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你好,這裡是BIMBOX。

去年,我們針對廣聯達的

數維建築設計軟體

做了一次深度的評測觀察,也分析了這家公司對待設計、BIM和數字化的獨特視角。

那時候數維只對外發布了建築專業的單機版,經過一年的迭代,包含建築、結構和機電三大專業的協同版終於聚齊上線。軟體在功能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能解決設計環節的哪些問題?和其他三維設計軟體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今天咱們來好好盤一盤最新版的數維設計。

目前廣聯達設計產品的體系是一個「端+雲」的架構,包括建築設計、結構設計、機電設計三個本地端軟體,由一個協同設計平臺來支撐,所有設計資料都是在雲端來管理,背後還有一個數維構件雲,包括資源生產工具和行業級資源庫。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這樣的架構一方面可以帶來全專業的雲端協同設計,另一方面還可以把模型在雲端無縫傳遞到土建、安裝等算量軟體,實現設計和算量的一體化,幫助設計公司降低設計資料轉化成工程量資料的時間,也讓BIM模型有了更大的交付價值。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雲協同

設計算量一體化

,這兩點也是數維產品在廣聯達體系內,和其他設計軟體比較重大的差異化價值所在。

下面我們先分開看看三個大專業的軟體有哪些特色功能,再整體上看看它們怎樣在雲端完成與算量工作的融合,最後來談談我們自己的觀點。

內容比較長,可以跳到你感興趣的地方看。

本期內容目錄:

1.建築設計

2.結構設計

3.機電設計

4.雲端協同平臺

5.設計算量一體化

6.BIMBOX觀點:數維想要做什麼?

01▼建築設計

我們去年已經對數維建築設計做了詳細功能評測,常規的軸網、圖層、牆樑柱板建模、門窗樓梯繪製等功能,在這兒就不過多贅述了。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建築設計的

模組功能

,標準戶型可以封裝成一個模組,編輯某一個模組,關聯模組也會跟著自動修改,這樣在調整設計方案的時候,很多區域性調整隻需要修改其中的標準戶型,整棟樓的調整就都完成了。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模組有

衍生功能

,可以讓某個模組的區域性不同步,模組內的其他部分保持同步,方便對特殊模組做一些微調。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不僅是模型,戶型中的標註也可以一起被封裝到模組裡,可以上傳到雲端的模組庫,提交為專案資源,其他的專案或者設計師後續都可以低成本地複用這個模組。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另外一個提升效率的是

標準層功能

,你可以把某個樓層設定為標準層,再把它上面的樓層設定為對標準層的對映,那這些樓層都不需要再繪製,會自動生成三維模型和圖紙,所有修改也都跟著標準層一起走。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建築出圖的時候有三道尺寸標註,分別是門窗標註、軸網標註和總體標註,這個繁冗的工作不需要設計師自己一道道去標了,點一個按鈕,平面和立面的所有尺寸都自動標註完成,非常省事兒。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同樣,門窗編號也不需要手動新增,框選一個範圍,所有編號自動生成。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繪製完成之後,門窗表和詳圖大樣不需要設計師自己畫,門窗表自動生成,只需要拖拽一個佈局範圍,所有門窗大樣都會乖乖排列好,連標註都自動給加上。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對於建築設計常用的面積統計,也是隻需要在平面圖裡框選一個範圍,所有面積和分層面積表都會自動生成,設計師可以調整不同面積的折算係數、計容係數、使用性質等引數,透過標準層對映的其他樓層也都會跟著生成面積表。針對特定戶型,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生成套內建築面積指標表。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在智慧輔助設計方面,數維提供了一個

模型檢查功能

,可以按照樓層幫設計師檢查常見的設計和模型問題,比如構件重疊、引數缺失、洞口錯誤等等,還有個

智慧修復

按鈕,可以一鍵修復不少錯誤,很省時間。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02▼結構設計

結構設計的軟體介面和建築設計類似,上面是標高軸網、牆樑柱板、樓梯洞口、基礎、鋼筋等建模工具。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下面還是說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功能。

軟體支援從零開始建立結構模型,不過大部分專案還是先有結構計算模型,再確定結構BIM模型。數維結構設計支援直接匯入

YJK

或者

PKPM

的計算模型,不需要中間格式,構件都可以正確識別。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結構軟體裡計算的時候,會對樓層進行組裝,匯入到數維後對應的就是標準層拼裝,和建築設計類似,哪個樓層是標準層,其它層怎樣對映,都可以在軟體裡配置。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結構設計和建築設計在推進過程中,是緊密同步結合在一起的,每當建築有了新的提資修改,計算模型也會跟著變化,如果這時候配筋圖已經完成一部分了,再重新匯入重新做就很麻煩。

數維設計提供了一個

增量更新

功能,當結構計算模型發生變化,同步的時候只會把變化的部分更新進來,還會自動加上雲線和標註,告訴設計師哪裡發生了什麼變化。設計師就不用拿著新版圖紙費力去找有哪些變化了。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有一些構件在計算模型裡不存在,是由其他專業提資過來的,比如建築的樓梯、板洞、牆洞、樓板和機電的牆洞,這些都不需要重新繪製,可以透過

雲端協作功能

從其他專業的模型同步到結構模型裡來。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計算模型在建立過程中,可能存在與建築定位有偏差的情況,比如部分梁、牆的偏位與建築沒能完全對應。數維結構提供了

批次對齊和拉伸

功能,參照建築模型後快速調整結構模型構件位置。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除了跨專業協同,軟體還提供了結構專業內部的

多人協同出圖功能

。設計師可以按照牆、柱、梁、板的方式拆分設計工作,多個設計師可以同時繪製施工圖。比如,負責繪製梁的設計師在完成工作後,把成果提交到雲端。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同步之後,主控模型的設計師就可以直接把梁圖成果同步過來,這種多人同步協作還是能提高不少效率的。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對於出結構專用的梁、板、牆、柱等配筋圖的需求,數維設計集成了

樂構

PDST

的出圖外掛,結構設計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其中一個來進行引數配置。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引數配置完成之後,不需要手動加標註,所有的配筋標註會自動完成。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可以一鍵生成梁、板、牆、柱等平法施工圖,也提供了很多修改功能,可以快速排列調整圖面,很省時間。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03▼機電設計

廣聯達數維的機電設計軟體,根據國內習慣的專業分類,劃分了

通用、給排水、暖通、電氣、管綜

等面板,不同專業的負責人只需要使用自己對應的面板即可。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對於比較複雜的機電管道系統,軟體內建了

配置管理器

,設計師可以在工作開始時,配置好系統型別、管材、配件等,後面的工作中自動化程度就能大大提高。

軟體有提供一套初始的機電配置模板,很多管配件都是根據國標預先製作好的系統構件,設計師不需要從0開始配置,基於現有模板可以DIY配置內容。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橋架體系補充了

橋架用途

能力,類似Revit裡面風管有、而橋架沒有的「系統型別」,電氣專業繪製橋架時有對應的用途可以提前選擇了。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另外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點是,構件管理器可以單獨設定每個構件的二維圖例,讓機電構件自身和圖例分離開,不同設計院只修改圖例就行,不用修改構件。

比如這個風機構件,在三維模型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可以在不同檢視中,從雲端庫裡選擇不同的圖例,某一個專業設計師修改了,和他協作的其他設計師的檔案也會同步修改。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在電氣專業的設計圖紙上,會需要為其他設計專業的帶電構件提供配電設計。許多設計單位,會在電氣專業和暖通專業的圖紙上有不同表達。設計師可以自定義這些構件的電氣圖例,也支援平面檢視電氣圖例一鍵轉換的功能,非常方便。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數維機電設計原生集成了不少的效率工具,讓設計師不需要安裝外掛,就能完成一些批次工作,甚至有一些智慧的演算法輔助設計師提高效率。

比如繪製機電裝置的時候,設定好高度、間距,就可以框選一個區域,完成批次佈置。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裝置佈置好之後,大部分管道的連線也是自動完成的,繪製一根主管,設定好系統、管徑、配件、高度、坡度等引數,所有支管就能自動佈置好。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軟體也提供了管徑計算功能,只要輸入相應的計算引數,就能按照規範自動完成計算。

更棒的是,計算完成後,之前自動生成的管道會同步修改為正確的尺寸,連尺寸標註也給你自動生成好,工作量就大大減少了。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軟體中的

電氣設計模組

,這在一般的BIM軟體中是一個弱項,很多專案都是隻畫橋架、不畫導線,主要就是因為電氣的平面表達不滿足出圖要求。

數維的電氣設計和水、暖專業類似,也支援

裝置批次佈置

線管自動連線

,重要的是電氣專業有自己的系統,細分到導線也會連線到特定的專業系統。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當一個系統迴路連線完成後,可以選擇配電箱,在配電箱迴路設定裡調整相位、電流、線管型別等引數,生成一個配電箱系統。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設計師可以在平面標註或者配電迴路設定裡,修改任意導線的迴路資訊,同時能保證模型、平面圖和系統圖三者的同步,不用再單獨畫其中的某一個了,這在電氣設計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機電專業在繪圖的時候,經常需要在平面圖的管線上補充系統縮寫,軟體專門提供了

管線文字

的功能,設計師可以透過點選管線、按系統批次生成、或者按檢視批次生成系統縮寫文字,管線在文字處也會自動顯示打斷效果。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還有個不錯的功能,標註和模型的

雙向資料同步

,比如可以直接在風管的標註上修改尺寸、標高,對應的模型屬性也會發生變化,這更符合設計師二維設計的直覺。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管線綜合工作方面,軟體提供了批次的

連線、對齊、排列、管道偏移

等功能,設計師不需要安裝外掛就能提高後期調整的效率。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碰撞檢查和淨高分析的功能很多軟體都有,不過大多數只能出報告,再由設計師對著報告文件去找調碰撞點,數維有開創性的地方在於把這個對協作有強需求的功能放到了雲端。

模型在雲端合併,可以由專門的負責人,選擇任意專業進行檢查,排查出的問題可以一鍵定位,新增修改意見,推送給對應的負責人。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這位負責人會在本地軟體端收到這條提醒,同樣也是一鍵定位,按修改意見調整之後,再提交完成。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看起來只是本地到雲端的調整,但仔細想想,這種模式改變了管綜這件事的工作流程。

大多數設計師還是像傳統設計師一樣,只會實時收到移動本專業管道的意見,而不用操心其他專業管道是怎麼走的、有哪些碰撞,這件事專門有人在全域性視角負責協調。

並且這種發現問題、調整管線的流程,會隨著設計推進隨時進行,設計師基本不會受到打擾,不會幹著幹著收到幾百條的碰撞意見心裡罵街了。

這種向雲端的轉變,只是雲協同其中的一個小角落,下面咱們就展開說說數維的雲協同平臺有啥不一樣。

04▼雲端協同平臺

現在大家對「雲」已經不陌生了,不過一般設計軟體,「雲」還是一個偏輔助的工具,主要是用來儲存圖紙和文件,而廣聯達設計在雲路線上走得更遠、更激進,甚至有點和上一個時代告別的意思。

儘管建築、結構和機電都有本地軟體,但沒有一個本地儲存的、具象的模型檔案。所有的三維成果都是直接上雲,完成多專業之間的同步。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本地只有快取,但沒有「另存為本地檔案」這個動作,檔案是實時分散式同步到雲端,也就沒有了斷電、忘儲存、丟失檔案等問題。

隨著這個模式的轉變,設計師之間也就沒有了互傳不同版本檔案這麼個動作,和模型對應的圖紙、表格等也都是從雲端匯出。

廣聯達雲協同可以採用公有云的方式,對特殊要求的企業,也可以進行私有云部署。

企業管理人員可以在雲端對專案管理人員、專案設計師以及校審負責人進行不同許可權的配置,也可以為業主這樣的第三方角色單獨建立賬號加入協作。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數維有一個獨特的協同機制,叫「

工作單元

」,類似於一個設計檔案,本質上就是在雲端儲存的資料庫,每個工作單元都由一名設計師在協同環境下完成,其他人可以把某個人的工作單元作為外部參照。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軟體端的設計師,會在自己負責的工作單元開展工作,等進行到一定程度,可以在平臺裡提交,類似傳統的提資工作,其他人就可以同步和參照他的工作成果。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專案共享的資源庫也是在雲端架設,其中包含了設計過程中常用到的

構件、戶型模組、字型、樣板檔案、機電專業配置

等,方便設計師隨用隨取,也便於管理員統一專案標準。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當專案缺少資源時,也可以訪問公共的行業資源庫,把裡面的內容新增到專案庫,目前有超過4000個不同專業的引數化構件,同時也能瀏覽真實廠家的產品資料進行設計選型。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隨著多個專案中對軟體使用的積累,企業也可以把專案中的這些資源,打包成企業模板,今後可以直接呼叫,快速建立新專案,讓資料變成可以複用的知識包。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數維設計不需要第三方的輕量化協同平臺,所有設計資料,都是原生留存在雲端的,也可以直接線上檢視。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指標計算

也連同模型在瀏覽器裡展示,可以分專業篩選,也可以下載指標表。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除了前面說到的碰撞檢查問題,專案中發現的設計問題,也可以透過瀏覽器來發布、批註和追蹤。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與自己相關的最新問題進展不僅會出現在瀏覽器裡,也會同步出現在本地軟體上,還包括參照專業的模型更新提醒,方便設計師隨時定位問題和修改。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專案進行到一定階段,設計師可以按需要,整合並交付設計成果。

和傳統交付模式不一樣,數維中的流程是在檔案歸檔後,線上建立一個「

交付包

」,因為工作單元中所有檔案都是在雲端儲存,這個過程只需要批次選中某些成果,比如圖紙、計算書、計算模型、算量模型等等,打包給其他人。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其他協作者根據不同的許可權,可以在瀏覽器中直接檢視模型和圖紙,或者下載圖紙檔案用本地軟體檢視。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此外,針對設計的常用工具,比如

碰撞檢查、淨高分析、模型檢查、渲染、匯出算量模型

等功能,也都整合到了網頁端,不需要在本地安裝外掛,讓設計師手裡的工具保持流暢。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在這些應用裡,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匯出土建和安裝算量模型,這又引出了今天最後一個話題:

廣聯達想透過設計算量一體化,解決什麼問題?

05▼設計算量一體化

有沒有那麼一天,設計端的BIM模型,和造價端的算量模型,能最終統一成一個模型呢?

這件事在行業裡,長久以來都是個「執念」。

這一方面來自於直覺判斷:都是三維模型,怎麼就不能統一呢?

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價值期待:在「算賬」這麼個設計、施工、諮詢、業主方重合度最高的節點,如果BIM模型能為造價提供更高的價值,那它也會更值得人們付出心血,尤其是很為設計價值操心的設計企業。

不過,這件符合直覺、符合期待的事兒,越往深處挖,就越難。

過去20年,設計與造價有一種固化的模式:

設計方先交付圖紙,造價諮詢方照圖建立算量模型,再輔以人工最終組成工程量清單。

這個過程中,出圖是從三維到二維的降維操作,算量建模又是一次逆向升維的操作,兩撥人、兩個動作本來就對精確性有所損耗,時間滯後也是個比較大的問題。

如果是從三維直接到三維,且設計模型的細節豐富度本身是高於算量模型的,向下相容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不過,設計模型到算量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必須完成的工作:需要補充構件,比如二次結構和細部構造;需要補充抹灰、防水等做法;構件在算量業務下需要重新分類;設計階段的資訊需要過濾刪減。

這些工作由誰來做、難度如何,就是設計算量一體化的「七寸」。

目前廣聯達提出的解決方案是:

從設計模型到算量模型,必然要有造價師的補充修改工作,不可能全部由設計師負責提供一個可供算量的模型。既然現階段無法避免,那就大幅度減少這個工作量,秘訣就是兩個技術:GFC資料介面和雲服務

首先是格式互通

數維的建築、結構和機電三個專業,都可以透過GFC格式,設計師按照一定規範建模之後,把成果直接匯出到廣聯達土建和安裝算量平臺,繼續進行工程算量工作,前面說的雲協同平臺也提供了這樣的APP,這是本家格式的無縫轉移,不存在中間格式的資料損耗。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 第二是合規性前置

設計模型本身是否能滿足算量的基本要求,這裡面的部分檢查項前置到設計階段,儘量多的由程式自動執行、定位甚至智慧修改,儘量把這些校審內容繫結到設計師本專業內的設計校審上,少給設計師增加工作量。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 第三是業務轉化

設計師完成合規模型後,在雲端交付,那些必須由造價師完善的業務,在這關鍵的一步透過雲端工具直接完成,比如樓層轉換、土建結構標高合併等。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還有些複雜的工作,比如構件命名、材質、分類的轉化等,雲端提供了自動對映工具,幫助造價師把設計模型轉化成符合造價要求的模型,並且列出沒能自動轉化的構件,造價師可以透過輕量化工具手動完成。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最終,在雲端把模型封裝,再匯出GFC到造價軟體,進行算量工作。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當然,造價和設計之間還存在著根本業務上的差異,比如裝飾裝修、二次結構、刷油保溫等工作,這些則是在模型匯入之後,利用造價軟體現有的功能去解決。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這個流程省下來的時間有多少,準確度怎麼樣呢?具體情況可能需要你親自去嘗試一下,在這兒給一個案例參考。

上海原數設計院在滁州一個住宅專案,基於甲方正向設計推進的課題,選取了地下車庫和地上的一棟住宅,透過數維產品來完成全專業的正向設計。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這個專案不僅是用廣聯達數維做了這個工作,還和傳統算量的工作流程做了對比。

透過數維匯出GFC到廣聯達算量軟體中,增加了算量模型修改補充的時間,減少了傳統流程中算量模型的建模過程,總時長減少了將近

40%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

由於是同一個模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BIM算量比傳統算量更準確,從偏差度上來看,算上了臨時BUG和人工操作失誤,與傳統算量對比,鋼筋量偏差0。07%,混凝土量偏差0。72%,模板量偏差0。36%,在可接受範圍內。

06▼BIMBOX觀點:數維想要做什麼?

到這兒,我們把數維設計這套系統截止到2022年9月的主要狀況做了介紹,三個大專業、兩個大方向,可以聊的內容是非常多的,篇幅有限,只挑了小部分比較突出的功能,如果你或你的企業感興趣希望試用,可以私信聯絡我們,也可以訪問官網。

最後聊聊自己的一點思考。

如果讓我們猜測廣聯達設計軟體想達到的目標,或許是:

對設計師溫柔低調的同時,幫助設計院完成大跨步的數字變革。

先說設計師。

設計企業普遍存在的共識是,三維、協同和數字化,是發展路上繞不開的變革,而面向未來的理想和當下的現實存在矛盾,推進改革的阻力很大。

我們在去年的評測中就有一種明顯的感覺,軟體的設計語言體現著:設計企業是做設計的,不是做BIM的,BIM可以服務於設計,但不喧賓奪主。數維當然首先是服務於設計師的。

設計師覺得三維設計比二維麻煩,那就把二維和三維流程結合起來,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平面圖中完成。

設計師覺得大量BIM需要的引數屬性很麻煩,那就大幅度減少引數的輸入,只保留設計環節關注的資訊。

設計師覺得BIM的自由度太高,折騰軟體的時間比畫圖時間還長,那就把自由度收束到每個專業的小範圍之內,電氣專業關心的那些引數,就不讓暖通專業看到。

安裝外掛麻煩,第三方平臺麻煩,資料格式轉換麻煩,操心造價的事更麻煩,那就全都在雲端一站解決。

但,企業要生存下去,光是滿足設計師的效率需求、減少變革的阻力,這還不夠,面向B端的軟體必須給企業一個動力,讓他們能創造出新的價值才行。

這個價值,近期內可以看全專業協同帶來的服務質量提升,中期可以看設計算量一體化帶來的服務邊界擴張,遠期則是看資料積累帶來的潛在價值。

作為一款今年剛剛正式釋出的軟體,數維無論在本地還是雲端的功能,都遠遠沒有迭代到最終形態,但你可以從趨勢看出來,廣聯達對「雲」的態度非常堅定。

目前在協同設計這個階段,廣聯達已經在大面積嘗試「去本地檔案」,中間還有些環節,比如匯出算量模型,還是從雲端到本地,未來完全有可能,所有的環節都在雲端打通,不再有各種版本的本地檔案,設計師、造價師都是完全無感地在一個環境下工作,沒有上傳、下載、互傳這些動作。

設計師更省事兒、斷電保護、版本統一等等,只是順便解決的小問題,廣聯達更大的目標是解決設計企業資料價值的大未來。

王堅的

《線上》

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今天資料的意義並不在於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是資料變得線上了,這恰恰是網際網路的特點。所有東西都能線上這件事,遠比大更能反映本質。如果打車軟體使用的交通資料不線上,那它就沒有什麼作用。存在硬盤裡的資料,作用是有限的。

以前我們都習慣把歌曲下載到MP3播放器,把文字寫在word文件裡,不知不覺,人們習慣了雲音樂、雲文件,和本地檔案永遠告別,普通人收穫的也許是效率和便捷,而擁有海量收聽資料、文件資料的企業,才是最終在資料原油裡煉出石油的贏家。

比起這些行業,建築設計行業的「煉油」技術還不算成熟,但不妨在不影響生產的同時,先把原油收集起來。

在變革的洪流中,有的產品傾向於滿足使用者傳統的習慣,有的產品則是體現著改變傳統的激進理念,數維的進化,似乎一直是在這二者之間尋找某種平衡。

未來廣聯達會怎麼做?當下還遠遠不是終局,我們拭目以待。

有態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見!

建築、結構、機電三專業釋出,設計算量模型打通,它藏了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