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編者按: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

父母常常將注意力放在比較特殊的孩子身上:

比如體弱多病的,依賴性強的,調皮搗蛋的……

從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另外一個「正常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更加乖巧懂事,應該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就不操心你了。”

殊不知,「正常孩子」懂事的背後,很有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創傷。

為什麼這樣說?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作者 | 天雅

責編 | 陳沉沉

上個月,我寫了《奇蹟男孩》裡的奧吉——

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小男孩,在父母、姐姐無私的陪伴和鼓勵下,

最終成功擺脫了自卑,融入學校同齡人群體,並被授予榮譽勳章。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弟弟奧吉身上時,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勵志故事;

然而,如果我們把視角轉到姐姐維婭身上,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版本。

誠如留言區2位讀者所言: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今天藉此契機,我想聊一聊:

在家庭裡,「正常孩子」不為人知的隱痛

一個被忽視的「正常孩子」

維婭4歲時,弟弟奧吉出生了。

因為先天臉部畸形,奧吉前後做了27次修復手術,但相貌依然跟常人相差甚遠。

為了照顧兒子,媽媽暫停了自己的美術夢想和碩士論文。

但她並沒有放棄畫畫,且畫的每一幅畫,主題都是奧吉。

我們都知道,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的能量和精力有限。

當媽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兒子奧吉身上時,就意味著:

女兒維婭的情感需求,是被忽視的。

誠如影片中維婭的旁白:

媽媽很有畫畫的天賦,且每一幅畫作的主題都是弟弟;

如果我家是地球,那麼太陽永遠是弟弟,而不是姐姐;

我只希望有那麼一次,媽媽能夠轉過頭,好好看看我。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但她這個小小的願望,始終沒有實現。

其中有一幕——

開學第一天,維婭被唯一的好友米蘭達“拋棄”了。

她形單影隻走在路上,滿是失落和憂傷。

晚上回到家,弟弟由於白天被同學嘲笑,躲進房間不肯吃飯。

父母一前一後跟著跑去安撫弟弟,留下維婭一個人獨自吃飯。

待弟弟終於平靜下來,媽媽已經困得睡著了,爸爸敲開維婭的房門:

“你在學校第一天過得怎麼樣?”

維婭盯著滿臉疲憊的爸爸,欲言又止,假裝輕鬆地回了一句:

“我很好。”

她不敢坦誠自己剛剛失去了唯一的好友,因為她不想讓爸爸操心。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後來實在排解不了心中苦悶,她一個人跑去海邊緬懷過世的奶奶。

因為奶奶生前對她說過:

這個世界上我最疼愛的就是你;

當然我也愛你的弟弟,但已經有很多人在愛他了;

所以你才是我的全世界……

那天維婭很晚才回家,媽媽終於察覺到了女兒的異常,提議女兒第二天留在家裡,一起聊聊天。

維婭愉快地答應了,她終於迎來了夢寐以求的跟媽媽單獨相處的機會。

然而到了第二天,母女兩人還沒聊上幾句話,學校一個電話過來,說奧吉吐了。

媽媽二話不說,立刻起身衝出家門,趕往學校。

維婭一個人坐在沙發上,伴隨著無處訴說的委屈,將電視遙控器狠狠地砸向地板……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從理性層面,我們能理解媽媽的做法:

弟弟臉部畸形,身心脆弱,理應被優先照顧。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

「特殊孩子」需要更多照顧,需要更多的愛;

「正常孩子」理應為其讓位,甚至承擔更多。

但卻很少意識到,

當父母把絕大多數精力投注在「特殊孩子」身上時,「正常孩子」心中會形成這樣的一種感覺:

“我才是那個被拋棄的人,我才是那個沒有價值的人。”

無所不能or自我毀滅

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討:

父母過度關注「特殊孩子」,對「正常孩子」意味著什麼?

它很有可能會激起「正常孩子」的“病態同胞競爭”。

即將同胞的兄弟姐妹視為無法共存的“敵人”,雙方拼個你死我活。

結果往往會走向2個極端:

① 超越「特殊孩子」,追求卓越。

在家庭裡,「正常孩子」長年承受著父母親的忽視,潛意識裡可能會有一種聲音:

“等我變得比TA更優秀,父母就會愛我了。”

《捫心問診》第2季的來訪者——沃爾特,就是如此。

他是一家跨國企業的CEO,來找保羅諮詢,源於最近持續失眠。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隨著深入交談,保羅逐漸意識到:

這一切,源自於沃爾特內心沉重的“病態同胞競爭”。

不過他競爭的物件,不是病孩,而是死去的哥哥。

在他6歲時,哥哥去游泳發生意外死掉了。

此後,父母一直沉浸在對大兒子的愧疚和思念之中,對小兒子沃爾特的存在視而不見。

為了“打敗”去世的哥哥,獲取父母的關注,沃爾特強迫自己變成熟,變優秀。

他在公司從基層一步步升到CEO,引領公司成為了行業巨頭。

但如今,他卻突然失眠了,且身體狀況越來越虛弱。

在諮詢室裡,保羅溫和地詮釋道:

你的身體裡有兩個自我:一個強大無比,另一個弱不禁風;

在你6歲強迫自己變成熟的時候,你的童年就已經被奪走了;

你一直在為“打敗”哥哥而活,卻從來沒為你自己存活過。

聽完這句話,沃爾特嚎啕大哭。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當一個自由農場主,根本不是當什麼CEO。

當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以後,他決定跳脫“病態同胞競爭”的裹挾,為自己而活。

② 認同「特殊孩子」,自暴自棄。

在家庭裡,「正常孩子」長年承受著父母親的忽視,卻無法打敗「特殊孩子」時,潛意識裡可能會有另一種聲音:

“等我變得跟TA一樣沒用,父母就會愛我了。”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如此。

松子其實長得很美,唱歌好聽,很能吸引異性的目光。

但她卻總是愛上渣男,自毀前程,自掘墳墓,最終孤苦伶仃地慘死在破舊公寓。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是什麼造就了松子悲催的一生?

同樣是她跟生病姐姐的“病態同胞競爭”。

打松子記事起,爸爸從未正眼看過她,也從未對她笑過。

因為爸爸把所有的柔情,都給了生病的大女兒。

因為在他看來,松子是健康的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不應該跟姐姐爭寵。

松子想要獲得父愛,想要跟姐姐競爭。

有一次在遊樂場,松子學著小丑衝爸爸做了個鬼臉,爸爸終於向她笑了。

從那以後,她開始不斷衝爸爸做鬼臉,逗爸爸笑。

但後來笑著笑著,爸爸就不笑了。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換而言之,她終究沒能競爭過生病的姐姐。

絕望之下,松子決定離家出走。

出走之前,她緊緊掐住姐姐的脖子,大聲嘶吼:“你一點也不可憐,我才可憐!”

在一定程度上,這造就了松子後期的墮落,因為她不想當個健康的孩子。

總而言之,

當一個「正常孩子」,裹挾在“病態同胞競爭”之下,無論是哪一種走向,終究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一切治癒,源於愛與尊重

這時問題來了,

在家庭裡,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規避“病態同胞競爭”呢?

透過《奇蹟男孩》中的維婭——

她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卻依然深愛著弟弟,沒有被捲入“病態同胞競爭”。

從她的成長經歷,我看到了很關鍵的2點:

① 原始母愛貫注:

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

現在的育兒觀念中有一個共識:

孩子出生前3年是安全感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期,

所以媽媽最好穩定地、高質量地陪孩子到3歲,期間儘量不要有分離。

這個說法的源頭,來自客體關係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

她認為,在良好的養育下——

孩子會在2-3歲時,把身邊最重要的情感寄託物件

(通常是媽媽)

,內化到心中,讓自己“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

當內化完成以後,孩子對外在事物的執著就會降低很多。

比如在重要關係中,孩子開始能夠容忍一定的分離與忽視,因為他們“心中已經住著一個愛的人”。

相反,那些難以容忍分離和忽視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心中沒有住著「內在的你」,所以需要一個「外在的你」時刻陪伴在身邊。

換而言之,當孩子

“心中住下了一個愛的人”之後,他對孤獨的承受力就高了很多

幸運的是,影片中的維婭,在4歲之前,弟弟尚未出生時,曾經獲得過父母、奶奶完整的愛與陪伴,心中已經“住下了愛的人”。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也因此,

後來她即便時常因為弟弟被父母忽視,深感委屈,也從不會將委屈發洩給弟弟,

而是先用自己的方式(寫日記,與朋友交談)去消解委屈,然後再去面對弟弟。

因為被愛過,所以她能像父母一樣將愛傳遞給弟弟;

因為孤獨過,所以她能像同伴一樣理解弟弟的孤獨。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② 被允許做自由的孩子:

你可以自由選擇,面對弟弟的姿態

影片中有一幕:

在維婭3歲生日的時候,全家人圍在一起為她慶祝生日。

媽媽抱著她問:“你想要什麼禮物?”

維婭脫口而出:“我想要一個弟弟。”

於是一年後,弟弟奧吉出生了,但很不幸,他臉部存在嚴重的畸形。

一些不成熟的父母在面臨此類情形,往往會不自覺地做2件事:

將不幸歸咎到姐姐身上

——

都你許的生日願望,給了我們這麼沉重的負擔;

如果不是你,我們根本不會生弟弟,不會受苦。

要求姐姐為弟弟負責

——

你當初許願要弟弟,現在就應該為結果負責;

你是姐姐,你應該主動承讓弟弟,關愛弟弟。

透過不斷給姐姐製造愧疚感,要求姐姐代替父母承擔一部分照顧弟弟的責任。

時間長了,便很容易形成「惡性同胞競爭」的隱患。

“你是父母的孩子,我也是父母的孩子,憑什麼永遠都是犧牲我來成全你?”

長此以往,姐姐心中的怨氣會不斷積累,最終很有可能以某種形式“報復”到弟弟身上。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而幸運的是,影片中維婭的父母,選擇了一種更成熟的方式面對這個事情。

那就是:

為自己的父母身份負責

女兒生日說想要個弟弟,我選擇滿足她的願望,因為我是她的父母;

兒子出生先天臉部畸形,我選擇接納他的一切,因為我是他的父母。

由始至終,

父母都在獨立承擔照顧弟弟的責任,儘管會因此忽視掉姐姐的情感需求,

但他們從來不會對姐姐提額外的要求,更不會剝奪姐姐自由成長的權利。

在這個過程中,維婭可以自由選擇面對弟弟的姿態——

無論是像成熟的姐姐一樣,主動承讓、安撫鬧情緒的弟弟;

還是像個愛玩的女兒一樣,忙著跟男友約會而不理會弟弟。

統統都是被允許的。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換而言之,

她有選擇愛不愛弟弟的「權利」,無需承擔必須愛弟弟的「義務」;

因為呀,她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是父母的孩子,最後是弟弟的姐姐。

她的存在,很矜貴;

她的自由,更矜貴。

寫在最後

最後我想說,

父母不是超人,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會存在力不從心的時候。

特別是在非獨生子女家庭裡,孩子遭受情感忽視是常有的事情。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苛責在育兒路上負重前行的父母們;

而是想透過影片中維婭的故事,為父母們展示一個新的視角:

如果你有精力,請記得關照下那個乖巧懂事的「正常孩子」;

如果你實在做不到,也請不要剝奪「正常孩子」的成長自由。

畢竟,孩子長成如今乖巧懂事的模樣,已經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永遠不要逼姐姐愛弟弟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綿羊傾訴APP傾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