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2021年5月的貴州之行,是我的第二次貴州租車自駕遊。這次租車自駕,不僅再次感受了馳騁高架大橋、穿行光影隧道那種激越的快感,也方便遊客探訪崇山峻嶺間的一個個瑰寶,隆裡就是這樣一座深藏待字閨中的古城。

隆裡,屬於貴州省錦屏縣,地處錦屏縣與黎平縣交界處群山之間的千畝田壩之中,在雲貴高原寸土寸金之地顯得難能可貴。

早上,我們從黎平縣城驅車向北,30多公里的路程,8點半左右就到達隆裡城東停車場。下車只見馬路對面不遠處有一座古老的三層塔樓,門前廣場橫臥著一塊黝黑的巨石,上書紅色的“隆裡古城”四字。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因明洪武十一年暴發黎平侗、苗農民起義,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楨率軍鎮壓。由於這裡地處要衝,盆壩寬闊,遠山緊圍,被朝廷選為留兵屯墾之地。現存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永樂年間復築,為明代重要的屯墾戍邊軍事城堡。隆裡原名龍里,清順治十五年,取“隆盛之意”改為“隆裡”。

作為一座全國儲存最完好的古軍事城堡之一,集明代軍屯、古建築和古民居於一體的古城,城牆、城門、街巷、衙門(千戶所)、書院、城隍、寺廟、戲臺可謂應有盡有,功能完備。古城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東為青陽門,南為正陽門、西為迎恩門,北門常閉。青陽門上建有三層高的戍樓,為官員、軍隊等進城之門,取“紫氣東來”之意。現在,這裡是城中居民的主要進入口,遊客進城參觀的必經之處。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隆裡古城東大門——清陽門

2013年隆裡古城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授予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但直至我們前來參觀還無需購買門票。

當我們從青陽門入城,猶如時空穿越,剛剛還身處以木構建築為主的侗寨苗鄉,恍然間就踏進了熟悉的明清江南古鎮,古民居建築精良,古街道佈局精巧。豎置青磚鋪就的路面,滲水、防滑、耐磨,龍鳳錢幣等圖案清晰可辨;青瓦白牆、八字大門、高翹的脊角、多變的馬頭牆、精美的石臺階,無不呈現出徽、贛、蘇派建築的特色,體現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滲透。以安徽、江西為主的明朝屯邊軍士及後裔世代“寄居”於此,最終這裡成了他們新的家園。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縱然歷史已經跨越了630多年,當年的江南漢人與這裡的侗人苗人已然血脈相連,但漢文化的基因在這裡得以遺傳,漢文化的根基也在這裡生根發芽。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三槐第、湖蘇世第、關西第,無不體念對故鄉的眷念和嚮往,科甲第、書香第,更是弘揚傳承耕讀傳家詩書濟世的傳統。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入古城不遠,右拐為一條很短的街巷,底部為一幢三層古牌樓式的大門,上書“龍標書院”。相傳唐代曾在隆裡建置龍標縣,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因《梨花賦》遭人中傷,被朝廷貶謫龍標。為開化“蠻荒”,教化人民,他在此建立“龍標學宮”,後經多次毀建,為黎府八大書院之首。

千年的龍標書院使隆里人文蔚起,明代以來黎平的第一個舉人便出自隆裡,以後又有八人中舉,兩名進士。隆裡至今仍禮儀之鄉,重教好學,文化氣息十分濃厚。書院現存“隆裡書局”大殿、配套房舍,以及“洗黑池”、“鵬程橋”等。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鵬程橋、洗墨池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書院內現存的主要建築——隆裡書局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書院與千戶所之通道

由於龍標書院內部現已與隆裡守禦千戶所後部直接相連,結束書院參觀往左即可進入。千戶所地處觀音堂中心地段,坐北朝南,正對古城南門正陽門,是東西南三條大街交匯之要害。原千戶所由於飽經戰亂而毀壞,後在原址除保留千戶所官署功能建築外,其餘部分改為觀音堂和城隍廟。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隆裡古城平面圖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古城以千戶所為中心,向東、西、南設三條主街,構成古城主架構,主街又分出六條小巷,街巷把整個城區分割成相對獨立的九個區域,當地俗稱“三街六巷九院子”。但奇怪的是,古城只有丁字路口,而未設十字路口。據說“十”與“失”諧音,為兵家大忌,而“丁”則喻為人丁興旺,我想如此設計除卻喻意的因素外,可能還有軍事上的因素吧。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中間為千戶所,左為觀音堂,右為城隍廟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古戲臺

千戶所對面為一戲臺,與戲臺緊鄰的是隆裡古城最大的民居院落,現在是隆裡生態博物館資料資訊中心,它集古城相關資料資訊的收集、展示和研究等功能於一體,也是隆裡古城標誌性建築之一。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生態博物館起源於1970年代的法國,1990年引入我國。它是國際博物館界開發的一種新博物館形態,是對小區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進行整體保護的新形式。受保護的區域就是一座生態博物館,並以各種方式記載和保護這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精華。

1995年,由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在貴州共同建立了四個生態博物館,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即為其中之一。自設立生態博物館,以及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遊景區以來,隆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都是建立在嚴格遵循保護和發展的基礎之上。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隆裡古城並沒有像其他古城、古鎮那樣實施大規模的商業開發,城中的居民照樣保留和延續著他們傳統的生活習俗,保持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們看到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古城。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除了書院、千戶所,以及寺廟、戲臺等公共建築外,隆裡古城的宗祠也是一大特色。儲存比較完好的有江氏宗祠、陳氏宗祠、所王宗祠、西王宗祠、龍王宗祠等。宗祠建築,因其宗族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陳氏宗祠,建於清乾隆年間,為三間兩進兩天井結構,外圍護封火牆,正面為古牌樓樣式的大門,頂部飛簷翹角,門上方繪“德星堂”匾額。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南門為正陽門,西門為迎恩門,分別重建於清光緒和同治年間。兩城門除門上建有兩層戍樓外,還設定有內外兩道城門,即在門洞前築有一堵圍牆,形成甕城模樣,出門洞後需轉過90度,再出一道門才能到達城外。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幾百年來,隨著屯兵漢族與當地侗、苗等少數民族的逐漸融合,古城內除徽、贛、蘇等漢族明清建築外,在街巷深處也出現了不少兼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木構建築。

貴州隆裡:明清古城,漢文化孤島

現存隆裡古城近似一個長方形,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米,我們的參觀時間也只有短短的一個多小時,但卻是我們這次貴州之行收穫最大,感受最深的一個景點。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