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嫁給農民成了留守知青,她說有疼有愛的婚姻就是幸福

在河北滄州市運河區北部的居民小區內,有一家經營規模不大的食雜店,店主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姐姐和她老伴,這位老姐姐叫趙秀榮,是天津知青。天津衛的知識青年怎麼會在滄州開食雜店?今天咱就聽這位老姐姐說一說她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歷吧。

趙秀榮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初中畢業的第二年春天,十七歲的趙秀榮和他們同校的幾十名同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一起來到了河北青縣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時隔半個多世紀,趙秀榮還清楚地記得,她是1969年2月6日來到青縣的。

知青歲月:嫁給農民成了留守知青,她說有疼有愛的婚姻就是幸福

圖片來源網路

當天下午,十一名天津知青在青縣火車站坐著兩輛馬車,來到了劉莊大隊,他們十一名(六名男生五名女生)被分派在劉莊大隊第六生產小隊,臨時住在了隊部院子裡的那三間土坯房子裡。

等鄉親們把知青們的行李都搬到房間裡擺放好,太陽也就落山了,趙秀榮他們累了一天,正想坐在鋪上(用秫秸和麥秸搭的地鋪)歇一會,只聽外面有人喊:“大家都出來洗把手,趕緊吃飯了。”

這位招呼知青們出來吃飯的不是別人,他就是六隊的副隊長,叫劉連生。劉連生當年二十五歲,長得高大結實,面板黑裡透紅,因為他年幼喪父,到了二十五歲還沒娶上媳婦。

第一頓晚飯還算豐富,白菜粉條燉豬肉,還有一鍋豆腐湯,主食是玉米麵和高粱面兩摻(兩種面摻在一起蒸的窩頭)的發麵窩頭,劉連生的母親還從家裡端來了一碗胡蘿蔔鹹菜。

吃過晚飯,六隊的老隊長劉殿明(劉連生的堂叔)笑著對知青們說:“咱六隊的自然條件雖然差一點,但我不會虧待你們這幫孩子的,等天暖和了,就給你們蓋新房子,給你們搭抗。再有幾天就要過年了,眼前也沒有什麼要緊的農活,你們歇一天,就跟著連生(副隊長劉連生)去河灘上割點蘆葦當燒柴。暫時讓連生他娘幫你們做飯,你們幾個閨女要學著做飯,等春耕春播農忙開始了,對裡就不能安排人給你們做飯了……”

老隊長說了很多,說完主要的事情,他又對知青們說:“以後你們有什麼事情就跟連生說,連生是咱們隊的副隊長,你們的事情歸他管。”老隊長說完,就回家了。劉連生和他母親把鍋碗都收拾利索後,又告訴知青們茅房在哪,劉連生的母親還跑回家,給女知青們拿來一個尿盆。

第二天開始,劉連生就主動承擔了知青們的吃水問題,知青們初來乍到,他們的年齡都不大,在天津時也沒到水井打過水,再加上冬天井臺有冰,劉連生怕出現意外,就不讓知青們去水井打水。他說等天氣暖和了,井臺上的冰凍融化了,再讓知青們去挑水。劉連生雖然比知青們大不了幾歲,可他卻把知青們當成了小孩子。

幾天的功夫,知青們就和劉連生的母親熟悉了,劉連生的母親脾氣好,愛說笑,知青們都親切地喊她劉媽。

過春節的前一天,劉媽幫知青們蒸了兩大鍋白麵饅頭,還蒸了一鍋胡蘿蔔餡的大包子。過春節那天,劉連生殺了他家的兩隻雞,劉媽給知青們做了豐盛的年夜飯,劉連生和他母親一起陪著知青們過的春節。趙秀榮說,當年劉媽陪大家過春節的溫暖情景,她至今還記憶猶新,劉媽就像知青們的親媽一樣。因為有了劉媽和劉連生的陪伴和關心,知青們過年時才沒有想家。

春節過後不久,劉連生帶領一批年輕力壯的社員去了水利工地(當時根治海河的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老隊長劉殿明就帶領社員們往地裡運送土雜肥,為春耕備播生產做準備。劉媽還是幫知青們做飯,盡心盡力地照顧著知青們的生活。看劉媽像親媽嗎一樣關心照顧著大家,知青們心裡都很溫暖,也很感動。

春耕春播生產開始以後,劉連生他們就從水利工地回來了,春耕春播生產時間緊,任務重,新來的十一名天津知青又沒有生產經驗,單憑一些老社員和女社員根本不行。劉連生他們那二十幾名年輕力壯的社員,才是生產隊的主要勞動力。看著劉連生一個頂仨的沖天幹勁,知青們都非常佩服這個年輕的副隊長。

劉連生對知青們也特別關照,儘量給知青們安排一些輕鬆的農活,還手把手教知青們使用農具,教知青們學習分苗鋤地,在知青們心中,劉連生就像他們的大哥哥。

7月初的一天上午,劉連生正帶領社員們在河灘上給高粱除草,空中突然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大雨就要來臨了。劉連生扛起鋤頭,大聲喊道:“大家趕緊往回跑,要下大雨了。”

劉連生領頭跑在前面,剛跑到河堤下面,銅錢般大小的雨點就噼裡啪啦落了下來。河堤的坡度很大,再加上路面溼滑,年輕社員們拄著鋤頭,才一步一滑地爬上了河堤。

看歲數大的社員和那幾名女知青根本沒辦法爬上溼滑的河堤,劉連生就用鋤頭在河堤陡峭的地方挖坑,讓大家踩著他挖好的坑往河堤上爬,河堤上面的社員再伸下鋤頭來拉一把,大家慢慢都爬上了河堤。

趙秀榮是最後一個爬上河堤的,是劉連生拉著她的手才慢慢把她拉上來的。趙秀榮腳上穿了一雙橡膠底的舊球鞋,鞋底光滑,在平地上也是一步一滑,每走一步都很困難。

下河堤的時候,劉連生原本想攙著她走,怕她滑倒了。趙秀榮覺得不好意思,她堅持自己走。剛往前走了幾步,趙秀榮腳下一滑,順勢滾下了堤坡。

等大家把坐在地上的趙秀榮扶起來時,她哽咽著說:“我的腳崴了,疼得厲害……”大家攙著她往前走了幾步,趙秀榮就蹲在了地上。

眼看著雨越下越大,劉連生走過來,蹲在趙秀榮前面說:“來,我揹你吧,這雨越下越大,淋感冒了更麻煩。”趙秀榮猶豫了一下,還是不好意思地趴在了劉連生的後背上。趙秀榮說,劉連生溫暖的脊背,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回到住處,劉媽(劉連生的母親)給趙秀榮捏了捏腳踝處,囑咐她少活動,好好休息,過幾天就好了。當時趙秀榮還真感覺到輕鬆了一些,腳脖子也不那麼疼了。

劉連生的姥爺是個接骨先生,祖傳的,劉連生的母親也懂一些醫術,村裡的孩子胳膊脫臼了或是崴了腳,找她給捋捋捏捏,很快就好,特別是胳膊脫臼的,當即見效。在劉家莊周邊,劉媽正骨的手法還是小有名氣的。

那天半夜的時候,趙秀榮突然發起了高燒,渾身都燙人,女知青們給她吃了退燒藥,還是高燒不退,大家怕出現意外,就讓兩名男知青去叫劉連生。

很快,劉連生和他母親就來到了知青們的住處,劉媽摸了摸趙秀榮的額頭,摸了摸她的腳心和手心,急忙說道:“連生,這孩子燒得厲害,趕緊送醫院。”

劉連生和知青們用地排車(架子車)把趙秀榮拉到公社衛生院的時候,趙秀榮已經昏迷了。等醫生給趙秀榮打上了吊針(吊瓶)輸上了液,劉連生他們才癱坐在了地上,十幾裡泥濘的土路,大家是拉著地排車一路跑來的,一名男知青和兩名女知青被落在了半路上,過了十五分鐘,他們才氣喘吁吁地趕到公社衛生院。

吃早飯的時候,趙秀榮才醒了過來,也退燒了,醫生說幸虧及時送到公社衛生院,要不然,後果就很難預料了。

從公社衛生院回到家,趙秀榮躺了八九天才敢下地走路。那段時間,劉媽幾乎是天天都來看望趙秀榮,天天給她做好吃的,劉媽還讓劉連生到集市上買來了十五個雞蛋。對於劉媽和劉連生的關心和照顧,趙秀榮真的是感激流涕,那可是救命之恩啊。

知青歲月:嫁給農民成了留守知青,她說有疼有愛的婚姻就是幸福

治理海河水利工地現場(圖片來源網路)

1973年秋後,為了加快根治海河流域的進度,上級下發通知,劉家莊大隊的社員每家每戶都要出人到水利工地去挖河築壩,插隊知青也要去。在水利工地幹了十八天,趙秀榮手上磨起的水泡感染化膿了,她又發起了高燒,人也明顯消瘦了。

當時水利工地上的口號是輕傷不下火線,每個公社都有公社幹部監管監督民工,絕不允許社員們私自回家。

看趙秀榮病得不輕,劉連生就去找公社幹部請假,想讓趙秀榮回家歇幾天。公社幹部不同意,他說指揮部有命令,誰也不能擅自歇工,若有違反者,全公社通報批評。

兩天後,趙秀榮病到了,劉連生怕趙秀榮出現意外,就用地排車拉著她想把她送回家。公社幹部卻攔住劉連生說:“你要敢違反上級的規定,就撤銷你的隊長職務,開你的批鬥大會。”“你就算槍斃我,我也不能看著一個大城市來的知青死在這裡。”劉連生推開了公社幹部,拉著地排車就往公社衛生院跑。

好在公社知青辦楊主任也在水利工地現場,要不是他發話,那些背槍的民兵還真不會放他走。

在去公社衛生院的路上,躺在架子車上的趙秀榮用劉連生蓋在她身上棉襖矇住頭,嗚嗚痛哭。

之後的日子裡,劉連生還是處處關照趙秀榮,因為趙秀榮的身體一直不太好,他最擔心的就是趙秀榮鬧毛病。

1975年2月19日傍晚,那天是陰曆的正月初九,迴天津探親回來的趙秀榮帶著從天津帶回的糕點到劉媽家來串門,剛走進院子,只聽劉媽說:“連生,你這都三十拐彎的人了,你張嬸介紹的後窪大隊那個寡婦咱就應下吧,人家是帶著兩個孩子,可過幾年孩子就長大了,也就能借上利了,好賴成個家,也比打光棍強啊。”“娘,你就讓我打光棍吧,我不想娶那個寡婦……”劉連生一邊說一邊從屋裡走出來,正好和趙秀榮走了個對面。

那天,趙秀榮鼓起勇氣對劉連生說:“連生哥,你要是沒意見,我願意嫁給你……”

1975年秋天,和趙秀榮一起下鄉插隊的王寶蘭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她迴天津上了中專。也是那年秋天,二十三歲的天津女知青趙秀榮嫁給了劉家莊大隊的農民劉連生,劉連生整整比趙秀榮大了八歲。

因為不聽父母勸阻自作主張嫁給了農民,趙秀榮的父母當時撂下了狠話,說一輩子也不準趙秀榮再踏進家門半步。

婚後的生活雖然不富裕,日子還是很苦,可趙秀榮卻感到很快樂,婆婆待她像親閨女,家務活幾乎不用她動手。丈夫更是疼愛她,家裡挑水打柴的事情從不讓她做,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劉連生再也沒讓趙秀榮參加生產勞動。

到了1981年夏天,趙秀榮的母親退休了,她父親才寫信來,說讓趙秀榮迴天津接她母親的班。那時,趙秀榮的兒子都五歲了,公社也正準備安排她到公社稅務所當收稅員。

看到父親的來信,趙秀榮哭了,她含淚給她父母回信說,公社已經給她安排了工作,她就不迴天津接班了,她不能把自己的男人和孩子扔下不管。趙秀榮還說,等過一段時間,就帶著孩子迴天津看父母。就這樣,她和父母的心結總算解開了。

1981年秋天,趙秀榮成了稅務所的一名稅收員,工作雖然很苦,要到全公社的集市上去收稅,可趙秀榮心裡還是感到很欣慰,她和兒子畢竟轉成了非農戶口,她也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兩年後,劉連生也被招工到水利排灌站工作,也轉成了非農業戶口。

劉連生的兒子十九歲那年,他考上了河北大學,大學畢業後來到了滄州,在滄州市運河區街道辦事處工作。後來在滄州結婚成家,劉連生的兒媳婦也在運河區政府部門工作。

2002年初秋,趙秀榮辦理了退休手續,劉連生原本想讓趙秀榮去滄州幫兒子看孩子,可當時劉連生的母親身體不太好,趙秀榮不放心生病的婆婆,她就沒去滄州,讓親家母看孩子去了。

2004年冬天,趙秀榮的婆婆去世了,劉連生兩口子為母親守孝三年,守孝期滿後就來到了滄州,在兒子兒媳居住的小區附近買了房子。他兒子兒媳都說,父母年紀大了,不應該離兒女太遠,免得兒子和兒媳牽掛。

來到滄州後,閒不住的劉連生想讓兒子給他找個看大門的工作,他兒子覺得父母都有退休金,沒必要再找活幹了。

趙秀榮也說閒著沒意思,她也想找點事幹,她兒子和兒媳商量了一下,就在她家住宅的陽臺上開了一個小門(趙秀榮夫婦居住的是一樓),利用客廳的空間,經營了一家食雜店。食雜店的規模不大,收入也不多,可劉連生老兩口都有事情做,他們挺開心的。

這家食雜店一干就是十多年,周邊的大小型超市都陸續黃了好幾家,趙秀榮和劉連生經營的食雜店還在繼續經營,因為他們秉承了誠信經營薄利多銷的理念,方便了周邊的居民朋友,也給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有錢賺有事幹,這是趙秀榮老兩口最開心的事情。

講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歷,趙秀榮很開心,她說當年雖然嫁給了比自己大八歲的農民,當時的日子也很苦,可她一點都不後悔,能嫁給一個有疼有愛的男人,這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她很知足,她很快樂。

知青歲月:嫁給農民成了留守知青,她說有疼有愛的婚姻就是幸福

圖片來源網路

趙秀榮大姐說得多好啊,因為她知足,所以她快樂。在這裡,也衷心祝願趙秀榮老姐姐和劉師傅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祝願普天下的知青老哥老姐們都生活幸福,健康快樂!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