要知道,這段時間持續高溫,太陽曬久了簡直是讓人“頭皮發麻”。

但這小孩沒有“良心”,只管自己“快活”,不管母親死活。

整整一下午,這位母親被曬得口乾舌燥,渴了只能喝水龍頭水。

她原本以為,孩子只是在開玩笑,畢竟孩子很善良,母子的關係也很好,沒理由傷害自己。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但事實擺在眼前,

在兒子眼中,她只是阻礙自己無限量看電視的“絆腳石”。

至於心疼親媽,完全不存在。

在氣頭上,她把所有憤怒發洩到了門上,想象著肆意處罰孩子的情形。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結果,等到真要懲罰孩子,她又於心不忍,秒變回“慈母”。

有網友下了一個定論,說她的孩子“天生是壞種”。

但哪有父母願意承認自家孩子是“天生壞種”?

她隱隱覺得不對勁,想用最溫和的方式“感化”兒子:

“我在他面前哭得很傷心,我希望他知道,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媽媽如此傷心。我想看到他哭,看到他來安慰我,看到他知道自己錯了,而不是狠狠地打到他哭。”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打一頓再說”,是很多父母對付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卻少了些技巧。

孩子父親則說,週六把他們父子一起關在陽臺上曬,讓孩子長長記性。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這比直接打罵更具有說服力,能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傷害母親的。

不過,這些方法能治本嗎?

下次他再想看電視,會不會想別的餿主意?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畢竟,熊孩子的“作惡”程度,會一步步加深。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知乎有一個熱門的問題:

“你相信有天性很壞的孩子嗎?”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底下一個高贊回答很有代表性。

答主@周小怪有一次坐公交,遇到一個婦女拉著一個六七歲男孩。

當時座位都滿了,她前邊坐著一個孕婦。

男孩一直鬧,要孕婦給他讓座。

答主看不下去,就給主動讓座,但男孩偏偏不要,非要挺著大肚子的孕婦站起來。

他母親呢,脾氣並沒有比男孩好多少:

“給你坐你不坐,你信不信等會我一巴掌過去。”

男孩應該是習慣母親嚴厲的訓斥,早已不當回事,還一直吵鬧,聲音大得整車人都聽得到。

孕婦沒辦法,想向熊孩子妥協。

但答主跟她說不用起來,對男孩嚴厲地說:

“要鬧回家鬧,你在鬧,我就扇你。”

話畢,男孩突然用“毒蛇”一般的眼神狠狠盯著答主,“殺意”濃烈得讓答主害怕。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似乎,如果他辦得到,他會馬上讓答主去死。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孕婦下車時,男孩突然直衝上了,推了她一把。

答主眼疾手快,憑本能抱住孕婦的腰,但孕婦太重,兩人還是倒下了。

雖然有她墊著,孕婦還是一臉痛苦,一直顫抖著。

後面的人終於醒悟過來,忙著打電話給孕婦家裡人,接她去醫院檢查。

而男孩一臉壞事得逞的模樣,喊著:

“活該,你們就活該,不給我讓座,現在知道怕了吧?”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答主瞬間氣炸了,跑過去巴掌侍候。

男孩剛開始死不悔改,說她們該死。

答主更氣憤了,加大了力氣,才嚇住了男孩。

而男孩的母親雖然拉著兒子,但她的教育明顯已經“失效”了,再也壓制不住兒子的惡意。

問題也正出在這:

面對自家熊孩子,她所能想到的應對法子只有打和罵。

她甚至沒有耐心去理解兒子為什麼這麼暴躁,這麼不懂事,看不見孕婦的不便。

這男孩也是“天生壞種”嗎?

我覺得不是。

他的狂妄,他對人毫不掩飾的惡意,其實是被家人“培養”出來的。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我不禁想,這孩子平時很可能被無數冷冰冰的規則包圍。

這規則叫他別搗亂,別貪玩,別耍賴,滿是不信任的味道。

否則,迎接他的就是懲罰,如他在公交上被母親“公開處刑”那般。

他感受不到規則帶來的溫暖,相反,他被規則所傷。

為了舒服,他只能掙脫規則,撒潑打滾……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如一張無暇的白紙,沒有善惡的分別。

是生長的環境促使他轉善,還是轉惡。

範笙生說過一個現象:

“中國父母很吝嗇滿足孩子,經常會覺得滿足孩子孩子就會貪得無厭。孩子經常被壓制得痛苦嚎叫,父母又嫌孩子太鬧,高壓壓下去,

孩子少年老成。家長欣慰不已。

“高壓”二字,說出了一些父母教育的弊病。

他們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用心良苦,全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起了反作用。

如李雪所說:

“我在治療中發現,守著電視其實是無助的孩子拯救自己的方式——現實中沒有愛,孩子只能靠幻想來安慰自己,而電視提供了幻想空間。因早戀而退學自殘的少女,當深入她的內心時,她內心的聲音居然是:

如果不是因為那個男孩還在乎我,我早就自殺了。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孩子普遍缺愛:

你以為孩子在鬧是“天性使然”,其實他只是想得到至親之人的關注。

這是一個難以被父母接受的結論,他們以為自己愛孩子愛得“太過”,總在想辦法把愛“稀釋”一點,再“稀釋”一點,擔心把孩子寵溺成熊孩子。

卻不知,

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一位網友現身說法,他女兒小時候想要母親幫她摘星星和月亮。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在有些父母看來,這不是無理取鬧嗎?

但他們並不覺得孩子的願望太過分,連忙把手伸向天空:

“星星月亮,你們好,仔仔要你們,你們下來呀!”

孩子也跟著把手伸向天空,全家人開心地鬧成一團。

雖然星星沒有摘著,但孩子感到無比滿足。

他於是總結:

“其實孩子真正想要的也許並不是真實的星星和月亮,而是爸爸媽媽真正的看見。”

這意味著父母要觀察入微,看見孩子的焦慮和不安。

在高鐵上,有的孩子招人喜歡,有的孩子招人煩。

無他,父母水平不同罷了。

很多父母看見孩子好動,無所作為。

而有智慧的父母另闢蹊徑,給孩子一張溼紙巾,讓她打掃動車。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就這樣,孩子全程不哭不鬧,玩得不亦樂乎。

既解決了孩子的多動,也安撫了她的情緒,可謂一舉多得。

現在的孩子物質“富養”,可他們內心的感受,父母很難清楚地看到,給予正向反饋。

換句話說,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富養。

這樣的孩子被愛包圍,被充分理解,不需要父母苦口婆心地說教,長大後自然通情達理。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

所以,當熊孩子作妖時,“作妖”很可能只是表象。

由此看來,所有的懲罰都不是重點。

甚至,懲罰多了, 溝通少了,孩子更加叛逆。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容易走向的誤區,

以為熊孩子是因為溺愛,因為縱容,才變得無法無天。

殊不知,熊孩子因為缺愛,才不懂規矩。

你以為熊孩子是想看電視?

未必,他們很可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陪伴。

這恰恰是父母常常忽略的地方:

看到孩子不聽話,又哭又鬧,一言不合就“男女混合雙打”。

美名其曰:走熊孩子的路,讓熊孩子無路可走。

其實,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加深了兩代人的隔膜。

從此,父母再也難以走進熊孩子的心。

重視孩子的感受,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與孩子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那麼,給再多的愛,都不會把孩子“溺死”。

把親媽反鎖陽臺暴曬的4歲男孩:不是溺愛,是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