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做自由的父母,從不輕易被說服開始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刷各種育兒影片或文章的時候,看到博主推薦的東西,總是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結果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買很多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並不需要的嬰幼產品。

買的時候想得很美好,我的孩子用了這個可以怎麼樣,用了那個能夠提升什麼,結果到頭來卻是放在角落裡落灰,再也記不起來。

社會心理學:做自由的父母,從不輕易被說服開始

就像我給孩子購買的影片英語課,現在過去三年了,一半都沒有上完,給老二買的早教課,教具盒子堆得比我還高了,課程才上了三分之一。

我們買的時候不知道孩子有可能用不上嗎?我們很可能是知道的,但是我們被說服了,我們

被宣傳直擊內心,彷彿要是不給孩子買,我們就不是稱職的父母。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可以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要努力說服大眾。

當我們開啟電視機或者拿起手機,開啟一本書或一份報紙,總會有人在盡力說服我們,說服我們去購買某種產品,或者相信某個方法會使我們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如何一點一點被說服並甘願掏出腰包呢?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佩蒂和約翰•卡西奧普的理論,當一個人丟擲的觀點或者問題與我們有關或者對我們很重要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進行深入的思考。在這類情況下,我們傾向於對這些觀點做細緻的審查,但有時,儘管問題也很重要,但我們的情緒或者注意力被其他食物分散了,或者資訊被巧妙地呈現了,我們可能就不會對它進行嚴格的思索。

說服的基本路徑

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佩蒂和約翰•卡西奧普認為,人們在被說服時存在著兩種基本路徑:

中心地或者邊緣地說服。

社會心理學:做自由的父母,從不輕易被說服開始

中心路徑

指的是對觀點加以權衡,對相關的事實或者資料加以考慮,在對問題進行系統思考的基礎上做出決定。

邊緣路徑

則沒有經過多少深思熟慮,人們不做過多思考地依據那些簡單的、往往不太相關的線索對觀點做出正確、錯誤或者有吸引力的反應。

例如,我們購買某一種嬰幼產品,是因為我們從各種宣傳中得知這種產品確實很實用, 會為我們的養育過程帶來一定便利, 並且我們也非常瞭解這種產品的效能、引數等等,於是我們被這些有力的證據打動,這就是中心路徑。

但那是如果我們購買這款產品是因為我們非常喜歡某個母嬰博主,而她又竭力推薦,那麼我們就是被與產品本身無關的問題所打動,這就是邊緣路徑。

不過在實際過程中,很少有哪種說服過程純粹是由中心路徑或邊緣路徑引起,大部分都包含這兩種路徑的成分。比如現在流行的測評,其實就是在宣傳者的引導下相信某一款產品有比其他產品更好的特性,更適合我們的孩子。

說服的可信性

宣傳者怎樣才能讓人們看起來值得信賴呢?

方式之一就是不計較他們的個人利益。如果一個人在說服我們的時候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而且可能失去一些東西),我們就會信任他。

比如說一些母嬰博主會呈現出一個非常親和客觀的形象,“親測有效”“自己家的孩子也在用”,還有什麼比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更能令父母信服的呢?

社會心理學:做自由的父母,從不輕易被說服開始

如果接受者能夠肯定某個人並非試圖影響自己,這個人的可信性也可以增加。

當我們瀏覽一篇文章或者影片的時候,我們會非常關心我是不是也和他處在同樣的情境當中,如果遇到的問題非常類似,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被說服。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養育的文章下面留言“太真實了,簡直和我家孩子 一模一樣”的話,這說明我們已經開始接受說服者的影響。

說服的性質

藉助理性與藉助情感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實驗證明,恐懼激發與具體指導相結合,可以受到很好的說服效果。

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如果想要說服家長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

直擊家長心中的焦慮,

然後

透過一系列所謂的方法建議來促使家長相信,買了某種東西,或者實踐了某種方法就可以幫助孩子獲得一個光明的未來。

一致性的統計證據與個別例證

通常我們對於大量的資料並沒有耐心去了解,但是生動的事例卻能夠很大地激發我們的購買熱情。與大量的統計資料相比,大多數人更容易受到清晰、形象的個別事例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做自由的父母,從不輕易被說服開始

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社群勸說房主對自己的房屋進行必要的改造,大多數人在留下改造方案時,只是向房主指出周圍的裂縫,並建議他們安裝檔風雨條。而另一些人則告訴房主如果將所有門周圍的裂縫加在一起,就等於在他們的住宅裡開了一個籃球大小的洞。結果可想而知,前一種措辭下接受的房主是由15%,而後一種措辭下接受的房主則到了61%。

我們經常能夠讀到很多“成功的父母”撰寫的育兒經,因為這些事例很生動,沒有那麼多深奧的兒童發展理論,所以我們很容易會對這些經驗奉若圭皋,認為別人家的孩子行,我們的孩子也一定行。

殊不知孩子的天性是千差萬別的,迷信某一種學習方法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是不可取的。

寫在後面:

我自己也經常寫育兒文章,會在文章裡闡述很多心得,我當然希望父母們用了之後都能夠有效,可是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讀了四五十本育兒書,照樣會遇到很多困惑,照樣會和孩子發生衝突。

社會心理學:做自由的父母,從不輕易被說服開始

有時候太過相信書本和理論反倒讓我迷失了初心,看不到真正的孩子。

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斷被一個又一個人說服,漸漸就會忘了到底怎麼去愛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孩子。

雖然我知道多學習總是好的,或者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更多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是我仍然希望家長們在面臨海量的資訊和產品時,多做那麼一會兒思索,想清楚這些到底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而不是隻因為我們被打動,被說服就匆忙按下了付款鍵。

我是@喜仔麻麻,社會學碩士,二胎寶媽,專注家庭早教及兒童早期發展,歡迎關注,獲取更多育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