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板面“張飛面”的前世今生 它為何能成為河南人的“心頭好”

我的家鄉在豫西南南陽最南端新野縣,當地傳承著一種做法獨特的風味小吃“新野板面”。相傳發明板面者為三國名將張飛,所以又稱張飛面。因其用料考究、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深得當地人民喜愛,1800年來伴隨著三國故事“火燒新野”享譽中外。

公元201-208年劉備屯兵新野,張飛負責操練新兵,訓練兢兢業業非常辛苦,常頓食桶餘飯食而還感覺飢餓。於是,張飛令伙頭軍士想辦法用當地的小麥做出耐飢麵食。軍令月餘眾伙頭軍還是束手無策。有一天,張將軍發了脾氣,在灶房把和好的面抓在手裡,甩在青石板上,誰知摔面粘在石板上非常結實,將軍奇怪,將面塊在石頭上連續摔打,後面塊在摔打下成條型,張飛索性將條形面塊拉成條後丟進開水鍋裡煮,撈出來以後兌以佐料,將軍品嚐後感覺面柔而不粘、有筋骨,連吃了兩大碗後,半天也不感覺餓,後成為張將軍打仗之時必餐食品。

當時諸葛亮正好發明了一種行軍速食肉製品,以當地牛、羊肉製成,味道鮮美常溫放置年餘而不壞名為臊子。聽說張飛軍中麵食好吃,於是送去臊子作為板面澆頭。板面配上臊子,真個是麵條白、臊子紅、菜葉綠,入口香噴噴、辣素素。遂成張飛美食。伴隨著將軍越戰越勇,成為傳奇歷史人物。

新野板面“張飛面”的前世今生 它為何能成為河南人的“心頭好”

新野板面

進入改革開放後,縣城板面能手馬國龍曾以張飛板面參加河南省烹飪協會舉辦的地方風味小吃和河南名吃比賽,多次獲得了地方風味名吃金獎,使張飛板面名聲大振。

2021年10月9日,央視財經頻道《味道中原》欄目專題報道的《新野板面》,影片專題介紹了南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新野板面,使新野板面成為新野宣傳三國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新野板面“張飛面”的前世今生 它為何能成為河南人的“心頭好”

央視《新野板面》

2021年12月27日,為大力弘揚新野縣的傳統美食文化,增強新野板面的品牌效應和核心競爭力,由中共新野縣委、新野縣人民政府、南陽市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主辦,中共新野縣委宣傳部、新野縣商務局、南陽廣播電視臺承辦的首屆“農商杯”新野板面大賽在成功舉行。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副會長張毅兵宣讀了關於授予新野縣“河南板面之鄉”稱號的函;會長張海林與縣委書記趙紅亮共同為新野縣“河南板面之鄉”揭牌,新野縣正式成為“河南板面之鄉”。

新野板面“張飛面”的前世今生 它為何能成為河南人的“心頭好”

農商杯新野板面大賽

本次參賽作品在傳統的工藝上,透過精加工、細操作、揉條摔板,麵條厚薄均勻、臊子炸炒燜燉、佐料輔助。成品視之,粉白、菜青,油紅;品嚐,肉爛、辣香、色香味俱佳。

如今,伴隨著資訊時代發展,新野板面新野臊子已經享譽海內外。特別是新野當地牛、羊肉臊子逐漸形成獨有的包裝、系列,部分品牌已經暢銷全國。凡到新野縣觀光旅遊的客人,必點上一碗張將軍發明的板面,慢慢品嚐,聊三國英雄故事,體會當年張將軍的快樂。附帶會捎上幾箱新野臊子饋贈親朋好友。

新野板面“張飛面”的前世今生 它為何能成為河南人的“心頭好”

新野板面之所以風味獨特,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因有地方特色,故又稱“新野臊子”)。

臊子以當地牛(一般為南陽黃牛)羊肉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香葉等20多種佐料透過炒、燉、燜工藝烹製而成。其做法是:肥瘦適中的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將乾紅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將切好之肉丁入油,反覆煸炒,至肉塊定形後,將拍過的辣椒及精鹽等調味品適時放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著色均勻呈棗紅色時,離火降溫。成品臊子精在工藝,巧在火候,香而不膩、辣而不辛、鹹而不澀,色如瑪瑙,晶瑩悅目,味道鮮美。該工藝製成臊子的一個奇特之處是保鮮期長,常溫可存放一年以上,歷夏不腐,味道不變。

麵條製作取自當地盛產的優質小麥精粉,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醒制後和成麵糰,反覆揉搓,至筋道有力,反覆在石頭板面揉條摔板,達到觸控如絲綢、手扯拉力結實、提起似瀑布、板時廚師用力噼啪作響即可

經此工藝麵條寬窄有致,二兩面,三根條,板摔扯直後可達四丈有餘。板後面條即入鍋、起碗,碗底放青菜,起鍋澆上臊子,真個是麵條白、菜葉綠、臊子紅,入口“辣酥酥,香噴噴”,特殊香味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

臊子和板面缺一不可,以至於人們評價:有其面而無其臊子,味不可口;有其臊子而無其面,便不成特色。

隨著歲月流逝,時光積澱和眾多能工巧廚的精心改良,如今的新野板面已更具其傳統魅力。新野板面正在逐步的走出中原進入各大城市的角角落落。在不遠的將來,無論你身在何處相信你都可以品嚐到一碗香噴噴、辣酥酥的新野板面。